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蒙古族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民族,关键因素便是清朝实行的满蒙联姻政策以及百年清准战争。因此蒙古族也成为后世研究清朝时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不过从一些相关史料来看,自从清军入关后到清朝灭亡,内外蒙古地区的人口虽然有所增长,但是却十分缓慢,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人认为这个原因是清朝使用政治力量迫使蒙古族大量民众出家,这个观点其实压根就不可信。徐珂在《清稗类钞》里就有言:“至谓蒙古崇黄教,家有三子,必使二子为喇嘛者,实谰言也”。
那二百多年来蒙古族的人口数量的变化又是如何呢?
据嘉庆朝《大清会典》显示,外藩蒙古的佐领数总共为1293个,加上内属察哈尔蒙古120个佐领,共1413个佐领,按照清廷定制,“凡佐领之丁,百有五十”,即每1户抽取成丁1名,就是说内蒙古的壮丁数量为211950人,那么只需要大概知道蒙古地区一户有多少口,就可以大致推算出嘉庆时期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的总人数。
按清时期所编的《乌里雅苏台志略》,像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麾下有户7800,人口4万,每户平均有5.12人;车臣汗有户6000,人口3万余,每户平均5人;札萨克图汗有户3000,人口15000余人,每户平均5人;三音诺颜部有户4700,人口20000多人,每户平均4.25人(这个数据极有可能是雍正年间的,但离不开清初这个范畴)。
以一户5人做为单位,嘉庆时期整个内蒙古人口为大约为1059750人。迨至清末据《清朝续文献通考》记载内蒙古地区人口为127万人,所以根据文献可以推断,清朝时期蒙古人口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
清朝疆域图
当然,尽管蒙古的人口有所增加,但从数据上会发现蒙古地区的人口增长是缓慢的,嘉庆朝《大清会典》是记载了清朝在嘉庆十七年(1812年)以前的典章制度。而《清朝续文献通考》的数据来源于宣统年间的人口普查,是为宣统元年(1909年)以后,两种文献所提供的数据信息的时间跨度最少为97年,而内蒙古人口从大约106万上涨到127万,97年时间年增长率为0.21%。
所以,清朝时期的蒙古地区痛点不在于人口剧减,而在于人口增长过慢。这是由如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自清初以来蒙古参与了大量战事,导致人丁损失极为严重
自天聪年间,漠南外藩蒙古被清朝并入版图,几乎和东北的索伦兵一样,全程参与了有清一代大大小小的所有战事,人丁损耗不可谓是不巨大,关于蒙古的参战记录实在是太多,《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汉译》里面就有各种蒙古军官的嘉奖记录。顺治九年(1652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清世祖就曾经下过一个诏书对扎赉特部一个叫塔干的军官进行嘉奖:“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惟尚德崇功,国家之大典;输忠尽职,臣子之常经。古圣帝明王,戡乱以武,致治以文。朕钦承往制,甄进贤能,特设文武勋阶,以彰激励。受兹任者,必忠以立身,仁以抚众,防奸御侮,机无暇时。能此则荣及父祖,福延后嗣,而身家永康矣,敬之勿怠。塔干,尔原系闲散梅勒。当围攻锦州城第三次战役时,战胜洪军门骑兵来欲与我红夷炮兵交战时,率领所属旗支援,击败敌人。当战胜洪军门三个步兵营时,率领所属旗支援,击败敌人。当雨天战胜洪军门之兵时,率领所属旗支援,击败敌人。征服明朝战役,当进入九门之日,击败流贼二十万兵马时,率领所属旗支援,击败敌人。在攻破流贼,杀死福王,平定湖南、江南时,战胜由嘉兴府出城兵马时,副官蒙吉雅一起击败之。在夺取江阴县城时,战胜出城步兵时,率领所属五个旗兵力,击败之。故封为拖沙喇哈番封号。准再承袭一代。”
从诏书中可以看到,塔干率领旗下蒙古兵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先后参加了松锦会战、山海关战役、攻灭江南弘光政权战役,他的作战经历也是蒙古兵随清廷入关参战的缩影。
随清廷入关参战的外藩蒙古兵具体数量是非常模糊的。但是从清廷档案显示,阿济格一路,有“出征之台吉二十九人、梅勒章京四、甲喇章京十四人、牛录章京九十九人、共一百三十六人”,而多铎一路数量则更多,有“外藩二十七旗之台吉三十八名、固山额真三名、梅勒章京十一名、甲喇章京十二名、牛录章京一百二十三名,共一百九十六人”,其军队总数肯定不会少。
而在康熙年间三藩之乱时,大量蒙古兵为清廷镇守后方并南下平叛,诸多蒙古官兵病故、牺牲,如扎鲁特部三品台吉吹尔于荆州病死、二品台吉和克津阵亡,科尔沁章京扎木速、敖汉部落猛克阵亡。士兵死伤更加惨重,史称“请兵于蒙古,得正军一万四千,送于南方,战阵死亡及不习水土死者过半”。
三藩之乱形势图
总而言之,有清一代外藩蒙古兵积极参与各种战事,受到了清朝皇帝的高度重视,所谓“各部落蒙古汗王以下、台吉以上,俱禀皇上指授,亲执鞭镫,如同仆隶,奔走驰驱,争先恐后”,但历次战斗给外藩蒙古的人丁损失不言而喻的。
游牧改为定牧,副作用巨大
清廷以盟旗制度管理各部蒙古,这项制度的一大内涵就是将各部蒙古割裂成互不统属的政治实体,画地为牧,将各部蒙古固定在各个区域居住、放牧、生产,不得越界,否则将有严重的惩罚,这项制度从客观上确实让草原上避免了弱肉强食的纷争,为其畜牧经济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产环境。
但是,与此同时,蒙古各部的抗灾能力开始减弱,一旦灾害来临,蒙古各部族不得四处迁移,无疑让原本脆弱的游牧经济雪上加霜,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浩齐特部受灾,到了“以荒野草根为食”的地步,除了等待清廷救援真可谓是毫无办法。康熙年间,光是漠南各部受灾光是有据可查的就有八次之多。
黄教传播于蒙古,对蒙古人口的打击非常大
蒙古各部信仰黄教的历史由来已久,自万历年间开始,俺答汗将黄教引入蒙古诸部,蒙古信仰黄教达到了“化行诸部,东西数万里,熬茶膜拜,视若天神”的程度,清廷也非常重视黄教对蒙古地区的教化作用,支持黄教被当做是维持对蒙古统治的一项长期的国策。
博尔济锦·阿南达
蒙古的青年一为喇嘛,便可以免于兵役和徭役,还可以不纳税,导致了蒙古家庭争先恐后的送自己的子弟去充当喇嘛,“蒙民趋之如鹜,往往有倾家运动,以得遣子弟充喇嘛为荣者”。以至于黄教在蒙古地区盛况空前,史称:各旗必有大庙,一旗或四五大庙,小庙无算。大庙之喇嘛多或七百人,少或四百人,大约一旗总在千数以外,居男丁总数四分之一。既然出家修行,自然与婚姻无缘,人口增速就放缓了,“蒙族之生殖既不及汉族矣,而喇嘛教又从而耗之,是以人之消减愈速”。
生产力医疗落后,导致人均寿命不长
在古代蒙古族人民因为医学落后,劳动生活艰苦,据史书《蒙古源流》显示,就连上层人物寿命都不高,除了达延汗活到80岁之外,其他汗王也就最多三、四十岁的寿命,更不要说底层百姓了。
综上所述,蒙古人口之所以增长缓慢主要是由这四大原因导致的,蒙古族虽然很多人都去当了喇嘛,但并非政治力量强制所致。而低下的生产力和常年的战事则是蒙古人口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