1860年9月,闻知英法联军联军从大沽口登陆,并在八里桥之战中击败僧格林沁、胜保军团,咸丰皇帝吓得直接携带慈安、慈禧等逃亡承德避暑山庄,而让恭亲王奕忻留守北京!那么,当时咸丰皇帝为何不下旨让当时最精锐的湘军进京勤王呢?其实理由很简单!
事发突然,勤王来不及!在古代中国,如果首都遇到危险,皇帝首先要做的便是向天下发布诏令,命令各地率兵进京勤王。1860年9月,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此时咸丰皇帝已经来不及向各地发出勤王令了!当英法联军将战火烧到大沽口之时,咸丰皇帝把抵御强敌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的身上,因为他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者,而且作战勇猛无敌,曾经横扫太平天国北伐军如无物。但是,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僧格林沁蒙古骑兵虽然英勇无敌,前赴后继地冲击敌阵,但在全副近代化武装的英法联军面前丝毫不起作用。八里桥之战以清军惨败而收场,而八千英法联军几乎是毫发无损,并立刻朝北京开进,沿途再无抵抗。当时,曾国藩湘军全部在距离京师两千多公里远的江南作战,就算有心勤王,也是鞭长莫及,胡林翼为此直接吐血!如果坚守北京,等待湘军进京勤王,估计曾国藩大军还没开拨,咸丰已被俘虏!
江南战事吃紧,无法调动。正当英法联军逼近北京之时,曾国藩正在实施他的东征金陵计划,与陈玉成全力争夺长江中游之战略重镇安庆。当时围攻安庆的湘军陆师只有曾国荃吉字营九千多人,这已经是湘军所能出动的极限了;而曾国藩坐镇的祁门大营又遭到李秀成、李世贤几十万大军之围攻,情势岌岌可危。如果此时咸丰命令湘军进京勤王,那么太平军必然趁机席卷江南,然后再挥师北伐,问鼎中原。再者,湘军不是国家正规军,而是私人武装,咸丰就算想调也未必调得动;曾国藩就曾抗旨不遵,为了攻击安庆而拒绝派一兵一卒前往江浙收复失地!所以,为了早日平定太平军,收复江南,也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咸丰并不想调湘军进京勤王,当然可能也调不动!
湘军武备落后,难敌英法联军!大清末年,正规军八旗和绿营腐败不堪,几乎没有任何战斗力,湘军是唯一堪与太平军对阵的部队。但是,若是和英法联军作战,湘军估计只有被吊打的份,可以说是拿鸡蛋碰石头,自取灭亡!举个例子,湘军大帅胡林翼攻克安庆之后,便回到武昌大本营养病,一日,胡林翼登上山顶眺望长江,突然一艘英国民用火轮船从江面飞驰而过,所产生之巨浪瞬间掀翻湘军军舰,水兵纷纷落水,嗷嗷大叫!要知道,湘军水师可是当时大清最精锐之师,但却不敌列强民船,为此,胡林翼呕血数升,不久便去世!
咸丰议和决心已定,不想激怒列强!自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来,大清都是以屈辱的议和来结束战争、避免战争。《南京条约》、《黄埔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便是其表现。当英法联军攻击大沽口之时,咸丰皇帝就想过要通过俄、美两国来调停战争,与英法议和;只是僧格林沁不堪承受屈辱,非要与英法决一死战,咸丰才勉强同意继续作战,于是才有八里桥之役!僧格林沁战败之后便被咸丰削去爵位,主战派也受到攻击,此时主和派得势,咸丰再起议和之心!当其携带慈安、慈禧逃离北京之时,便命令恭亲王奕忻留守北京,让其主持与列强议和事宜。1860年底,大清与英、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以十分耻辱之条件结束了战争。此后,大清便勾结英法等列强,一起镇压太平天国!
总而言之,咸丰不调湘军进京勤王之原因很多,既是事发突然,也是实力对比过于悬殊的无奈之举。但是,对西方列强持妥协、议和之态度则是根本原因!
本文为“纵横国史”原创作品,欢迎分享、收藏、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