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3年的冬天,已经63岁的乾隆皇帝,第三次将立储谕旨藏在了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前两次,乾隆想立的太子分别是皇次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只是这两位嫡子却不幸早夭了,这才有了乾隆第三次立储。
秘密立储是雍正皇帝发明的,在吸取了康熙九子夺嫡的教训后,雍正皇帝想到这样一个办法:在位时立皇储却不公布,而是将谕旨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等皇帝身后再揭开这个秘密,这就避免了公开立储后,太子成为众矢之的被动局面。乾隆是第一个通过秘密立储即位的皇帝,在尝到秘密立储的甜头后,乾隆自然将这一制度持续下去,只是,两次立储,却折了两个嫡子,这让乾隆对立储充满了排斥心理,因此,一直拖到1773年,随着他的年龄的增长,乾隆才不得不再次立储。
不过此时的乾隆可选的余地也不多,去除过继给他人的,乾隆尚在世的儿子只有四个,永璘那时只有八岁,永璇、永瑆好诗画书法,这在乾隆看来,是忘记先祖骑射得天下的行为,所以,唯一能入法眼的,其实也只有皇十五子永琰了。
永琰为人老成,做事中规中矩的,这是守成天子必要的品德,而且最让乾隆满意的是,永琰的骑射水平,在皇子中最高,这是不忘本的表现,因此,1773年的冬天,永琰的名字就被写进了正大光明匾额后的那份谕旨里。
只是不到公开的那一天,正大光明匾额后就永远是个秘密。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不知道永琰每次看到正大光明匾额,内心是否会有波澜,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二十年多里,永琰依然谨小慎微,深得他的父皇赏识,这谕旨就再也没有改动过。
1795年农历九月初三,是乾隆八十五岁生日,也就在这一天,乾隆从正大光明匾额后取出了谕旨,公开宣布永琰为皇太子。到了年底,乾隆又决定将皇位禅让给永琰,自己当太上皇。1796年农历正月初一,永琰正式即位,改年号为嘉庆。三十六年前的正月初一,永琰出生才两个月,乾隆赐给他的母亲魏贵人一首诗,其中最后一句是这么写的:御绘岁朝图志语,有以迓新韶嘉庆。嘉庆,似乎冥冥中一切早已注定了。
当然,初登大宝的嘉庆还是很清醒的,他知道虽然接的是所谓乾隆盛世的班,但其实是一个烂摊子。在嘉庆即位一个月后,就爆发了白莲教起义,虽然发生在嘉庆朝,却是乾隆朝各种矛盾的体现。此后,大清竭尽人力、财力来镇压起义,直到1804年,嘉庆用了九年时间,花费2亿两白银,才将起义镇压,大清王朝也从此大伤元气。
而在嘉庆看来,更大的问题是,乾隆朝吏治腐败,这已经危及大清的统治了,于是嘉庆立志成为有为之君,来扭转大清的颓势。碍于父皇的颜面,在刚即位是,他并没有什么作为。1799年,太上皇乾隆崩,嘉庆正式亲政,第二天就将乾隆的宠臣和珅查办,作为其整顿吏治的号角。此后,嘉庆一方面惩治腐败,另一方面整顿官场士气,纠正欺瞒、惰政之风,一时间,嘉庆倒也风风火火。只是,当一份上书摆在他的面前时,又让嘉庆火冒三丈。
为了整顿官场、开拓新的风气,嘉庆鼓励上书言事。没想到的是,洪亮吉,一个小小的翰林院编修,却在上书中,说大清的腐败已烂到底了,皇帝反腐手段还是太仁慈,应当乱世用重典,在体制中全盘反腐。嘉庆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洪亮吉对腐败严重程度的判断,在嘉庆看来,大清主流是好的,腐败只是枝节上的事情,而洪亮吉却说,大清的官场烂到底了。不仅如此,洪亮吉居然还将嘉庆沾沾自喜的反腐成绩,视为太仁慈、没有用,这是嘉庆完全接受不了的。于是,将洪亮吉治罪发配。只是后来的事情,又让嘉庆开始怀疑人生。
原来,转眼到了第二年即1800年,北方出现罕见的大旱,数月没有下雨,嘉庆想尽办法求雨而不得,即使全国梳理冤案也没有用,于是,嘉庆想到了洪亮吉,难道问题出在冤枉洪亮吉了?最终,嘉庆决定给洪亮吉平反,1800年5月26日,嘉庆发布了平反诏书,也就在当天,期盼已久的大雨终于姗姗来迟。古人讲究天人感应,既然老天下雨,那就意味着洪亮吉真被冤枉了,也就是说,洪亮吉说的是对的。
既然天人感应了,接下来嘉庆应该采纳洪亮吉的意见才对,事实是不仅没有采纳,而且反腐的事也是雷声大雨点小,直到后来声势也逐渐小了下来。一切也正如前文说的那样,嘉庆是个做事中规中矩的人,像乱世重典、体制内全盘反腐这种破格的事,是要冒风险的,他根本做不来,作为一个守成天子,政治安全永远大于一切。
而作为不忘本的皇帝,嘉庆在此后将工作重点转到了法祖上,教育大家不忘祖先创业之艰难,不忘艰苦朴素的作风,想以此来扭转官场士气。而这种说教式教育,除了把他的儿子道光教成一个穿龙袍打补丁的皇帝外,对于官员其实没有任何的影响,到最后,嘉庆朝的腐败尤甚于乾隆朝。
而摆在嘉庆面前的远不止反腐这一件事,大清王朝已呈现出颓势,太多的问题需要嘉庆解决,比如乾隆朝,中国人口达到4亿,这已经是农耕社会的极限了,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已经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解决之道,唯有在南方开海禁,鼓励人们去南洋谋生,在北方开东北之禁,鼓励人们去东北开垦荒地。可东北封禁、海禁全是祖宗之法,对于法祖、不忘本的嘉庆来说,他根本不可能推翻祖宗的规矩。再比如嘉庆朝,黄河几乎年年决口,水患已成为挥之不会的梦魇,嘉庆虽年年治水,但其中的腐败,让嘉庆花了大量的银子不说,治水也没成功。
与前朝相比,嘉庆还面临更多的外患:鸦片贸易逐渐盛行,除了一纸禁烟规定,嘉庆再无什么措施根治。而西方入侵的脚步日近,1808年,拿破仑攻占葡萄牙,英国以防止法国侵略澳门为由,派出军队占领了澳门,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访华,这是英国战争前,对大清最后一次试探,嘉庆只能以传统眼光和思维,来应对西方,面对英国的咄咄逼人,缺乏足够的预判与防范,更不用说进行改革了。
所以,本想做有为之君,本想扭转大清的颓势,到头来,嘉庆其实什么也没做成,反倒被后人称之为嘉道中衰。虽然嘉庆不可能听到后人如何评价他,但他已能预料到,因为1813年天理教居然攻入了紫禁城,虽然被镇压,但这是亘古未有的事。嘉庆也明白,这种事将来的史书肯定会大书特书,这也一定会是他的耻辱,于是,他下了罪己诏。
可他想不明白的是,他兢兢业业的治天下不说,从不敢加害百姓,却为何让他来背负这个耻辱呢?想来想去,就想到迷信上去了:嘉庆认为是紫禁城的风水不好,因为紫禁城里很多高大的树木,绿树成荫所以阴气太重,于是,嘉庆下令砍掉紫禁城内的大树,以改变风水,这也是今天的紫禁城难见古树的原因。
从立志做有为之君,到砍树改变风水,这巨大的变化,也折射出嘉庆的无能和失败,而大清王朝的衰落,终究已是无可阻挡了。
参考史料《清史稿》、《清仁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