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的大部分时间里,广大妇女是没有人权的,妇女是作为一种 附庸依附在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形态下的,这样的典型不胜枚举,而且往往越是所谓名门望族出身的女性,这种不幸的遭遇越是明显,这些所谓的大家闺秀的宿命往往还不如百姓家的姑娘。
前多年曾红极一时的电视剧《康熙王朝》就有这样的桥段,康熙皇帝的皇后赫舍里因产后奄奄一息,最后被孝庄一句话送上黄泉路。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么一个事实,那么,问题来了,孝庄太后为什么会狠心的要在自己的孙媳妇最脆弱的时候指示太医除掉赫舍里呢?
要说清楚孝庄太后为什么要悄无声息的变相杀掉赫舍里,还得从孝庄太后的经历以及少年康熙与赫舍里的婚姻背景说起。对《清史稿》有过了解的中国人想必都对多尔衮、皇太极与孝庄太后三者的关系有所了解,而顺治皇帝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下登基称帝,正是这个原因。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让孝庄太后对外人进入皇室之间的所谓亲情有了比较理智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冷漠的态度,在孝庄太后看来,她绝对不能容忍一个背负着当时的朝廷重臣的家族希望的女人在孕育了皇家的血脉之后,还能活下去。
她自己本人可以成为孝庄太后,但是,她绝对不允许另外一个可以挑战皇权的女人成为第二个自己,可能,在孝庄太后看来,赫舍里进宫的使命只有两个,一个是为康熙皇帝延续血脉,另一个就是孝庄太后要借助赫舍里的爷爷索尼的势力击败鳌拜令康熙成为真正的皇帝。
孝庄太后除掉赫舍里,上述只是原因之一,第二个原因就在于赫舍里背后的家族,赫舍里的家族是正宗的满洲旗人,还是上三旗中的佼佼者,从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开始,赫舍里的家族就为满清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到康熙皇帝登基,赫舍里的家族已经在满清统治者的核心层拥有了决对的话语权,当时,权倾一时的鳌拜可以不拿少年康熙当回事,但鳌拜也明白,赫舍里的爷爷索尼绝对是自己在政治上的劲敌,当然,作为一个优秀的女性政治家,高瞻远瞩的孝庄太后不会看不到这一点。
而当时,面对康熙和鳌拜的争斗,老奸巨猾的索尼却选择了观望,很显然,索尼在等待孝庄太后的一个态度,而孝庄太后在等待的则是一个时机,一个可以光明正大的合乎法理的将权力交到康熙手中的时机。
很显然, 已经十六岁的康熙皇帝与索尼孙女赫舍里的婚姻是最好的成为索尼与孝庄太后之间相互妥协的筹码,通过这样的政治联姻,索尼与孝庄太后都得到了他们各自希望得到的既得利益,索尼家族得到了地位,而孝庄则借助索尼的力量帮助康熙击败了鳌拜。
很多的民间传说中都有记载,康熙皇帝与赫舍里的感情很是和谐,从《清史稿》的正史上来看,这或许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从电视剧据《康熙王朝》的演绎中却不是这样,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当中,人生的高光时刻莫过于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但就是这样的人生高光时刻,对年轻的康熙皇帝来说却是恐怖的,因为当时的康熙皇帝并没有见过赫舍里,年轻的皇帝和这位已经成为自己妻子的女人并没有任何的感情基础,康熙皇帝的这桩婚姻完全是由自己的祖母一手包办的,很显然,刚开始,康熙皇帝并不接受。
于是,新婚之夜,年少的康熙皇帝来到了陪他一同长大的苏麻拉姑身边寻找一丝安慰,但是,苏麻拉姑并没有再见康熙皇帝,当然,这是影视剧的演绎,在正史中苏麻拉姑是相当于康熙皇帝母亲般的存在,在这里,只是就事论事罢了。
某种程度上,少年的康熙皇帝并不说不能接受赫舍里,而是不能接受赫舍里背后所代表的家族利益,年少气盛的康熙皇帝不能接受自己的婚姻被祖母用来作为利益交换的筹码,当然,这种想法不仅仅是皇帝,哪怕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明知的情况下也是无法接受的。
还是古今几乎所有英雄豪杰面临的老问题,要美人还是要江山,很显然,康熙皇帝在祖母孝庄太后的教导下选择了后者,这道不是说当时尚在少年的康熙皇帝多么稳重,而是他亲眼见到了父亲顺治皇帝一走了之后留下的烂摊子有多么棘手。
倘若不是顺治帝一走了之,可能就不会有鳌拜的作乱,也可能不会有索尼与孝庄的较量,而年少的康熙皇帝自幼是在祖母的抚养下长大,一直接受的是家国大于天的思想教育,以至于到博弈的最后,康熙皇帝为了国家的稳定和自己家族统治的稳定,选择了接受赫舍里。
回过头再来说赫舍里,她不愧是名门望族的后裔,情商高的不是一星半点,新婚之夜,新郎临阵脱逃如果换成普通女子,可能只是会逆来顺受,毕竟,踏进深宫大院,成为皇后,在享受母仪天下的荣光的同时也要经得住寂寞的考验。
赫舍里很快就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一方面,赫舍里能够做到迅速调整状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向皇帝证明自己的心思,自己的家族再荣耀,也不过是皇帝的臣下,用以打消皇帝的疑虑,第二方面,赫舍里用女性的温柔一点点打动着自己的丈夫。
但是,无论少年的康熙皇帝与少年的赫舍里如何恩爱,终究也敌不过稳固皇权的重要,孝庄太后一句保住皇上的大业,就等同为赫舍里的生命进行了最后的宣判,康熙皇帝不知道么?可能是知道的,索尼不知道么?也可能是知道的,不过为了各自的利益,赫舍里只能被抛弃。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那个封建的年代,类似这样的政治联姻的悲剧可能不是个例,当然,也不仅仅是在古代,即使是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样的悲剧也可能在发生,对于历史,如今的人们只能是以史为鉴,尽量不让悲剧上演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