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熙和巧克力?是不是感觉他们风牛马不相及?
其实,咱们这位康熙大帝,不仅有着丰功伟业,还是中国第一个吃巧克力的人。
我们都知道,巧克力是一种西方的舶来品,那康熙怎么会吃到这种洋货呢?
这就不得不从康熙和传教士的故事说起了。
康熙时期,也是大清朝如日中天的时候,各方面都处于鼎盛之时,因此会有很多国家派使臣来中国学习。
而那时的康熙也对西方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所以,那时的中国经常能看见传教士的身影。
这些传教士在中国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有的在钦天监编撰立法,有的在宫内做一些钟表或者其他机械的修理工作,还有的在教皇子们画画。
我们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也常常看到他们的身影,比如《还珠格格》中的画师班杰明就是一个传教士。
除此之外,康熙对数学也充满了兴趣,他曾读过《几何原本》,还每天都要求那些传教士们进宫给自己讲课。
另外,他还支持南怀仁参与引水灌溉工作,推广种植牛痘等。
在他的支持下,西方的传教士用科学的方法和西方的仪器绘制了当时北京和全国的地图。
像这份大清的地图《皇舆全览图》的绘制,就足足用了十年的时间,共有十多名传教士参与了这个绘制任务。
后来这份地图被带到了欧洲,也成为了当时欧洲出版中国地图最好的对照版本。
更夸张的是,他竟然在宫中为传教士们配备了实验室,使用全套纯银的实验用具,专门用来供这些传教士研究药物等。
可以说,康熙一直走在科技的最前沿。
以上种种,都说明了康熙对待传教士的态度,他是愿意去了解这些新事物的。
但很遗憾的是,康熙做这些仅仅是出于自己的兴趣。
不知道是对自己文化的过于自信,还是出于对外国技术的不屑,很多在如今看来很超前的技术,仅仅是用于宫廷的取乐,而没有得到推广。
这种浅尝辄止的行为,就注定了巧克力的传入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顺利。
而康熙和巧克力的缘分还要从康熙患上疟疾开始说起。
2
康熙39岁那年,突患疾病。明明是大夏天,却浑身发抖,怎么也止不住,当时的御医都束手无策。
而此时,宫中有两个法国的传教士,声称自己有能治病的药。
但是皇帝贵为龙体,谁敢在他身上试药啊,好了还好说,要是一旦有个闪失,那可就都跟着倒霉了,所以御医们迟迟拿不定主意。
后来随着病情的加重,御医们一看没办法,便决定赌一把试试。在经过了层层试药,确定了药性的安全之后,康熙帝终于吃上了这种药。
没成想,他竟然真的一夜之间就痊愈了。
原来,康熙所患的病是疟疾,而两位传教士所献上的药正是能够对症治疗的奎宁,当时叫金鸡纳霜。
前面我们提到过,康熙为传教士们专门打造的实验室,其中就有一项功能是研究药的。
没想到自己的无意之举竟然救了自己,而此后康熙对西药就更感兴趣了。
但当时康熙对洋人的药品和食品分不清楚,他认为洋人的玩意都是可以用来治大病的,所以他对西洋人的药物有一种迷之崇拜的感觉。
13年后,意大利的传教士多罗来到了中国,他给康熙带来了两个伴手礼,委托武英殿总监造赫世恒亨交给康熙,一种叫利亚葛,一种叫绰科拉。
我们知道,当时西方流进中国的东西基本都是音译过来的,第一个是什么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第二个就是巧克力。
巧克力其实最早是墨西哥人制作的饮料,1642年传入法国,后来法国人进行了改良,加入了糖和香料。
1644年,巴黎医学院的医生发现每天喝上一两杯巧克力就可以保持充足的精力。
于是紧接着,巧克力又被掺入了胡椒粉和葡萄酒,变成了治疗肺痨的良药,传入英国。
还有的地方加入香草和辣椒,总之,它的传播过程可谓是五花八门。
这次多罗总共带来了150块巧克力,这也是巧克力第一次进入中国。
此时的巧克力已经经过改良,由原来的液体改良成固体。
赫世亨从中精心挑选了50块,进献给康熙。你知道赫世亨是个多有仪式感的人吗?
他把巧克力放到白银制造的器皿里,还搭配了黄杨木做的搅拌签子,一起放到了特制的柳条匣中,呈送给了康熙。
这样还不够,他还颇为贴心地写了一份900字的说明书。在说明书里,他把绰科拉的作用、配料、制作方法以及怎么食用都写得一清二楚。
康熙在看完说明书后,就跃跃欲试,让人立即按照说明书上的调制。不得不说,这古人是真会享受。
只见宫人小心地拿出两块巧克力,放到银罐子里,然后倒入泉水,加上糖,用黄杨木的签子搅拌之后,再倒进双耳玉龙杯中。顿时,那个香味弥漫了整个大殿。
康熙期待地端起杯子,首先就被这黑乎乎的颜色闷头来了一棍,这跟想象中的不一样啊。
接着他端起杯子,抿了一口,感觉苦中带涩,涩中又有点甜,这是啥怪味道?
要知道,我们现在的巧克力是改良的,加入了牛奶、糖以及一些添加剂,口感好了许多,那时候的巧克力可是纯巧克力,味道自然不怎么样。
体验完之后,康熙感叹,原来洋人每天就喝这个啊,随后又问了,你这说明书上写了一大堆字,关键的没写出来,这药到底有啥作用?能治啥病?
3
在康熙的认知里,这黑汤应该就跟我们的中药一样,是治病用的。
赫世亨赶紧跑去向各个传教士打探,最终又递给康熙一份调查报告。
看过这份报告,康熙的反应更冷淡了,只是淡淡地回复道:知道了。
要知道这可是赫世亨跑断了腿才搜集到的资料,为什么康熙竟是如此反应呢?
原来,报告显示绰科拉不是药,而只是一种饮品。
功效是有,但不是治病,只能保健,可以帮助消化,缓解积食,每天喝上一两杯,对身体有好处。
但是,也有一些人不适合饮用,比如痨病的、气虚的、痔疮流血的等等。
在康熙眼里,神药变成饮品,心理落差应该挺大的吧。
而且一说到饮品,这东西能有我们的龙井茶好喝吗?
况且喝起来还那么麻烦,无论是从口味上,还是从便捷程度上,巧克力都没得到认可。所
以从那之后,康熙就再也没提起过巧克力的事,而巧克力的第一次中国行也就止步于此。
巧克力的中国行受到阻碍,其实很大一部分是跟康熙的习惯有关。
根据赫世亨的调查报告,这巧克力是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茶,而康熙却恰恰是一位不爱吃补药的皇帝,他推崇的原则是要食补、不要药补。
他不仅自己不吃补药,还把自己的食补良方推荐给别人。
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赫世亨,这可是个养生达人,深谙滋补之道,不过他比较推崇的是药补。
有一次,这位大人生病了,症状是早上发冷,身体发虚,中午开始烧心,吃不下睡不着,很是折磨。
康熙一听这个症状,就断定这是脾胃不和,气血不足。于是让他停止吃药,而改吃自己赐给他的狍子肉和黄雉,搭配清淡的菜粥。
没想到,就这样吃了之后,竟然好多了。康熙那个得意,连忙又追加了十尾螂鱼,吃了一礼拜后,赫世亨就完全康复了。
从这一点上说明,康熙真的对我们传统的滋补之法很有信心,这也是他为啥看不上巧克力的原因之一。
不过想想巧克力之所以没被认可,与它自身大概也脱不了关系。
4
那时候的巧克力是纯巧克力,而且最初的制作还加入了香草和辣椒,想一想,这三个的味道混在一起搅拌成糊糊状,能有多好喝?
关键是它长得像中药,难喝又不治病,有谁会爱喝呢?
直到50多年后,光绪皇帝的外语老师张德彝在欧洲游历时,又见到了康熙皇帝那时喝的绰科拉,他翻译为炒扣来。
在他的旅行日记中,就记载了西方人在吃早餐的时候,就要搭配一壶炒扣来。
那时的中国,已经褪去了光鲜。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我们的大门,而像巧克力这样的舶来品也一同进入到了中国。
从排斥到接受,再到现在很多人已经离不开它,这虽说是时代的进步,但也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悲哀。
遥想康熙那时,他不屑于巧克力,不光是个人兴趣的问题,也有对我们中国文化的过度自信和支持导致的。
但他对待巧克力以及当时所有的西方科技,都是浅尝辄止的一个状态,感兴趣却不做深入探讨,真不知道这是一种有底气的自信还是一种自负了。
对于这件事情,你是怎么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