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乾隆在路边吃瓜,连连夸赞真甜,离开百米后突然下令:处死瓜农

乾隆在路边吃瓜,连连夸赞真甜,离开百米后突然下令:处死瓜农

据传乾隆皇帝在一次南巡的过程中,遇见一位瓜农,前脚刚吃完人家的西瓜,后脚便吩咐人要取了瓜农的性命。

是什么让他撕下爱民如子的标签,那张和煦的面具下究竟隐藏着一个怎样的千面帝王?一切的起源还要从微服私访说起。

为了体察民情,乾隆带着几个随从走在田间地头。正值酷暑,太阳炙烤后的土地蒸腾起层层热浪,迷得人睁不开眼。

出身娇贵的皇上哪里承受得住如此辛苦,拖着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慢慢向前腾挪,不一会儿便觉得口干舌燥。

正巧随从发现一大片瓜田,一位老人正在旁边的瓜棚下小憩。侍卫上前想将老人唤醒,乾隆怕打扰老人休息,则轻轻摆手,转身坐在了一旁。

等到瓜农睁眼,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一群人或站或坐围着自己。老者抬眼便看到为首的那位衣着简而不凡,华而不奢。而其他人则一席武者打扮,有的还拿着武器。

眼明心亮的他知道自己这是遇见大人物了,于是慌忙起身,向贵人告罪,而后转身走向瓜田的阴凉处挑挑选选。

老人将切好的西瓜先递给了坐着的人。乾隆一口咬下去,清甜的汁水带走了一路而来的暑气。

可没想到老农却在旁边笑了起来。乾隆大为不解,不但不理解,甚至有点生气。堂堂天子竟然在吃西瓜时被一个平头百姓嘲笑,这要是传出去岂非颜面尽失。

但致力于打造勤政爱民人设的乾隆面上并未表露不悦,反而笑着问老人为何笑他。

老农说:“贵人这瓜吃错了。”乾隆看了看手里的西瓜,又看看老农,便问道:“这吃瓜还有方法吗?”

老人也拿起一牙西瓜,缓缓说:“这西瓜中间最甜,两边次之。吃瓜要从中间向两边吃,这样每一口都能尝到甜味。而贵人是从一边开始吃,这样吃到最后嘴里就没什么甜味了。”

说到这里,老人顿了一下,“世人皆苦唯愿一点甜味慰藉,不过看贵人的样子应属衣食无忧的有福之人。”

老农的一番话让乾隆认真起来,他仔细观察着面前这位长得平平无奇的老者,借着吃瓜继续攀谈。

没成想老人是个博闻强识之人,谈吐得体根本不像一位乡野村夫。乾隆生出爱将之心,便向老人说自己可以举荐他入朝为官。

这样不仅才智有了用武之地,而且食君俸禄,光耀门楣。老农摇了摇头,称自己一介布衣,在这田间地头闲云野鹤惯了,而且对为官之道不甚了解,难登庙堂。

乾隆难得吃瘪,索性继续啃着手里的西瓜,时不时抛出一两个话题,老的回答也是字字珠玑,针砭时弊。

于是乾隆再次发出邀请,老人依旧没有同意。从小到大没有被拒绝过的乾隆,却在这一炷香的时间内被同一个人接连回绝。

乾隆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在他的认知中没有人会对权力和金钱不心动,何况现在身在盛世,这老头不愿走仕途是否在暗指我治理无能?

想到这里一种异样的情绪在他心中逐渐蔓延,待休整过后,乾隆起身离开。走出百米,确定瓜农看不到自己后,他对身边的侍从说:“去杀了他。”

然而侍卫却铩羽而归,原来侍卫回到瓜棚时,只剩下一堆吃剩的瓜皮,老农却早已不见了踪影。

想来老人心中早有盘算,面前之人既然有举荐入仕的权利,那必定非富即贵。

倘若接受邀请,自己则成他人幕僚,他日必落为争权夺利的工具,一旦触及利益的中心,哪里有全身而退的道理。

老人高瞻远瞩,并未被一时纷繁迷住双眼。而作为君王的乾隆,秉持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原则,贤者既然不能为我所用,索性杀之以绝后患。

不过这并不是他第一次体现自己的狠辣。

回望乾隆的一生,可以用“顺风顺水,刚愎自用”这八个字来形容。作为清朝的第六位帝王,他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皇三代”。

雍正膝下皇子不多,弘历虽然排行老四,但前面的几位兄弟早夭,唯有一位三哥在他之上。

弘历天资聪颖,启蒙虽晚,但勤奋好学,深受皇爷爷康熙的喜爱,干什么都想把这个宝贝外孙带在身边。

父亲雍正也有意培养这个儿子,不仅请名士贤臣前来教导,更是亲自监督儿子的学业,在其十几岁时父皇就有意让他参与到朝政大事与对外军务的处理中。

弘历在一次次地试炼中展现出坚韧的品格与王者的风范,使得满朝文武真心拜服。

相比之下,他三哥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行事乖张,有违人伦被雍正处罚。至此,弘历身前再无能与他竞争之人,承继大统只是时间的问题。

执政初期,乾隆每天卯时(约4点)起床,戌时(约9点)入睡,除了上朝,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批奏折或是处理前朝事务。

减免赋税、收复失地、发展农业、兴修水利、重视商业与手工业,桩桩件件皆为臣民考虑。

鼎盛时期,清朝疆域辽阔,国库充盈,百姓生活富足安逸,满汉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

可总归清朝是在马背上得到的天下,乾隆虽尊崇儒家思想,重视汉学发展,修缮四库全书,但从心理上还是重满轻汉。

尤其是对当时的知识分子十分警惕,但凡发现错处,轻则贬职流放,重则株连九族,为了巩固政权大兴文字狱。

他曾密令严查胡中藻在出任广西学政时出国的试题和写过的诗文,只因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生性多疑的乾隆认为将“浊”字放在国号之前,就是在说大清朝廷污浊不堪。

不仅如此,捧着胡中藻所著《坚磨生诗钞》的乾隆认为每句话都意有所指,不是嘲笑自己懒惰懈怠政事,就是指责为君者昏庸无道,甚至一句比喻帝后恩爱的诗句,也被他认为是在影射自己纵容后宫干政。

总之但凡对一个人心生疑窦,就怎么看都不顺眼。乾隆一口气罗列了胡中藻几十条罪状,桩桩无中生有,条条望文生义。

可他是真的不懂吗?当然不是,他这么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雍正退位后,留下鄂尔泰和张廷玉两位辅政大臣,虽然同时辅佐皇帝,但两人素来意见相左,加之清朝幕僚之风盛行,众人都以二人马首是瞻,逐渐形成两个党派。

即便鄂尔泰与张廷玉过世多年,党派之争仍然愈演愈烈。古代帝王素忌讳会朋党,更别说有康熙时期年羹尧与隆科多二人的前车之鉴。

所以乾隆对朋党之争深恶痛绝,而胡中藻正是鄂尔泰的门生,又与鄂尔泰的侄子鄂昌交好,于是就成为了乾隆肃清朋党的一杆枪。

最终乾隆以胡中藻文辞古怪,恶意揣度,污蔑圣上的罪名将其一家老小问斩,而“贼首”胡中藻起初被判凌迟,但乾隆为彰显他宽厚仁慈的形象,改判为斩立决。

鄂昌因为胡中藻的原因,被乾隆拿了罪名赐死。就连已经身故的鄂尔泰,牌位也被从贤良祠中剔除,朝中凡是与鄂家联系的大臣都难逃干系。

胡中藻的案子就此结束,这是乾隆在位期间最大、牵连最广的一场“无妄之灾”。经此一案,群臣俯首帖耳,噤若寒蝉。

乾隆正是以这种宁可错杀也绝不放过的狠辣手段对汉臣进行高压统治。

到了中年以后,乾隆极为贪图享乐,不但大兴土木,而且六下江南耗费大量的国力。

多次以勘察河务、体察民情的理由巡游各地,游山玩水,所到之处当地官员要求百姓跪于街道两边山呼万岁,以彰显百姓对皇帝的爱戴。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眼前盛世只不过官员提前安排好的剧本,真实的场景都被刀剑镇压在了阴暗逼仄的角落。

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被他亲手提拔上来的大贪官和珅。

《李朝实录》中记载了一段朝鲜使臣对和珅当权时期的评价:阁老和珅,用事将二十年,威福由己,贪黩日甚,内而公卿,外而藩阃,皆出其门。

短短几句就能看出和珅势力遍布朝野,而有“二皇帝”之称的他对官员任免也有自己的准则:无论才学,银子花得越多官职越高。反之即便是旷世奇才,也休想在他这里谋得一官半职。

据说和珅所贪金银、玉器、珠宝、古玩超过了清朝国库15年的收入总和,可见“和珅一倒,嘉庆吃饱”所言非虚。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和珅一手遮天,乾隆闭目塞听,致使贪腐之风盛行,即便康熙与雍正留下再殷实的家底,也难免会造成国库亏空。

都说富不过三代,如果从康熙开始算,确实如此。乾隆是清王朝兴盛的缔造者,也是他将大清推向深渊。

乾隆太像一个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小孩,从小接受最优质的教育,没有人与他竞争,继位后坐享其成,即使有外敌来犯,以当时的国力与兵力几乎不足为虑。

他称自己为“十全老人”,就算所言非虚,他的境遇也比那些皇权掣肘,被敌国攻打而无还手之力的君主幸运得多。

长河悠悠,笔尖浅浅,我们很难用一言半句来评定乾隆的功过。不过孟子的忧患之说余音在耳,历史的铜镜在不断映射着朝代的兴替,但再大的声音,再残忍的过去都没有叫醒这位装睡的帝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乾隆,真甜,老农,贵人,雍正,弘历,清朝,老人,离开,西瓜,消息资讯,乾隆,胡中藻,和珅,弘历,鄂尔泰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乾隆,真甜,老农,贵人,雍正,弘历,清朝,老人,离开,西瓜,消息资讯,乾隆,胡中藻,和珅,弘历,鄂尔泰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乾隆,真甜,老农,贵人,雍正,弘历,清朝,老人,离开,西瓜,消息资讯,乾隆,胡中藻,和珅,弘历,鄂尔泰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