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三藩之乱初期众多汉人投靠吴三桂,但其只想凭军事实力与清朝和谈

三藩之乱初期众多汉人投靠吴三桂,但其只想凭军事实力与清朝和谈

康熙十二年(1673年),随着清圣祖的削藩令,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因为受到威胁而起兵造反,史称三藩之乱,而最主要的人便是吴三桂。在三藩之乱初期,响应的人还真是不少的。首先、地方大员叛清投靠吴三桂。如张国柱、曹申吉、祖泽清、李本深、罗森、吴之茂等人,这帮人很多属于掌握军权的实力派,没有这些地方大员的主动投靠,吴三桂根本不会这么轻松地席卷川、湘、滇、贵、桂五省,与清廷对峙于湖北。

其次、除了地方大员之外,还有不少有着前明之思的知识分子也支持吴三桂。南明的灭亡距离吴三桂反清也不过区区十多年时间,很多明朝的遗老不仅健在,还对前朝怀有浓厚的怀恋之情,吴三桂在刚开始反清的时候打出复明的旗号,自称“兴明讨虏大将军”,对他们是很有吸引力的,争相投效吴三桂。

所以,吴三桂刚刚反清的时候,很多地方官员和前明遗老是相当支持吴三桂的,尤其是前明遗老让吴三桂立明后反清的呼声很大,“三桂之拥立朱氏子孙,虽未见文报,人多言之,而亦未能详也”。只是,吴三桂这样的投机分子兼野心家所谓的“复明”只是说说罢了,给自己造反找个借口而已,只是想利用明朝这个旗号以壮声势而已,根本不是想真心恢复明朝。

对于吴三桂来说,当初弑杀永历帝的事让他对恢复明朝这事相当抵触,这是一个无解的心结,正如其手下一个谋士方光琛就对其心理比较门清,说了一番话:“出关乞师,力不足也,此可解;至明永历已窜蛮夷中,必擒而杀之,此不可解矣。今以王兵力,恢复明土甚易,但不知成功之后,果能从赤松子游乎?事势所迫,万不能终守臣节。篦子坡之事可一行之,又再行之乎?”史载“三桂为之悚然”。所以,无论吴三桂的反清大业成不成功,都不可能立明后,复明朝。

而且,随着反叛清朝初期战局顺利推进,吴三桂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自称“周王”,想要自己建立政权了,更不把大明旗号当回事,想要靠自己的实力与清朝拼一拼。至此,那些想利用吴三桂的实力恢复明朝的知识分子愿景直接灰飞烟灭,纷纷远走,不再与吴三桂合作,可以说吴三桂称王的举动让拥护他的知识分子极其失望,失去了其反清“群众基础”。从这个时候,天下的复明人士看清了吴三桂的真面目,不再支持他了。“自此,人窥王志,无复望其景从矣”。

吴三桂

吴三桂称王后,邀请其故友谢四新前来,谢四新不仅不赴,还做诗一首嘲讽吴三桂,诗云:“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不思亲。”吴三桂看罢,大骂“薄福小人!”这诗用辛辣的嘲讽,将吴三桂言而无信、朝秦暮楚的品行揭露无遗,剥开了他反清复明的伪装。这首诗中的内容也基本代表了明遗民对吴三桂称王的态度,除了唾弃!就是唾弃!

虽说吴三桂的反清檄文里有“直捣燕山”之语,这纯粹是吹牛之语,也不必往心里去,实际上吴三桂对灭亡清朝这个目标是缺乏信心和决心的,根据《庭闻录》、《平滇始末》、《广阳杂记》等史书综合来看,造成吴三桂在湖北顿兵不前的原因有如下两点:第一、他想“欲出万全,不肯弃滇、黔根本”,他苦心经营云、贵十多年,北上意味着另辟新天地。倘若大事不顺,会置自己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第二、他曾经和八旗军一起配合战斗过,对八旗军的战斗力尚有所畏惧,所以对渡江作战信心不足,其“素悉满洲骑兵利害,平阳不可敌,因不敢渡江,驻虎渡口”。

而其根本目的就是利用自己的短期的军事优势逼着清廷进行和谈,和谈目标也有两个:第一、希望通过和谈,让清廷将他的长子吴应熊放回。二、利用军事压力震慑住清圣祖,逼着清圣祖在谈判桌上让步,逼迫清廷“裂土罢兵”,守住现有的战争成果,达到画江而治的目的。这个要求吴三桂曾经通过五世达赖向清廷转达过,“若吴三桂力穷,乞免死罪。万一鸱张,莫若裂土罢兵”,裂土称王之心真是明明白白,这估计就是他最大的目标。

只是吴三桂确实小看了清圣祖,清圣祖将吴应熊斩首做为回应,确实出乎了他的预料,让他“裂土称王”的如意算盘成为了泡影。“及闻应熊讣,时方饮,停杯洒泪曰:‘今日乃真骑虎矣!’”

吴三桂的兵锋一旦停顿下来,战场形势就开始逆转了。当时吴三桂的手下将领、谋士们都劝吴三桂或东下吴、越,或北上中原。总而言之,必须全力一搏,方有一线生机。清廷毕竟在人力、物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一旦陷入持久战,吴氏集团走向失败是板上钉钉的事,这个道理吴三桂的首席谋士刘玄初对吴讲得清清楚楚:“夫弱者与强者斗,弱者利乘捷,而强者利于角力;富者与贫者讼,贫者乐于速结,而富者乐于持久。今云南一隅之地,不足当东南一郡;而吴越之财货,山陕之武勇,皆云翔猬集于荆、襄、江、汉之间,乃案兵不举,思与久持,是何异弱者与强者角力,而贫者与富者竞财也?”只可惜被吴三桂当作耳旁风。

爱新觉罗·玄烨

吴三桂最终选择了消耗战模式,最后的结果就只有失败了。从战争一开始,清圣祖就以满、汉、蒙重兵在湖北荆襄一带防止吴军北上、东进,一旦形成稳定的长江防线,使中原地区和东南财赋之地的牢牢掌握在清廷手中,就可以保证对吴三桂形成碾压式的人力、物力优势,从而获得持久战的胜利。《圣武记》记载:“各边虽乱,而江、淮晏然,得以转输财赋,佐军兴之急。而贼惟以一隅敌天下,饷匮财竭,重敛劳怨,遂臻瓦解。”

那么一旦陷入持久战,清廷的优势有多大?就从经济数据中看看。清朝在当时能建立稳定控制的、没有战火波及的区域有北直隶、山东、江苏、河南、山西(被战争波及的省份就不算上了)。吴三桂集团能控制的范围巅峰时期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湖北一部,当然其势力范围还短暂地延伸到了广东。

根据《广阳杂记》来看双方的经济状况,清稳定控制区域的收入为:山西:3018946两;山东:3296906两;北直隶:2445010两;河南:2723895两;江苏3996167两。合计为15480933两。而吴三桂巅峰控制区域:广西:338607两;云南:84835两;贵州:63533两;四川:63337两;广东:1272519两;湖南793429两。合计是2616260两。

平定三藩之乱示意图

从地丁银来看,清军能稳定控制的区域其人力物力超出吴三桂所控制区域的5.9倍,如果加上其他税收差距显然会更大,而且吴三桂所控制的范围还很不稳定,而清廷所控制的省份可是没有受到战火波及,可以稳定地为清廷提供赋税的。

就吴三桂这条件和清廷长期对峙,必然就得输光了。清圣祖为了干掉吴三桂固然是财政困难,康熙十四年(1675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甚至开始停发官员俸禄,以打白条的形式记着,还开捐纳筹集饷银。

而吴三桂集团随着岁月推移则直接山穷水尽了,在占领区内各种加税加役,“征催严迫,怨声四起”,“滇民重困”。在清廷的绝对人力物力的优势下,时间拖得越长,吴三桂集团越来越惨,直到最后被清廷消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清圣祖,谋士,地方,明朝,称王,清朝,吴三桂,旗号,汉人,清廷,知识科普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清圣祖,谋士,地方,明朝,称王,清朝,吴三桂,旗号,汉人,清廷,知识科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清圣祖,谋士,地方,明朝,称王,清朝,吴三桂,旗号,汉人,清廷,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