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的众多嫔妃和女儿中,有这么一对母女非常特殊,母亲是个来历不明、身份成谜的汉女,女儿则是康熙唯一有汉族血统又最后嫁给汉人的公主,她们就是贵人袁氏与她所生女儿和硕悫靖公主。
南巡所纳 江南汉女
《清史稿》等相关史料记载,和硕悫靖公主于康熙二十八年(1690)十二月初七出生,康熙第十四女,序齿为九公主,生母为贵人袁氏,而对于这位袁氏的出身和来历却没有任何相关记载,但我们只能从康熙朝的一些相关资料中去探寻她的蛛丝马迹。
根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初八,康熙帝从北京出发,开始第二次南巡。他经过山东德州、泰安等地进入江苏境内,过镇江、丹阳、常州、无锡,二月初三日抵达苏州,驻跸苏州织造公署,几天后离开并于二月初九到达杭州,十四日到绍兴,二十四日到达江宁,三月初一回銮,于三月十九日返回北京。
按时间来推算袁氏应该是康熙南巡途到达江浙一带所纳的汉女,很可能是当地官员所献,没想到春风一度,袁氏竟有了身孕,大概康熙大概也有点出乎意料,但毕竟是皇家血脉,怎能让其流落在外,最后只好将其带回了京城,后来于十二月初七生下九公主。
而袁氏的经历真有点像《还珠格格》里的夏雨荷,只是她比夏雨荷幸运,没有苦等十八年,也没有让女儿千里迢迢跑到京城去找爹,最后还因出生日期被人质疑陷害。
要知道皇家的子女一定要有明确的出生记载,最后才能进入皇室玉蝶,也才会列入官方史料,所以袁氏一定是在宫中生下的九公主。
只是毕竟康熙皇帝南巡对外宣称是为了检阅河工、体察民情,如今纳了个汉女还生下一个公主传出去会影响到皇帝的声誉,为了消除舆论影响,才对袁氏的出身来历讳莫如深,没有任何记载和说明。
佟佳病逝 生不逢时
康熙南巡回京的同年七月,佟佳皇贵妃病重,在封后仅仅一天就去世了,谥号孝懿皇后。康熙非常伤心,下令辍朝五日,还坚持亲自将佟佳皇后的梓宫送至朝阳门外的殡宫中,并在那里守了七天七夜才致祭回宫。
十月十一日,康熙又亲自将佟佳氏的梓宫送入自己的帝陵,将其安葬在前面去世的两位皇后旁边,并亲自撒酒祭奠,陷于哀伤中的他回宫后更是大病一场。
甚至到了十二月十三日,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去世两周年的忌日,每年都亲往拜祭的他这次却因病不能前往,只好由皇太子胤礽带领诸皇子代为致祭行礼。
而袁氏恰在这段时间生下了九公主,处于伤悲和病痛中的康熙哪里顾得上这个南巡时偶然带回来的江南汉女,眼里只怕也是无足轻重了,而且此时宫里已有更多年轻漂亮的花,不起眼的袁氏只怕早已淹没在宫内的万紫千红中了,从此更是默默无闻。
同为汉妃 命途悬殊
除了袁氏,当时宫里还有另外一位特别受宠的汉女,即康熙密妃王氏,有史料明确记载康熙在二十八年南巡到达苏州时曾下旨要求当地官员寻找王氏的父母,未果。而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南巡时又下令让人找,结果很快就找到了王氏的父母和兄弟,后来王氏的父亲还被封为知县,母亲黄氏封为诰命夫人。
王氏为康熙连生三个皇子,可以说恩宠颇深,但是仅为康熙生下九公主的袁氏就有点像个透明人了,既没有任何关于其父母家人的记载,此后的宫中活动中也没了她的身影,她出身来历也就成了一个谜,但是幸运的是她所生的九公主健康地长大,转眼到了17岁。
下嫁汉人 特殊婚姻
康熙四十五年,22岁的六公主封和硕纯悫公主,赐婚元朝嫡孙博尔济吉特氏策棱,20岁的八公主封和硕温恪公主,赐婚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翁牛特部杜棱郡王仓津。
而九公主的指婚康熙确实另有一番打算,顾虑到她的汉人血统,经过权衡比较,康熙最终将她赐婚给了甘肃提督孙思克之子孙承运。生母是汉人的她,最后也成了汉人的儿媳妇。
在九公主之前,只有三位公主嫁给了汉人,分别是:皇太极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下嫁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顺治养女和硕和顺公主,下嫁平南王尚可喜之七子尚之隆;顺治养女和硕柔嘉公主,下嫁靖南王耿仲明之孙,耿继茂之子耿聚忠。
这三位公主下嫁三藩,一藩一个,不偏不倚,很明显是满清入关初期对三藩的笼络和安抚,可以说是形势所迫。但和硕悫靖公主出嫁时,三藩之乱已平定多年,清朝入主中原已趋于稳定,康熙此举可以说是对汉臣极大的恩典,是他恩抚汉人、促进民族融合的高明手段,更是他一向倡导“满汉一体、天下一家”的有力说明。
而且在康熙之后,再也没有公主下嫁汉臣的例子,悫靖公主成了最后一位下嫁汉人的公主,孙承运也成了最后一位汉人额驸。那么在众多的汉臣中,康熙为什么偏偏选中了孙承运呢,这还要从他的家世背景说起。
河西汉将 恩赏至极
孙承运的祖父孙得功原是明朝广宁巡抚王化贞麾下中军游击,后金天命七年(1622),努尔哈赤进攻广宁时,早已暗地投降的孙得功临阵倒戈,致使明军大败,后又与守备石廷柱兄弟三人及及一众将领率领军民出城投降。
孙得功被努尔哈赤授为正六品游击,隶属镶白旗,皇太极时又追叙其功,授三等男爵,不久病世,年32岁,其长子孙有光袭爵。孙有光在顺治年间因讨伐叛乱的姜瓖有功,进封三等子爵。
孙思克是孙得功次子,是有名的河西四汉将之一,原任王府侍卫,在平定三藩之乱时立下赫赫战功,升任凉州提督、三等男爵,后又出任甘肃提督。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加太子少保、振武将军。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孙思克随同康熙征战噶尔丹,在昭莫多之战中,孙思克率领绿旗兵与各路清军并力奋战,大败噶尔丹,追奔三十余里。
当时已回到京师的康熙闻之大喜,特意下诏褒赞,将孙思克召到京城,入觐畅春园。康熙特为其作诗“鹰扬资远略,宿望在西陲”,并写在扇上赐之,还御书“雄镇秦关”匾额,赐堂号“绥怀堂”,命他“领去悬挂家中,以表老将军镇守河西三十余年之功”。另外还赏赐了端罩四团龙补服朝服、孔雀翎朝帽、朝衣、朝珠、朝靴等,康熙甚至还将自己的坐骑也赏赐了孙思克。如此恩赏在当时的汉将中也是独一无二的了。两年后,康熙评议功勋,又加封孙思克为一等云骑尉。
爱民好官 亲上加亲
康熙三十九年(1700)七月十六日,孙思克病逝,年73岁,灵柩运抵京师,康熙特命皇长子胤褆亲临祭奠,并追赠太子太保,谥号襄武,授一等男爵。
其实单论战功,孙思克与另外三位河西汉将张勇、赵良栋、王进宝三人比起来有所不及,但是他的为官政绩和品行也颇受世人称赞。
《清史稿》说他:“思克战功微不逮,而惓惓爱民,可谓知本矣”,也就是说孙思克除了是一个久历疆场的将军,更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官。甚至在他去世之后灵柩运往京师的途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斋思克镇边久,威惠孚洽。丧还自甘州,至潼关,凡道所经,军民号泣相送。上闻状,叹曰:“使思克平昔居官不善,何以得此?”
死后能得当地军民哭泣相送,在康熙看来,一定是个深受民众爱戴的好官,这是康熙赏识孙思克的关键,也是康熙将九公主嫁给孙思克之子孙承运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孙思克还娶了皇太极长女固伦敖汉公主的女儿,敖汉公主下嫁的是蒙古敖汉部博尔济吉特氏台吉班第,这样一来孙承运的身上就有满、蒙、汉三族血统,而且还和九公主同岁,所以康熙便选中了孙承运做女婿。
值得一提的是,孙承运是孙思克次子,他的大哥孙承恩娶的是康熙皇长子胤褆第四女,封县君。只可惜县君在出嫁第二年就去世了,康熙又将弟弟恭亲王常宁的孙女赐婚给了孙承恩。因此孙承运和公主的结合也是亲上加亲。
连失至亲 母封贵人
孙承运和九公主成婚后,被封为散秩大臣(相当于今天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夫妻二人常常陪同康熙皇帝和皇太后出巡或是木兰秋狝。
史载,在承德的一次围猎中,康熙赏赐给九额驸的牛羊马匹比别人多加十倍的,而且考虑到汉人不善于游牧牲畜,还十分体贴地安排上驷院代为饲养。从这些细节中,也可以看出,已近年迈的康熙皇帝对于这对当时唯一留在自己身边的女儿、女婿的特殊眷顾。
悫靖公主和孙承运一起幸福生活了13年,孙承运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五月病逝,年31岁。三个月后九公主的生母袁氏也去世了。
袁氏,在宫中默默无闻多年,《清史稿》等史料中未有任何记载,直到康熙五十八年八月十三日的一份《内务府奏为办理袁常在移葬折》中才出现了她的踪迹,奏折的内容是景山有位袁常在于八月十二日薨逝了,内务府请示应该按照什么规格出殡安葬,奏折中还提到三公主之母布贵人去世时是按照嫔的规格办理的后事,此前有位去世的辛贵人是什么规格,袁常在这个应该怎么办理。
康熙特批:依辛贵人之例办理。要知道,康熙可是严守规矩的典范,封个后宫一向抠抠索索的,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说坏了规矩,如今特意指示袁常在破例按照贵人之礼办理后事,只有可能这位袁常在就是九公主悫靖公主之母,不然内务府奏折中也不会特意提到三公主之母布贵人是按嫔之礼入葬的。
可怜袁氏入宫30年,且生有公主成年,还只是个常在,临死才被封了个贵人,连个嫔位都没混上。
同一年里连续失去丈夫和母亲,悫靖公主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只是为着她的孙承运的儿女们,她也得坚强地活下去,独自承受未来的风风雨雨。
联姻胤禩 悲苦晚年
康熙六十一年(1722)正月,康熙将八皇子胤禩独女赐婚给了悫靖公主之子孙五福,也算是亲上加亲了,只是这对小夫妻成婚没多久,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突然病逝于畅春园,皇四子胤禛继位,成了雍正皇帝。
雍正上台后对自己的兄弟和朝臣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处置和清洗,与雍正作对多年的皇八子胤禩和皇九子胤禟首当其冲,处罚也最残酷,先后被革爵圈禁,折磨而死,子孙也被革除宗室。胤禩还被改名为阿其那,他的独子弘旺改名菩萨保,发配热河充军。
父兄连遭厄运,胤禩唯一女儿也难免受到牵连,连带她的婆婆也是姑姑的悫靖公主很可能也受到了波及,一家人很可能被赶到了偏远的西北,也就是悫靖的公公孙思克当年的经营之地—甘肃。但所谓天高皇帝远,远离了京城的是是非非,悫靖公主和儿子、儿媳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
乾隆元年(1736)十一月,在丈夫和母亲去世后,独自熬过17年凄苦岁月的悫靖公主在甘肃病逝,年48岁。她也是清朝唯一死在西北的公主。
她的儿子孙五福乾隆时封汉军镶红旗都统,儿媳即胤禩的独女直到乾隆四十年(1775)十月去世,大概70岁左右,先后为孙五福生下两子一女,长子孙惟精后封佐领,次子孙唯一官至总兵,只是这些早已去世多年的悫靖已无从知晓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清史编年•康熙朝》、《孙思克行述》、《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康熙起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