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清朝有一个特殊的官职叫“道台”,几乎没人能说清他究竟是干啥的

清朝有一个特殊的官职叫“道台”,几乎没人能说清他究竟是干啥的

古代奇葩官职有很多,但好在大都能指出具体职能范围。可提起清朝的“道台”一职,却很是让人头疼。史学家们研究许久,依旧说不清这道台具体是做什么的。

至于其中原因,关键还是在于每个地方的道台,管辖范围和管辖内容都各不相同。表面上是统一官职名称,实际却各管各的,实在令人头疼。

尽管道台这一职位名称,直至清朝年间才确定下来,但类似的官职,早在北朝时期就已经有雏形。彼时出于军事发展需求,各国设立了诸多行台,并将“道”包含其中。但这里的“道”特指临时的军事区以及监察区

等到隋唐年间,国内统治趋于稳定,“道”的军事成分占比逐渐减少,民生方面的运用越来越多。甚至李世民本人还特别出面,将全国根据山河形势,划分为十五“道”

及至明朝,道又从固定转变为巡视、检查,起初以民政和财权为主,后又在文官们的坚持下,逐渐发展包括了对军队的监察

清军入关之后,延续并效仿明朝管理制度,并在相应基础上做出一定改善,这才逐渐形成了后世熟悉的道台、道员等等。不过此时的道,也仅仅只是大致方向上的官职名称。

一直到乾隆十八年,相关规定才终于落实。而道台的平均官职等级,也大都设立在正四品。算不上大,也算不上小,总归能够在朝堂上、皇帝前说几句话,却没太大份量。

皇帝如此处置,不排除希望这类官员认真工作,并努力向上发展。只不过实际处事过程中,道台却出现了不可控变化。由于管理的特殊性,往往会出现更高级别的中二品和正三品

乾隆、嘉庆等皇帝不仅没有及时将这个问题重视起来,反倒赋予了一些道员密折封奏的权力,这就让道台的实权忽强忽弱

一部分道台没有任何权力,就是到地方上和相关官员打打交道。对方给面子,则皆大欢喜。对方不给面子,道台也无处说理。

可另一部分道台却不同,去哪儿都得当地官员好吃好喝伺候着。密折上怎么写,都由他们决定,谁不希望有机会再“往上”溜达溜达。权力的波动,让清朝官员惶恐,也让后世研究学者一头雾水。

披着道台的马甲,既有可能是京城普通公务员,也有可能是真正大佬。甚至不能说是发展出了纰漏,纯粹是放飞自我。

后光绪时期的御史李慈铭,就多次上书建议取消这一莫名其妙的官职,结果自然是未获批准。

利益网太大,一个御史发发牢骚,不会有任何人在意。好在李慈铭自己也有眼力见,剔除道台的事情也因此不了了之。

倘若官职的忽大忽小,让道台充满了不确定性。那么道台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职能安排,真就让后人两眼一抹黑。清代各省设立道台,或者专责、或作为副使。

名称虽然不一样,但管辖内容包括粮道、河道、海关道、屯田道等等。分明是不重样的官职,却以同样的名称进行安排,这便是道台的真实面目。后世学者为何无法解释?原因就在于每个道台的职务都不一样。

询问问题的人,必须指出某年某月、在某个地方工作的道台,否则囊括范围太广,得到的答案也注定笼统。更奇葩的是,道台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本不具备地方政府性质。

可在管理过程中,却又一直行使着地方行政职能。用一个不好听的形容比喻,那就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制度管理混乱,各种各样的矛盾注定层出不穷。

道台刚开始发展的时候还好,由于结构的不成熟,道台对地方的干预能力并不强,多半只是提出建议。

可随着时间推移,道台管理分配倒是越来越细,却容易和地方行政产生冲突。不仅如此,有的地方道台繁多,几个道台做同一件事情,出现极其严重的冗官现象。

有的地方道台人手稀少,一个道台同时兼任几件事情,彻底乱了套。如此情形下,清政府虽然尽可能地挽回纠正,却也没有太大作用。道台影响太过巨大,几乎什么职务都可能兼任,统治者也无能为力。

别说现如今没人能说清他们是做啥的,哪怕彼时的皇帝、中央官员,多半也得实地走访后才知道:哦,原来你是这样的道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职能,范围,后世,地方,清朝,皇帝,名称,管理,发展,官职,李慈铭,道员,官员,道台,官职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职能,范围,后世,地方,清朝,皇帝,名称,管理,发展,官职,李慈铭,道员,官员,道台,官职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职能,范围,后世,地方,清朝,皇帝,名称,管理,发展,官职,李慈铭,道员,官员,道台,官职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