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湘军裁撤时,霆字营因战力强悍被整体保留,却被袍哥大举渗透

湘军裁撤时,霆字营因战力强悍被整体保留,却被袍哥大举渗透

湘军集团中,共有五支步兵主力,即江忠源兄弟与刘长佑、刘坤一的新宁楚军系统,王錱、刘松山等人的老湘营系统,曾国荃吉字营系统,左宗棠的新楚军系统,鲍超的霆军系统。其中,战功最显赫的当属吉字营,发展最大的当属新楚军系统,但最勇猛善战的无疑当属霆字营。

霆字营在湘军大裁撤中幸免

霆字营于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在胡林翼支持下募勇成军,因首领鲍超字春霆,因此命名为霆字营。该营初建时约3000人,后逐渐扩充至2万人左右,先后转战鄂、皖、赣、数省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又在剿灭东捻军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决胜作用。

曾国藩曾称赞霆字营“实为群贼所惮,非楚勇、湘勇、淮勇所能及。”胡林翼称其“尤为忠勇罕匹”。天平天国覆灭后,湘军集团开始大规模裁撤,由极盛时的近五十万锐减至不足10万,连曾国荃所部也被一次裁掉5万人,左宗棠所部也被裁撤4万人,剩余的兵力堪堪2万余人。

但霆字营却因战力强悍,在这次大裁撤中却幸免于难,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后来鲍超因在征剿东捻军与淮军系统争功发生矛盾,一怒之下以病重为由请辞开缺了。所部立即成为各派拉拢对象,左宗棠想带霆字营去西北,李鸿章向将其纳入淮系,曾国藩则想尽办法要把它留在手中。

霆字营被哥老会会众渗透

如此一支战力强悍、受各方重视的部队,却也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从建军之初就被哥老会大批渗透。哥老会又名“哥弟会”,一般认为是由清朝初年福建、广东的客家移民在四川建立的,因四川方言,呼弟曰老,所以又称为“哥老会”,是具有一定反清色彩的民间秘密结社。

哥老会会众相互间互称“袍哥”,多为手工业者、破产农民、退伍军人和无业游民。虽然湘军主要在湖南乡野招募丁壮,但由于鲍超祖籍四川夔州奉节县,所以所属霆字营中也有不少川籍士卒,而四川又是哥老会非常活跃的地区,一些哥老会成员就随着士卒招募而混入。

鲍超出身行伍,与湘军大部分将领儒生出身不同。其霆字营招募的士卒成分也与湘军其他部队不同,其他部队多招募“朴实而有农民土气者”,而霆字营士卒多为城市中无业无产的游民,鲍超认为这类人好勇斗狠作战亡命,所以多招募之。加上鲍超对他们以利相诱,督战严格,所以作战骁勇异常。

哥老会会众搅乱全军哗变

但这些没有牵挂的家伙,又为哥老会在军中的不断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他们通过结拜为异姓兄弟的方式,打仗则互相救援,有事则免受人欺;出营离散之后,贫困而遇同会,可周衣食,孤行而遇同会,可免抢劫。因此,大部分士兵为了保障自身权益不受侵害而入会。

除了哥老会的渗透以外,鲍超还经常从投降的太平军挑选精悍士卒补充霆字营,这些降兵与哥老会会众及欠饷、裁军等一系列不稳定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霆字营于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全军哗变,安徽、湖北等省的不少湘系部队也受霆字营哗变影响,接二连三的发生闹饷甚至哗变。

同治六年七月(公元1867年8月),捻军主力被霆字营击破后,最后一点儿利用价值也没有了。曾国藩对军纪败坏、降兵和哥老会会众充斥的霆字营也实在忍无可忍了,因担心一次性裁撤会激起更大规模兵变,遂改为分批裁撤,第一次裁撤马队12营、步队6营。第二年捻军被彻底平定后,其余部队也全部打散,被调往各省安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哥老会,整体,曾国,部队,系统,鲍超,士卒,东捻军,湘军,战力,故事传记,哥老会,左宗棠,霆字营,鲍超,湘军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哥老会,整体,曾国,部队,系统,鲍超,士卒,东捻军,湘军,战力,故事传记,哥老会,左宗棠,霆字营,鲍超,湘军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哥老会,整体,曾国,部队,系统,鲍超,士卒,东捻军,湘军,战力,故事传记,哥老会,左宗棠,霆字营,鲍超,湘军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