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年间流传一句民谣“富家卖馍为发家,穷家卖馍为糊口。” 那时在泾川的西张村有个张老汉为了养家糊口,做起来了蒸馍生意,有一天,张老汉把面刚搓好,突然听见张三儿喊“大呀,妈妈昏过去了!”他扔下手里的活,忙去照看饿昏了的老伴。等老伴清醒过来急忙去蒸馍,面已变得很硬,他无心加水,只是多揉了几下,就胡里马大地蒸了。这次蒸的馍比往常高,他怕没熟,拿了一个掰开和三儿同尝,两人齐声说:“蛮好!又酥又香。”担到集上去卖,吃了的都翘大拇指。
就连县太爷吃后连称“美哉!美哉!不知它叫什么名字?”“这……”这可把老汉难住了,正好这时,一个卖豆腐脑儿的从面前经过,他忽然想起蒸馍的样子就象装豆腐脑的瓦罐子,忙脱口而出说:“叫抽罐罐儿蒸馍。”至此,罐罐蒸馍的美名便在全县传开。
而今, 罐罐蒸馍是甘肃省泾川地区特色传统小吃,面粉和后经反复揉搓,回饧做馍。皮薄层多,硬而有韧,凉食酥而不粘,后味香甜,耐于久贮。罐罐蒸馍酥软可口,醇香味长,热柔冷酥,具有长期存放不霉、不馊、不变味之特点。用开水浸泡,如棉蕾试展,白莲初绽,其味不减,是旅途必备之佳品。 罐罐蒸馍,一个个皮儿透亮,雪白鲜嫩,最为人称道。
相传在清康熙年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访贤路过泾川,地方官将民间蒸制的罐罐蒸馍贡上,皇帝品尝后大加赞曰:“天下扶王之麦在泾州矣”,并定为贡品,岁岁朝贡,“罐罐蒸馍”之名始盛,时至今日风味不减当年。
罐罐蒸馍,形如上大下小的坛罐,故得其名。每个馍重约二两,馍皮光泽透亮,吃在嘴里酥活。更让人称奇的是掰开一看,馍瓤层层叠叠,恰似含苞欲放的蓓蕾,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作者马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