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毕业后在家中赋闲的刘禄曾看到了一条让自己喜出望外的好消息:中央下令,面向全国招募英语能力突出的人!在大学期间,学得一口流利英语的刘禄曾想到自己的日夜苦练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便急匆匆地递交了报名审核信息。
知道自己是要为志愿军在朝鲜的战争服务,要到战事紧张的一线去,刘禄曾也丝毫没有退却之意。只要能把自己学生时代所学的知识与能力用在报效祖国上,自己就没什么可担忧害怕的。
不久之后,准许刘禄曾到朝鲜一线配合志愿军工作的信息来到了刘禄手里。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刘禄曾踏上了去往朝鲜的路。
刘禄曾在抗美援朝时期主要负责什么工作?她都经历了哪些呢?
刘禄曾是上海人,家庭条件优渥,对待学习也一直是认真上进的态度。原本在大学刘禄曾学的专业是法律,英语完全是她通过在大学期间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勤学苦练学来的,仅是业余爱好,就能把英语学得那么流畅,可以见得刘禄曾在学习上的毅力。
大学毕业后,刘禄曾在家等待工作机会。不料,和大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刘禄曾还没找到,就先等到了中央下发的招募公告。
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战争在朝鲜战场打响,志愿军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坚韧作战能力抵挡住了美军一次又一次的袭击。志愿军在战场上俘获了不少美军,和美军进行沟通和审讯时需要用到英语,但是,作战前没想到这一点,可是,审讯工作又不得不进行。于是,朝鲜战场发送给中央的请求一经批准,国家就紧锣密鼓地为前线招揽人才。
同年冬天,刘禄曾收拾好行囊,背井离乡来到了朝鲜战场上的9兵团敌工部。来到正值天寒地冻的朝鲜,看着四周因为战事的破旧村庄,刘禄曾握紧了拳头。
很快,刘禄曾投入到工作中。为熟悉工作内容,她经常挑灯夜战,研究工作方法,想尽办法让工作顺利开展。因为逮捕的战俘有一部分带着莫名的种族优势,认定美军很快会取得最终胜利,把他们带回国和家人团结,因此很多人都拒不配合工作。基于如此,面对这些人应该如何应对,好让他们能够顺从的配合审讯,是刘禄曾要考虑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些战俘,是被美国当时宣传的虚假作战计划诓骗入伍,一招被俘,又在朝鲜这个寒冷的漫长冬季过着被俘虏生活,心理防线有些坍塌,郁郁寡欢,这类战俘也是审讯工作中的重点。
刘禄曾凭借着优异的工作能力,很快便在审讯上得心应手。经过多方面的思考,她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类型的战俘,遇到态度傲慢强硬的就比他们更强硬,碰到抑郁恐惧的士兵就耐心温和,不管什么样的战俘,在刘禄曾手上都能在规定时间内把需要记录的身份信息和部队信息等交给战俘营。
值得一提的是,心有抱负的刘禄曾起初并不甘心只在后方做翻译工作和与不同的战俘们接触,第一次来到朝鲜时看到的场景深深影响着她,觉得自己还可以为早日结束这场战争作出更多贡献,她要去前线!
考虑到刘禄曾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前线又实在是非常危险,领导多次驳回了刘禄曾的请求,对此,刘禄曾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终于,她得到指示,带着无线电、麦克风去24军一路广播,一面鼓舞我军士气和动力,一面对美军宣传俘虏政策,劝美军投降。
接到任务的刘禄曾,在上甘岭坑道中背着将近重达30斤的装备奔跑了起来。战争一起,炮火连天,坑道中的刘禄曾还要躲避炮弹,保护装备。休战期间,刘禄曾就拿出装备,播放广播。在她的广播里,志愿军听到浓浓的家国情怀,美军则听到了对家乡的思念。
刘禄曾在上甘岭坑道中,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女性,应该得到照顾,只知道坑道中的战友们都是为了保家卫国来到朝鲜,自己的初衷和他们一样,所以,在坑道里啃冷硬的干馍,在寒夜中枕着柴草休息,在战火下奋力奔跑,这些刘禄曾做起来毫无怨言。甚至在看到战友受伤,而水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刘禄曾还把自己的水让了出去,自己口渴时就趴在地上的水坑上舔水解渴……
1953年,随着停战协议的签署,抗美援朝宣告结束,刘禄曾用广播向美军告别,美军看到从坑道里站出来的刘禄曾,为这位女广播员感到震撼和敬佩。
志愿军从朝鲜战场凯旋,刘禄曾又听从上级指挥安排,认真负责其他工作。
1979年,刘禄曾调到南京一家海外公司负责欧美业务。来年,刘禄曾赴美出差,在美国一家餐馆就餐时,一位年近半百的美国人来到刘禄曾跟前,礼貌询问刘禄曾是不是中国人,听到刘禄曾的肯定回答,这位美国人兴奋地说道:“在朝鲜您救过我,我是当时的战俘!”
刘禄曾闻言,陷入短暂的回忆之后笑着说:“詹姆斯,你是詹姆斯,我记得你!”
当年,在朝鲜负责审讯工作的刘禄曾最开始接触詹姆斯时,发觉詹姆斯整个人都很忧郁,在刘禄曾的关心询问下,詹姆斯向刘禄曾揭露了美方的谎言和自己的担忧。
原来,年轻的詹姆斯因偷盗车辆被捕,恰逢两国开战,美政府谎称加入部队可以免受牢狱之苦,导致很多罪犯被送到战场。来到朝鲜之前,美军曾大言不惭地告诉所有士兵们,战争很快结束,到时待遇十分优厚,且战争也不会很残酷。信以为真的美国年轻人,很快在朝鲜认清了现实。
刘禄曾安慰詹姆斯还会平安回到家里和母亲团聚,并且告诉他战俘营里的战俘政策不是空话。詹姆斯因为天气原因生病,还是刘禄曾几经周折找到了当时非常稀缺的药物……
这一次时隔26年的重逢,既是缘分,也是对刘禄曾当年工作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