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晚风暮雨
康熙去世后,遗诏中指明将皇位传给皇四子胤禛,即雍正,但民间一直流传有雍正“篡改遗诏”的说法,即使在这种说法被学者们证明为无稽之谈后,很快又有人提出雍正“伪造遗诏”的说法,信众颇广。
人们为什么始终对雍正的继位资格持怀疑态度呢?这一切还要从康熙年间著名的“九子夺嫡”说起。
康熙在位61年,一共生了50多个孩子,其中儿子有35个,序齿的儿子是24个。
所谓“九子夺嫡”,也叫“九宫夺嫡”,指的是康熙有能力、有野心的9个皇子为争夺或者巩固储君之位而进行的一系列明争暗斗。
这9个皇子是分别皇长子胤褆、皇次子(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
他们9人分成5派,皇长子胤褆、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自成一派,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禵组成以胤禩为核心的一派,这四派势力在朝堂上互相攻讦斗争,为康熙所不喜。
而精明的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组成的以胤禛为核心的一派,则一直低调和隐秘,不与其他皇子发生冲突,甚至连精明的康熙也被瞒了过去,始终不知道这一派的存在。
四派势力多年的内斗,引起康熙不满,被先后淘汰。
首先出局的是皇长子胤褆,为了得到储君之位,他甚至采取巫术诅咒等的手段来对付太子,事发后,于康熙四十八年被关押圈禁,其次是太子胤礽,前后两次被废,势力被严重削弱,不再有能力争储。
皇三子胤祉的势力大多是修书的文人,但这帮读书人手脚不干净,屡屡犯事,导致胤祉被康熙所厌恶。
皇八子胤禩善于笼络人心,得到大批朝臣的拥护,势力极大,但最不讨康熙喜欢,康熙曾说道:“二阿哥悖逆,屡失人心;胤禩则屡结人心,此人之险,百倍于二阿哥也!”
一个皇子让皇帝觉得危险之后,他就注定与储君之位无缘。
可胤禩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然我行我素,最后被康熙断绝父子关系。
到了后来,9位皇子里得到康熙信任的只剩下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在这两个人里,康熙经过反复权衡,最终选择了年纪较大,老成持重的胤禛,将他立为储君。
康熙选胤禛,只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当其他几派斗得头破血流,甚至有人对康熙也不够尊重时,胤禛则始终稳定地发挥了奥斯卡影帝一般的演技,在康熙面前孝顺和毕恭毕敬,而对其他兄弟则友爱互敬,给康熙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时,其他皇子弹冠相庆,甚至落井下石,皇十四子胤禵甚至在奏章中宣称:“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父皇之手!”
所有皇子里,只有胤禛上书求情,这令康熙十分欣慰,专门下谕旨对他进行表彰:“前拘禁胤礽时,并无一人为之陈奏,惟四阿哥性量过人,深知大义,屡在朕前为胤礽保奏,似此居心行事,洵是伟人。”
2,胤禛同时将自己塑造成闲云野鹤,无意于权力的形象,不仅自称“天下第一闲人”,还经常和僧人交往,同时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山居且喜远纷华,俯仰乾坤野性赊。千载勋名身外影,百岁荣辱镜中花。金樽潦倒春将暮,蕙径葳蕤日又斜。闻道五湖烟景好,何缘蓑笠钓汀沙。”
被皇子争权搞得焦头烂额的康熙,看到与众不同的胤禛,自然刮目相看。
3,康熙对胤禛之子弘历(即乾隆)非常喜爱,常常称他“有英雄之气”,所以,胤禛沾了儿子的很大的光,才能得到康熙的青睐,这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吧!
有意思的是,胤禛的经历和明朝的仁宗皇帝十分相似,都是靠儿子上位。
永乐皇帝喜欢汉王朱高煦,不待见太子朱高炽(即仁宗),但是却对朱高炽之子朱瞻基极为喜欢,常常向别人炫耀自己有位“好皇孙”,每当想废太子时,都是想到朱瞻基才作罢。
4,胤禛个人能力极强,这从他登基之后的表现就能看出来,在主管户部时,他的政绩斐然,让康熙十分满意。
康熙晚年意识到因“宽仁之政”,而导致官风怠惰,纲纪废弛,打算找一个能够兴利除弊、拨乱反正的接班人,而这个人非胤禛莫属。
最终,康熙选择了胤禛为储君,他在遗诏中写道:“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可见,胤禛已经成为皇位的唯一继承人,他用不着,也没必要篡改和伪造遗诏。
胤禛继位后,改元“雍正”,其他皇子要避讳,名字中“胤”字,全部改为“允”字,由于皇十三子怡亲王允祥始终支持雍正,在所有皇子里,两人关系最为亲密,故雍正在他去世后命令恢复他名字中胤字,重新叫做胤祥。
参考资料:《清圣祖实录》、《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