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讲“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情况之下,一定不是讲讲而已的。有的人觉得他是忍气吞声,在一味的退让,但是实际上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特别了不起的清醒之人,他的文字体现了他的豁达乐观,也蕴含了中国民族的传统精神。
那么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凡事留余地的目的和意义又是什么呢?
其实我们每天都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每天都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事,总有一些事情会让自己烦躁无比,或者刚好踩在了自己的底线上。之后的说话、做事可能就会变得激进,或者不考虑后果,而做出一些不留余地的行为。
很多时候做出那些不留余地的行为之后,大家都或多或少会感到后悔,但是在做的时候又完全不能冷静,也不能够静下来思考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毕竟,在暴怒的情况下,想要思考清楚再行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做不到的。
再说了,很多人就算是当时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行为,做到在行动的时候留有一定余地,但是心里面可能还是不服气的。
所谓雅量,就是要从心里面真正的放下那些矛盾和纠纷,不再过分的在意。“宰相肚里能撑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心里面的放不下,行为上再大度也是白费的。
人要想真正有一个雅量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不够豁达乐观的人,永远都会觉得世界不够公平,不够美好,心中永远在斤斤计较。这样的人就没有所谓的雅量,在能够打击他人的时候一定不会留有余地,在自己遇事的时候也一定容不得别人。
“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好像在行为上对他人有些忍让就可以了,但想要真正做到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内心要足够强大,能够平和乐观的面对很多事情,才能在遇见让自己烦躁的事情的时候放平心态,不要把很多事情做得太绝对。
爱迪生在发明灯泡的时候其实是走了弯路的,在他无数次的试验后,终于创造出了一次灯泡,但是他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就叫助手先拿到实验室去,结果助手却不小心把灯泡打碎了,也就害的爱迪生需要从头再次研究。
如果是我们普通人的话,早就暴跳如雷,破口大骂了。但是爱迪生呢,他原谅了助手,甚至在百般研究后又创造出灯泡的时候,再次让助手去拿灯泡。
别人都觉得不够稳妥,都认为之前助手已经打碎了一次灯泡,怎么能够放心再让他经手。但是爱迪生说他已经原谅了,不光是说说而已,真正的原谅就不会在意到底是不是第二次。
爱迪生的行为才是真正的雅量,是从心底选择了原谅,而不是表面上说说而已。虽然很难,但那就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其实从一个很现实的因素来讲,我们在社会中的生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中,留一点余地,也是为了日后好相见。
毕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情况也是很容易就会发生的。今天你能够对他完全不留余地,但保不准明天你的事情就是他说了算了,那个时候就会很不好面对了。凡事留一点余地,也是为了给自己留一点后路,很多事情做得太绝并不是什么好事。
放到现在来讲也是一样的,我们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一定会同时容忍着一些什么;或者换句话说,容忍本身就是为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