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满清入关后,汉人不再独大。据清帝所言,满汉自为一家,不分彼此。清朝年间政府设立了一个特殊的军事组织,即为八旗,虽为军事制度,可却自带政治属性。
除了满人外,汉人,蒙古族人都是八旗子弟,清廷之所以这样做,为的是收拢人心,图的是皇权稳固。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清王朝陷落,风光无限的八旗也走向了衰亡。
现在还有八旗子弟吗?肯定是有的,那他们又身在何处呢?权臣和珅的后人如今在黑龙江勤勤恳恳地种地呢。
八旗,是一个集合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群体。这种制度始创于清太祖努尔哈赤之手,起初这位女真的首领是想利用八旗制度催生出一支强大的军队,初始只有四旗,即正黄、正白、正红和正蓝。
后来,随着女真部落的兴盛发展,他们也不满足于只呆在关外的草原上生活了,他们想要入关,想要成为天下的主人。公元1644年,在明末叛将吴三桂的指引下,清军大举入关。
而在这个时候,原本的四旗也被增设到了八旗,新增的四旗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其中正黄与镶黄的两支军队由清帝直接领导,其余的就交给了王公贵族统领。
由于满清王朝的江山是依靠八旗打下来的,所以在中原建国称帝后,清帝仍旧对八旗子弟寄予厚望。除了要精研骑射外,他们的文化课也要学好,深谙文韬武略之术的八旗子弟是清朝需要的人才。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也是八旗子弟之一,他是正白旗下的成员。而这正白旗在顺治皇帝统治时期是由帝王亲自监管的,所以正白与正黄、镶黄被世人称作是上三旗。
由于八旗子弟身份尊贵,他们在清朝的庇护之下也过上了无比奢靡的生活。可是,满清帝国却不会永远存在,一场由西方殖民者发动的鸦片战争摧毁了王朝的根基,大清也沦陷于外敌之手。
公元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大清也就成为了历史。王朝的陷落,也将八旗子弟的那个尊荣的美梦打碎了。
他们再也不是满清的贵族,没有了等级尊卑,没有了君王恩典,他们也只是普通人罢了。那么,这些失去了光环的八旗子弟现在又身居何处呢?失去了朝廷丰厚俸禄的他们又是以什么为生的呢?
清史中有过这样的记载,乾隆在见识到了江南地区的富庶后,这位皇帝就想让满族的发源地拉林摆脱落后与贫困。于是,他就下了一道圣旨,让3000名八旗子弟去往拉林开荒,提高当地的生活水平。
而这群人中就有和珅的后人。拉林在黑龙江省内,这些八旗子弟在皇帝的命令下齐聚于此。
后来,在清王朝灭亡之后,这些八旗子弟也没能够再次回到京畿地区,他们还是留在了拉林。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再是王朝的贵族了,可他们却从未从这个身份中脱离出来。
拉林和黑龙江省内的其他地方都不一样,这里似乎仍旧有着浓厚的清朝氛围。
为什么这么说呢?
拉林的每个村镇的名字都代表了不同的旗,比如说红旗乡孤家子村,这红旗指的就是八旗中的正红旗。虽然王朝覆灭了,但是拉林还是将满族的许多传统都保存了下来。
举个例子来说吧,在每个除夕夜,无论八旗子弟身处何方,他们都需要回到拉林祭祖,会拿出在清朝年间绘制的祖宗画像进行祭拜。
由于清朝满人以西为贵,这是基于原始的太阳崇拜所形成的观念,所以家族中的长辈一定要坐在西面,所以先祖画像也需要悬挂于西墙之上,再行祭礼仪式。
在过年串门的时候,他们还会讲究清朝年间的规矩,一些年纪比较大的女子在进门之后还会向长辈行清廷时的跪礼。
此外,这里的人们在举办婚礼之时也会遵从清朝旧俗来安排,就像和珅的后人,可能是受着先祖的遗训吧,这个家族的婚嫁仪式可不是一般的气势恢宏,这或许就是这个家族的仪式感吧。
这是被皇帝派去拉林的八旗子弟,那还有留在京城的那些八旗子弟,他们的下场又是如何?
在清帝下台之后,尽管八旗子弟不再如原来那般地位尊贵了,可是他们却仍保留着过去的陋习。
据载,民国年间这群八旗子弟还立了这样一条规矩,虽然他们现在是普通人了,但是他们不想丢失最后的一份尊严,所以凡是八旗子弟都不允许独自谋生,也不允许离开“封地”。
这不就是典型的坐吃山空吗?正因如此,八旗子弟才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他们没有认清事实,还一味地回味着过去的荣华富贵,还想要以八旗贵族的身份行事,但这样又如何行得通呢?
所幸,在黑龙江拉林的那部分八旗子弟,他们适应了新生活,认清了时局,不再局限于过去的荣华,该下地就下地,该种田就种田,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
和珅的后人也是其中之一,他们不再以旧姓“钮钴禄”自称,只保留了“和”这个姓氏,在拉林开始了开荒种地的日子。没有了王朝的资助,他们需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去讨生活。
所以,即便是贵为八旗子弟,在失去了权势之后,他们也和寻常老百姓一样,只不过不同的是他们依旧还是会遵守着过去清朝年间的风俗。
拉林是满族的发源地,满族兴起于此,在没落后再次归于此,这可能对于满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归宿了。
回到故乡,过着自得其乐的小日子,用自己的方式缅怀着清朝先祖。虽然说八旗子弟走向了没落,但是他们的存在也代表了过去的那个辉煌的清王朝,也变成了研究清朝满史的“活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