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政猛于虎!”
2500年前的中国古人孔子,断然不会想到,2500年之后,这句话会从世界最先进经济体的大公司口中说出来。
然而,不同于人们印象中强势、暴力的“苛政主体”,此次实施数字税的英国,率先叫屈:是这些科技公司欺人太甚!
大战一触即发,“数字税”成为了推向台前的战争引线。
事实上,这场关于“数字税”的战争,早已席卷欧盟,英国只是其中之一。连对欧盟“若即若离”的英国也不惜参与其中,可见形势之严峻。
剑拔弩张的背后,是欧盟与美国之间,掀起的一场关于“利益”的惊人较量。
数字税
不同于此前欧盟对“数字税”的遮遮掩掩,近日,欧盟各国对这一新税种的征收可谓势在必得。
除此之外,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匈牙利、波兰等国也都给出了征收暗示,“蠢蠢欲动”,又在忌惮之下“静观其变”,是这些国家的相似心态。
忌惮谁?
美国!
原因无他,此次欧盟大刀阔斧征收数字税,其对象正被指为美国的科技企业巨头。虽然欧盟极力否认,但从数字税的征收条件可以看出,符合条件的几乎只有美国科技企业。
美国自然对此怒不可遏。
“数字税”急先锋法国,成为了“枪打出头鸟”的对象。
这一次,欧盟大部分国家罕见地同仇敌忾,集体喊冤:美国科技企业欺人太甚!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切祸首就在于“利益”二字。具体到对象,就是一个字,“税”。
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显示,欧盟传统行业企业需要缴纳的有效税率达23%,而大型科技企业平均只有9.5%!避税,成为了这类公司长袖善舞的领域。
“三明治避税法”是常用的避税方法之一,以谷歌母公司Alphabet为例,其利用所谓的“双层爱尔兰”和“荷兰三明治”两种架构,将营收从一家爱尔兰子公司转到一家没有员工的荷兰公司,之后再转到另一家爱尔兰注册公司拥有的一个百慕大信箱,从而为其多数的国际获利避税。
也因此,爱尔兰、卢森堡成为了欧美内部反对征税数字税的主力国家。低税率正是其吸引企业落户的竞争力,一旦欧盟集体开征数字税,无疑将大大降低这类国家的竞争力。
更肆无忌惮的是,面对数字税,美国科技企业长袖善舞的本事,没有被打压,反而发挥出了更凌厉的手段。
有人会问了,欧盟没有本土的大型互联网公司,用来抗衡美国对手吗?
没有。
一个残酷的真相是,欧盟互联网行业,弱得惊人。
强与弱
欧盟互联网公司为什么会如此之弱,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我们要排除的一个误区是,这里说的欧盟互联网公司,主要特指消费互联网公司,而并非指工业互联网公司。欧盟的工业互联网十分发达,以德国西门子为例,整个厂房占地10万平方米,员工仅有1000人,产品合格率高达99.9988%,工业互联网撑起了公司整体运作。放眼全球,没有哪家同类工厂可以同时拥有如此少的员工数、如此大的规模、又如此低的缺陷率。
但说到欧盟消费互联网,那就真的只有一个字:弱。
弱到什么程度呢?
关于原因,很多,首当其冲有三。
第一,人口数量太少。
纵观消费互联网企业崛起的两大国,不难发现,人口数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拥有近14亿的庞大人口基数;美国除了本土3亿人,还能有效辐射英加澳等英语国家。而欧盟呢?人丁最兴旺的德国也仅有8300万人口,近年来更是深陷超低生育率和老龄化加剧的泥潭,可谓雪上加霜。
对于强调“人影响人”的社交互联网而言,没有人,则一切都不可能;而对于中国“美团”这样的大企业而言,外卖骑手的低成本在人工成本极其高昂的欧盟,也根本实现不了。
第二,语言环境十分复杂。
英语、汉语,因使用人的数量繁多,而成为天然的交流连接器,对于强调“连接”的互联网而言,可谓不可或缺的助飞之翼。
但对于欧盟而言,多语言环境就成为了天然屏障,沟通成本、运营成本,都会陡然飞升。
第三,“保守”情结。
安永数据显示,在风投开始爆发的2006年到2013年之间,美国的风投总额为2546亿美元,全欧洲的风投总额却仅为554亿美元。
在美国、中国,风险投资人看上一个好项目,忍受多年的不盈利,仍然可以做到追着投钱,无怨无悔,这是十分常见的融资环境。比如京东、拼多多、瑞幸、滴滴,无一不是靠烧钱起家。
但对欧洲人而言,这简直难以想象。稀缺的风投数量、保守的投资人、仍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方式,成为了套在欧盟互联网公司身上的巨大枷锁。
警惕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关心欧盟与美国的这一场数字税之战,我们更关心这场硝烟,给中国带来的启示有几何。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企业横扫千军,巨头林立,一度为国人扬眉吐气之骄傲。在狂热的背后,我们更需要理性的警惕:在低生育率、老龄化、低利率的趋势下,建立在人口红利、文化红利、烧钱红利的基础上崛起的发展模式,一旦遭遇红利瓦解,我们的巨头将何去何从,还能不能继续诞生望之背影就足以令人激动追随的巨头?
我们相信,在忧患意识深入骨髓的文明环境中,韬光养晦、厚积薄发,我们必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