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动不动就说古代知县是“七品芝麻官”,说这话的时候还一脸的不屑。其实你知道吗,在清朝时期,要当上一名知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数读书人穷尽一生,都没过一把“县太爷”的瘾。一个普通人要当上知县,通常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走科举考试之路,这是“正途”。第二种是走花钱捐纳、保举之路,被称之为“异途”。陈廷敬与刘墉都是花了将近二十多年时间才在从一品的位置上变为正一品,可见过程之艰难。
古代官职按照品级可以分为九品,每个品级分正和从两个,也就是正一品到从九品,一共是九品十八级。清朝正一品的官职主要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中和殿、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等。
清朝延续了明朝时期的内阁制度,虽没有设立宰相,但内阁中拥有较多话语权的人,便是名副其实的宰相。清内阁,起初只有三位大学士,顺治帝入主中原后设立了满汉大学士,雍正时期,大学士被确立为一品官位,由从一品官员左都御史、六部尚书还有协办大学士中晋升而来。
年龄始终是个无法突破的坎,从初入官场到官居尚书,就算是火箭式的提拔,晋升到尚书这个级别恐怕也要步入晚年了。清代进士的平均年龄大致是34岁,到了尚书这个级别至少也要五十岁以上了,只有那些健康状况十分良好的人,才有可能位极人臣。年轻官员被提拔为大学士的例子不是没有,但这基本和汉人无缘。这种情况在乾隆朝较为常见,如;孝贤皇后之弟傅恒,于乾隆十三年被授予保和殿大学士,年仅27岁;和珅于乾隆五十一年任文华殿大学士,时年36岁。
而从一品的尚书升到正一品的大学士到底有多难?从清朝的一位著名汉臣——刘墉的亲身经历中就可以知道了。 刘墉,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考取进士,时年32岁。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升任左都御史,之后长期徘徊于左都御史、直隶总督、吏部尚书的职位。历时十六年,终于在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升为正一品体仁阁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