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其中经历了多少王朝的兴替。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够持久。第一位皇帝嬴政,妄想着始皇帝、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等等,就这样将秦朝天下传递下去。结果秦朝存在不足20年。
改朝换代是封建王朝逃不出的命运,哪怕开国皇帝圣明如汉武、唐宗,也免不了自己的皇朝最终破灭的命运。
一个王朝就如同一个人,刚开国的时候如同青年一般朝气蓬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步入老年,垂垂老矣,哪怕脑子清明身体也不足以支撑自己的想法了。
当人老了不能工作的时候,便会退休。但是当王朝老了,只会灭亡然后被另一个新兴的朝代取代。这个新政权或诞生于原朝内部,在原朝废墟上建立新的朝廷,如汉、唐;或者由外来的统治者消灭中原统治者,如元清。
上层换了统治者,底层的老百姓仍然一样的生活。差别在于新旧朝廷对百姓的态度。但无论朝廷的统治者最初如何选择,都是为了维护自身政权的稳定。
朝代更替,其中蕴含了多少的血与泪。原朝旧将或死于国事,或换身衣服投靠新朝,接着享受自己的权力。这些旧将也许是为了活命,也许是为了荣华富贵。无论为了什么,一旦叛变往往便没了退路。因此这些“叛徒”会成为新朝的急先锋,对覆灭旧朝下手更狠、更毒。
这一点或许在明末清初更为明显。
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清朝多尔衮率领十余万八旗兵南下,开始进入关中。其中大明辽东总兵吴三桂更是引清兵入关的始作俑者。
吴三桂降清还可以认为是崇祯死后,为自己寻找下家。范文程可是实打实的主动投靠。剩下的诸如洪程畴、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等人,都是或降或判。
为了生存,纷纷投降。毕竟像文天祥那样的人不多。
既然已经投降,心里最难过的那一关已经过去了,剩下的就好办了:在哪当官不是当,给清朝当官也一样。但这些人是汉人,与满人在习俗、文化上有着根本的区别。汉臣站在满人的朝堂上总是感觉别扭。
那怎么办?当然是学习满人文化了,难道这些降将还能要求皇太极等人改变满人文化来适应自己?衣服好说,穿上清朝的衣服一样“好看”。但是明人的发型与满人不一样啊!难道自己需要剃头吗?
最初的时候,皇太极、多尔衮等人也没有要求这些明人降将剃头,毕竟这时候的清朝还没入关呢,得好好安抚这些降将,不能过于逼迫。不过这些人既然已经投靠了新主子,在遍地满人的地方保持着特异的“发型”,不是表示自己没有融入清朝这个“大家庭”吗?
投降清朝这最难走的一步都走了,剃个头又有什么难的。至于圣人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能有自己的权力与小命重要?范文程、洪程畴、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吴三桂这些都早早的剃了发。
当清军入关打下南京后,多尔衮觉得是时候让所有人都改变一下服饰与发型了。于是在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颁布一道命令:
各处文武官员,尽命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十五日,清军正式行文昭告天下:
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这便是有名的剃发令,也就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由来。
这项政策虽是多尔衮下令实施,但最初的提出乃是汉人降将孙之獬。
孙之獬投靠清廷的时候有点晚,在朝中上说不上话。但这个人很会钻营,看出了多尔衮为了稳固统治,已经有了“剃发”的想法。他便在多尔衮提出之前,先一步上书“剃发令”以此来做升官的资本。
王家祯《研堂见闻杂记》(孙之獬)乃疏言:“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奏上,世祖叹赏,乃下削发之令。
孙之獬的这项提议,不仅获得了多尔衮等满人贵族的支持,更得到了投降的汉人一系的大力支持。
满人支持还好理解,那些汉人为何也支持?
试问你,在清廷内的汉臣与外在的汉人有什么区别?那便是发型。汉人降臣的剃发标志着投降,只要他们一出去,别人看到了他们的辫子,就知道这是个投降派。但若全天下的人都剃了发呢?还会有人“嘲讽”他们吗?
大家都剃了发,大哥不说二哥,这些降臣们也有了一块遮羞布:大家都做了,可不仅是我一个人啊。叛徒的无耻与心狠,在孙之獬这里彰显无余。
对自己狠的不仅有敌人,还有叛徒。叛徒的凶狠甚至超过了敌人!
明末的袁彭年投降清廷后,被任命为广东学政署布政使,对于“剃发领”,他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论无耻,袁彭年绝对算得上一号人。
在清廷,像袁彭年这样的人绝对少不了。历史上类似清廷汉人降将的又少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