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回顾历史时总是唾沫横飞,好似一切都是不应当。可唯有少数人才明白,历史没有什么应当不应当,历史便是历史,是今人的镜子,更是社会的教训。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因为愚昧无知吗?未可见得。追寻历史的轨迹,乾隆帝闭关锁国的政策让中原大地失去了与西方交流的机会。
时值西方世界变革发展,更有第一次工业“鼎力相助”,西方乘着革命的巨轮“做大做强”,这也使得闭关锁国成为了中华民族落后于西方世界的罪因。
自此,乾隆帝便背上了千古骂名,但我们今天要强调的是,乾隆皇帝成为中华落后西方的罪魁祸首其实是一种帝王权宜之举。
列强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落后的武装不足以抵挡的时候,中国选择了割地赔款,通商互市,自此中国被动接受文化输入,遭到掠夺欺压,瓜分狂潮席卷中华大地。
清朝这才发现自己早已不再是天朝上国,而等待四国朝拜的地位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指向了高堂之上帝国首领们关于闭关锁国政策的下达。
英国希望改变贸易逆差,一纸国书递交到了乾隆帝的案牍前,贸易开放本是好事一桩,但海关贪污腐败的风气盛行依旧,也难怪,朝廷上下戎官戎吏,遑论海关要害。
假设乾隆没有颁布闭关锁国的政令,那么中国不至于遭到这样的打击,与西方交流说不定还能赶上工业革命,收获一批实力雄厚的资本主义工商业。
向西方国家学习,政治也可能在改进中重获新生,只不过,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后世的假设罢了。战争中的国人一败涂地,鲜血的教训也未能在这个国度达到一针见血的改变,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就证明了这一点。
避免战争,避免外人干涉朝政,避免朝纲动乱,一切都是在避免,却没有从根本上发现问题所在。
一旦这个假设立足,科学技术的流入仿佛成为理所当然,工业革命也似乎一下子就让中国焕然一新了,资本主义更是“手到擒来”。
可是人们忽略了一个问题,那便是这些东西没有外国人的传入,一切都将成为不可能。没有流通,我们便无法自己促成革命。
先进的东西没能进入王朝的“法眼”,新事物在王朝中无法立足,中华早已落后于西方了。留下的不过是僵硬的体制和地大物博的诱人资源罢了。
若说科学技术,我们也是有的。可回顾历史,你会发现,这些发明只停留在初步阶段,并没有得到深入研究,仿佛一切都是为了生产运作的基础工具。
这些发明也已经被淡忘在尘埃里见不到踪影了。四大发明没有在当时作为基础进而推动近代科学技术的诞生,反而在一边落灰,这就导致中华民族在明朝时期就已经跑在了世界队伍的后端。
随着专制皇权的不断加深,高层统治阶级也出现了种种弊端,愚民统治的推广,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性,社会方方面面的积弊最终导致这个上国走向危机时刻。
本土国人意识的落后不可能催发资本主义的诞生,甚至就连科学都未曾普及,封建礼教的束缚已经走向末路,属于帝国列强的狂欢盛宴也只是时间问题。
千百年来的礼教尊亲让整个皇室也开始懈怠,直到大难临头,他们也只能想到靠“送来”而不是“拿来”。然而帝王专制,儒家思想,愚民统治,无知自大等等思想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断送了整个国家的命运。
要说无知,乾隆可不在其列,对欧洲的局势以及对洋物件的沉迷并不能让乾隆做出将整个国家与外界加大通商的决定。
相反,对于新鲜事物的垄断向来是高层的手段。况且国民知识水平低下,贸然引进新鲜事物并不见得就是件好事,愚民和专制的思想根深蒂固,倘若新事物一涌而进,危及统治最终麻烦的还是皇帝。
如此,统治者对新思想的排外和对新事物的垄断便是此时最容易的统治手段之一。
由此可见,闭关锁国与特权统治无法分割。并不是皇帝昏庸愚昧,更不是因为无知,正是因为明白这其中的利害,所以才选择了继续用愚民的手段统治。
除此之外,帝王权衡之术与江山社稷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了味。以往帝王为了江山社稷,造福百姓。
可新思想的涌入造就了平民造反,乱事滋生,为了平衡帝王统治与民间愈发汹涌的矛盾,乾隆十分注重救济与愚民双行并施。
如此一方面体现了他爱民如子,另一方面却不允许百姓心生异动,只想让他们安分守己。
也正是因为如此,乾隆对新发明工具以及改善技术解放人力者十分痛恨,因为只有百姓为了达到生存所需而将全部精力用于劳作上,他们才没有时间和精力造反。
这种主动将国民变为瞎子的做法并不少见,是历代皇帝为了维系自己的统治地位所惯用的手段。
追究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不如从国家体制来看。环境影响人们的决策,皇帝身居高位自然是最先想到这个问题的人。
先进思想贸然引进,动摇朝纲,甚至危及皇帝统治,乾隆正是基于中国历代统治阶级的角度出发,才会做出闭关锁国的决策。
可现实是先进思想早晚会代替旧思想蓬勃发展,列强的脚步也不会一直停在门外守株待兔。
闭关锁国引起国家贸易间的不畅通,从而导致列强将中华大地视为眼中钉。列强联合,在坚船利炮下,清政府的统治走到末路。
换句话说,这场战争迟早会来,只是爆发的规模以及爆发的原因可能不同,其实追根究底,专制统治以及封建礼教才是荼毒人民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