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清朝使用的语言经过三阶段演变,满文始终是国语

清朝使用的语言经过三阶段演变,满文始终是国语

清朝有一桩著名疑案,雍正帝到底有没有篡改康熙帝的遗诏?说康熙皇帝在临崩时,立下遗诏“传位十四皇子”要把皇位传给十四阿哥,结果雍正帝在遗诏上添了一笔,变成了“传位于四皇子”,从而成功夺得皇位。

这个事情究竟是不是真的呢?其实且不说古文的“于”字不是现在这种写法,就算是的话,如果搞清楚了清朝堂到底是用满文还是用汉文的问题,也会明白篡改遗诏的事情纯属子虚乌有!因为清朝的诏书是满文汉文各一份的,如果真的是改遗诏,那满文改起来可就不是添一笔的事儿了。

实际上在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大清朝堂上,语言文字其实经过了三个阶段的演变——主要说满语;满语汉语都说;以汉语为主,但满语仍是国语。

从这个演变可以清晰地看到,汉语并不是每个阶段都在,而满语则一直贯穿了整个清王朝的始终。因为满语在清朝是处于“国书国语”的崇高地位的。

那么,大清朝堂上的语言到底是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演变过程?清朝皇帝们是否满汉双语都要学会呢?

关于满语——这才是清朝的格格阿哥们自己的母语

满族就是在宋元时期建立了金国的女真族,是清太宗皇太极于崇祯九年(1636年)把女真族名改为了满洲族的,简称满族。

金国与各政权对峙示意图

女真人当初把北宋灭亡了,然后入主中原建立了金国。作为一国的统治民族,当然是要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的。

一开始女真人只有自己的语言,是从突厥语、契丹语、蒙古语中变化而来的,称为女真语。女真语便是满语的祖语。

虽然有了语言,但只能说和听,无法写和看,无法传承。所以为了女真的长久统治,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便命人仿照汉字和契丹字制作成了女真文。

但是女真文书写不便又难以辨认,所以只历时100多年,从金国灭亡后就再无人使用了,改用蒙古文。也就是说,女真人说的是女真语,但写的却是蒙古文,可以想象这样的沟通有多么不便。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后来努尔哈赤重新建立了一个金朝(后金),便命人仿造蒙古字母重新创造满文,称为“老满文”。老满文使用了30多年后,崇祯五年(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又命人将其加以改进,做成“新满文”。

自此,新满文就一直延用了下来,成为了清朝的各位阿哥以及格格们都必须熟练掌握的母语。

清朝皇室以及朝堂上的语言究竟是如何演变的?

1、第一阶段——以满语为主,蒙语为辅,汉语少之又少。

这个阶段就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女真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他们虽然说的是女真语,但写的却是蒙古文。所以满语和蒙语有很深的渊源。

另外,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到后来皇太极建立清朝,又密切与各蒙古部落联盟,后宫中大部分妃嫔都是蒙古人。比如皇太极的生母就是蒙古人,皇太极也有5位妃嫔都是蒙古人,包括著名的孝庄皇太后。

所以可以想象,此时在清朝后宫里,蒙语才是母语,满语则是她们不得不学的第二母语,而汉语是基本听不到的!

那么,努尔哈赤、皇太极与大臣们的交流是用何种语言呢?

满文汉文对照

其实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时,朝堂大臣基本都是旗人,所以那时的朝堂交流自然是以满语为主。

后来有了从明朝投降过来的汉人将领,如李永芳、马友明等人,渐渐地朝堂开始有了汉人。但汉人降将毕竟是极少数,对努尔哈赤来说交流是基本无压力的,因为他早年长期在边关与汉人、蒙古人进行贸易活动,也学得了一口流利的蒙古语和汉语。并且他还读完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

再到后来皇太极时,他的语言压力就来了。因为清朝日益壮大,投降过来的汉人也越来越多,这些汉臣在与皇太极日常奏对时用的都是汉语,而皇太极的汉语水平使他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所以清朝就专门设立了一个官职,名为启心郎,主要职责就是负责翻译,沟通满汉大臣的语言隔阂:“国初,满大臣不解汉语,故每部置启心郎一员,以通晓国语之汉员为之,职正三品,每遇议事,坐其中参与。”

所以在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时期,朝堂上主要是以满语为主,基本不说汉语,有大臣说汉语还需要一个翻译。

2、第二阶段——满文是“国书国语”,汉语是必修语言。

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率领清军进入山海关,满清正式入主中原。此后清朝一举从一方割据势力变成了全国性的统治政权。

爱新觉罗·皇太极

而此时满族作为全国的统治民族,所以满文也无可争议地处于“国书国语”的崇高地位,从皇太极开始,清朝的历代皇帝无不大力强调满文对于满族的重要性。

皇太极认为“国家承天创业,各有制度,不相沿袭,未有弃其国语,反习他国语者”,遂专门下诏将一些城市的汉语名称改为满语,比如改沈阳为盛京,如果有人不遵新定之名,还是用以前的汉语旧称,“查出决不轻恕”;顺治皇帝常常批评那些不专心学习满语的旗人,甚至为了让旗人专心学习满语,还一度禁止他们研习汉文经典;康熙皇帝就常对侍臣说,生怕旗人后生子弟渐渐地学了汉语忘了满语。所以他令满洲旗、蒙古旗、汉军全部从幼童开始就要学骑射、学满语,随时考核。称为“国语骑射”;雍正皇帝就曾规定:“如不能以清(满)语奏对履历者,凡遇升转俱扣名不用”,将会满语直接作为了升迁的必备条件。

中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份国际条约,也就是康熙时期与俄罗斯签订的划分中俄东部边界的《尼布楚条约》,就是用满文、俄文、拉丁文这三种文字来撰写的,并没有汉字。

但是,此时朝堂上的汉臣越来越多,清朝的统治区域也越来越大,且清朝入关时旗人总共不过五六十万,而汉人则有五六千万。

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要想更彻底地实现对中国的统治,那就必须还得掌握汉语汉文才行。

所以在顺治二年(1645年),江南道御史杨四重上书要求皇帝亲自学习汉文汉语:“皇上亦于万几之暇,通汉音,习汉字,文移章奏之间,昭然与天下共见,则满汉合一,而治效不臻上理者无有也。”遂从顺治皇帝开始,才把汉语当成了皇帝皇子们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必修课程。

《尼布楚条约》满文版

到了顺治十五年(1658年),皇帝及满族大臣对汉语已基本熟练掌握,就直接取消了启心郎这个职位。在这个时候,朝堂交流是满语汉语都说,皇帝见了满臣自然说满语,见了汉臣则说汉语。

同时,朝廷颁发的各类诏书都是满文、汉文各一份的。并且因为的满文的崇高地位,很多时候朝廷的满文诏书要多过汉文诏书。所以说雍正皇帝篡改康熙皇帝遗诏的说法纯粹想当然了,因为满文诏书根本就无法添一笔就做改动了。

而从此时一直到后面的康、雍几朝,皇室人员之间的日常交流肯定也还是说满语的。比如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时候,康熙皇帝与太子胤礽的通信都是用的满文。

所以在这个阶段,虽然满文是清朝的“国书国语”,但是汉语在朝堂上同样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3、第三阶段——以汉语为主,但满语仍是“国书国语”。

满语在清朝的大范围使用大抵只维持到了康雍乾时期,甚至到了乾隆后期时,满语使用的频率都已经越来越少了。

因为满族人学习的大量文化都是汉文化,科举考试的四书五经是汉文的,考试用的语言文字也是汉字。而汉字语言博大精深,如何用满文去表达“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清圣祖与胤礽的满文通信

同时,清朝社会也是汉人居多,几十万的旗人放在几千万的汉人里面无异于沧海一粟,所以满语的语言环境也就越来越贫乏。

长此以往,一代接一代之后,当老一辈说满语的人相继逝去,渐渐地满语反而成了旗人必须学会的一门外语了。

再加上后来清朝大量启用汉臣,朝堂上的交流已基本都是汉语声音了。但是,这个也只仅限于大臣之间的交流,如果是满族大臣与皇帝交流,也是必须得用满语的。因为直到清朝末年,统治者都在不遗余力地维系着满语的重要地位。

嘉庆五年(1800年),对于各省的驻守人员,如果有荒废满语的,则给予停职处理;道光年间,对于各省驻守的人员,都要求学习满语;咸丰二年(1852年),提出八旗子弟的骑射和满语都是基础科目,要求必须精通。此外,光绪帝还曾做过让那些不会满文的旗人大臣回家重新学习的事情。

在清宫之中很多场合都必须使用满文,比如:祠堂、祭祀等,就连皇帝与侍卫之间的对话,也必须使用满语。而且,政府要闻,内部文书等,更必须用满文书写。后来清朝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些不平等条约,比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也都明确写明了以满文版为准的字样。

所以即使到了清朝末年,朝堂上虽然汉语声音居多,但满语作为“国书国语”的重要地位一直都在,是一直都没有汉语取代的。

光绪时期用两种文字书写的圣旨

总而言之,在大清朝的两百多年里,不管是处于哪个时期,满语都占据着“国书国语”的重要地位,皇室的交流基本都是用满语而非汉语。

即使在清朝的中后期里,满语已经越来越衰微,但皇帝与满族大臣之间、与侍卫之间、与满族妃嫔之间的交流沟通都是用满语。同时,清宫里的各类祭祀、仪式等也是用满语,清朝的各类诏书、文件等也基本是满文汉文各一份,甚至很多时候满文诏书更多过汉文。

直到清朝灭亡以后,满语由于失去了语言环境和学习传承,到现在已走向了濒危的困境。而尚未翻译过来的满文史料所记录的清朝肇兴、入主中原、康乾盛世等内容,不久之后,将会变成一种无法破译的历史化石,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语言,清朝,皇太极,女真,古文,汉语,国语,蒙古,阶段,努尔哈赤,知识科普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语言,清朝,皇太极,女真,古文,汉语,国语,蒙古,阶段,努尔哈赤,知识科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语言,清朝,皇太极,女真,古文,汉语,国语,蒙古,阶段,努尔哈赤,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