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一部名为《天下长河》的清朝古装剧取得无数好评。不过,细心的观众发现,凡是清朝古装剧中八旗兵的军服与普通士兵军服有较大差别。
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普通清朝士兵军服的正面中央会写有大大的一个“兵”字。运河的河工其服装样式与士兵军服相差无几,但军服正面有一个“丁”字。
而在其他有关清朝影视剧里,那些士兵衣服上还曾出现“勇”、“卒”等字。那么,“兵、勇、丁、卒”都有何区别呢?
在清军的阵营中,士兵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八旗兵,另一类是绿营兵。
八旗兵和绿营兵乃清朝建立初期,向全国进行征战和保卫的基本力量,也是清一代赖以统治全国的两大军事支柱。
清军入关前,八旗兵不单纯是一个军事组织,还是一个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绿营兵又被称之为“绿旗兵”,它是自清顺治以来沿袭明代兵制,在全国各省组建起来的一支汉兵。
清军入关后,满洲贵族逐渐统治全国,八旗兵源有限,于是顺治皇帝始创绿营兵。绿营兵的分布除在京师五城巡捕营万余人外,其余分驻全国各省,称为境外绿营。
据文献记载,康熙时期绿营兵数额为59万余,道光时为58.5万。看起来数字相差无几,因为清代相关吃空额现象严重,所以水分数字很大,实际兵额应当少很多,能上战场的则更是少之又少。
为何会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八旗兵与绿营兵的区别?因为这两股军事组织虽然都是清朝正规部队,但八旗兵乃“满清正统”,待遇和地位自然远超汉绿营兵。
在军服上面尤为如此,与清朝相关的书籍、电视剧,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八旗兵个个身穿明晃晃的铠甲,持枪握刀,好不威风。
除了八旗兵的军服由清政府统一着装外,汉绿营兵,就是所谓的地方兵,其军服五花八门。因为清政府易服能力有限,政策实行难度较大,全国各地政府不会对绿营兵军服加以规定。
加上绿营兵基本上都是“炮灰”,打完一仗就地遣散,所以绿营兵军服的颜色与样式各异,带有浓重的地方特色。
清军入关后创建绿营兵,相应地划分为“兵、勇、丁、卒”四类。
“兵”从字面意义上很好理解,他们属于清朝正规军,即为清朝常备军。
用现代的话说:军服上绣有“兵”字的士兵都签订过正式合同,每个月正常领取俸禄,还会经常进行一些必要的军事训练。
“勇”,就是地方政府或官员在民间招募的乡勇兵,代替了正规军(兵字兵)。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前文说过,无论是八旗兵还是正规绿营兵虽然数量不少,但力量显得十分单薄,不能控驭全国各地。
何况清朝中后期民间时常发生暴乱,为迅速组织起一支武装力量,各地政府与地方官员招募士兵。这些私自在民间招的乡勇,为了区分于正规军,便会穿上带有“勇”字的军服。
说白了,“勇”字兵和正规军就是一个有合同,一个没合同,待遇和地位自然远远落后于正规军。
譬如清朝末年,曾国藩在民间招募一大批乡勇,连续投入数场战役后,一道圣旨下来,这些私募士兵全部解散。
其中不乏战死沙场,因伤致残的士兵没有拿到任何补偿,其待遇可想而知。
“丁”字兵主要职责是服务于正规兵,即为负责掌管后勤,传递消息的士兵。通常情况下,这是一支不参加战斗的后勤部队。
虽然也是正规士兵,但俸禄和各方面待遇远远比不上正规军。比如《天下长河》里,负责漕运的官员手底下掌握一大批运丁(这是承袭明朝的制度)。
每当有货船停靠码头,运丁们就得一拥而上,把货物迅速转移到码头或仓库里。还得响应官员的号召,干一些杂活,日子过得很是辛苦。
别看运丁过得非常苦,却是实实在在的“公务员”,他们能够按时得到清政府发放的月粮、行粮、增贴等酬劳。比起正规军的身份与待遇虽然相差甚远,但至少比民间招揽的乡勇要好上不少。
若是执行长途运输任务,出发前朝廷都会给运丁发放临时补贴,相当于“差旅费”,到年底还会发放“年终奖”。
除工资外,这些运丁还有很多其他收入。比如活不多时回家种地,所得收入完全归属自己,且不用上税。
清朝末期废除漕运,运丁们骤然失业,大部分人参加起义,另一部分人组建“漕帮”,成为社会严重不稳定因素。
当然,还有其他种类的“丁”字兵,诸如库丁(管理仓库)、盐丁(承担盐役),地位与待遇普遍低下,勉强糊口。
最后一个要介绍的就是“卒”字兵。“卒”字兵是军队当中比较有地位的军人,又被古人称之为衙役,通常有一定官职在身,属于“编制内”的员工。
他们属于城市里的治安军(城防军),不需要上战场打仗,日常的工作是进行巡逻维护治安,保障城内城外秩序。
通常在影视剧作品当中看到的衙门里的士兵身上就会贴着“卒”,还有大牢里的狱卒,
“卒”字兵技术含量不高,尽管不属于地主阶级,但也得是家里有些门路的才能当上,平日里能捞到油水。
乾隆以后,随着整个清朝统治极其腐朽,军队体制日渐崩坏。上至军官,下至士兵,或以贸易为生,或充当土匪抢家劫舍、勾结盗贼为业。
至清朝末年,这样一支五毒俱全的军队根本没有战斗力可言。
1841年5月的广州之役中,2700余名英军大败4万余名清军,外国人嘲笑清朝士兵都是“纸糊的军队”。
大家想想,连当兵都得有这么多条条框框,受到歧视,其战斗力可想而知。清朝灭亡后,诸如“兵、勇、丁、卒”这些封建糟粕也随之消失。
参考文献:
[1]清末民初步军统领衙门研究,作者闫茜玉,陕西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2019年
[2]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作者汤浩,湖南大学 博士论文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