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举办了两次盛大的千叟宴,第一次异常成功,乾隆可谓是与民同乐、把酒言欢,这场面好不热闹,正是第一次的成功,乾隆举办了第二次,可是,这次的千叟宴却成为了夺命宴。
是什么原因,让场面变得血腥起来了,难道乾隆在他们的饭菜里下毒了么?为什么会让这些参加千叟宴的老人大批量的死亡呢?乾隆到底在饭菜里动了什么手脚。
说起千叟宴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这个宴会和鸿门宴的等级是一样的,是全国十大著名酒宴之一,千叟宴在历史中只举办了四次,康熙帝举办了两次,乾隆帝仿照自己的祖父也举办了两次,康熙帝举办千叟宴是存在意义的,而乾隆帝举办就完全是复刻,好大喜功罢了。
虽然千叟宴听起来名字过于寒酸,诸多年过花甲的老人齐聚一堂,一帮老头子在一块,这宴会能奢华到哪里去?可是事实恰恰相反,千叟宴是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奢侈,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宴会。
在康熙60岁的时候,他举办了第一次千叟宴,宴请从天下京师赶来为自己贺寿的人,康熙在位60年的时候,又听取大臣的意见,举办了一次千叟宴。
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康熙帝在千叟宴是上面的讲话,回想自己惨痛的一生,年幼父母双亡,身边只有孝庄皇后一人,对他谆谆教诲,在孝庄皇后的帮助下,冲破各种的艰难险阻,大清才一步步迎来了盛世,迎来了这安定和谐的国家
面对这诸位与自己奋战60余年的老臣们康熙帝感触良多,这些已经花甲大臣就是在康熙任职期间辅佐他,保卫国家,发展农业,让大清朝的百业兴旺,一步步向着富足繁荣进发,没有诸位大臣的共同努力,也是不会有现在大清的。
回忆起在这些年里自己的死敌,鳌拜、吴三桂等等,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他们对大清的图谋不轨,让康熙一步一步的成长,正是这些英雄豪杰才造就了历史上的康熙,逼着康熙立下这丰功伟业,木不雕不成器,正是因为人生路上这样的坎坷,康熙的各方面才如此优秀。
面对康熙这般讲话,眼前又是这等壮观的场面,当时年仅12岁的弘历把这一幕烙印在了自己的心里,在他继位之后,也效仿自己的祖父举办了两次千叟宴。
乾隆举办的第一次千叟宴是异常成功的,受邀的老人足足有3000多人,在人数规模上远超康熙帝,宴会开始后,上千位的老者同时跪地高呼,吾皇万岁,这场面是何等震撼,可谓是气势如虹,山呼海啸一般,这简直是在极大的程度上满足了乾隆的虚荣心。
不仅如此,文武百官也纷纷上奏,说这次千叟宴是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毕竟乾隆在雍正和乾隆的打拼之下,他的日子过的很是安稳,,没有了外地的入侵,没有战乱的安稳年代,康熙时期的各种有问题的制度也被这极为勤勉的雍正废了。
乾隆要做的就是将国家中的经济发展起来,论功绩,他自然比不上这二位,但是听到万古未有之举,他自然是很高兴的,自然要在自己“登峰造极”的领域上大展拳脚,就有了第二次的千叟宴,可是,这次举办之后就成为了历史绝唱。
第二次的千叟宴的规模可谓是更大了,乾隆这次不仅仅是宴请了文武百官,还宴请了普通的百姓,但是,宴请的标准从一开始的60岁,升到了70岁,据史料记载,第二次参加千叟宴的老人最高年龄可达到百岁,总数可高达5000多人。
在整个宴会中,这些老人和乾隆帝把酒言欢,吟诗作赋,好不热闹,这样的场景,给已经寂寞很久的乾隆帝带来了很大的满足,毕竟同龄人之间的话是说不完的,虽说乾隆是皇上,只要他想说,大臣们不想听也得听,但是这次不一样,大多是放下了身份和地位。
只是同龄人们之间的一次聚会而已,当宴会散场,众人纷纷离去之后,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全国各地陆陆续续出现老人身体抱恙,卧病在床,久而久之,传来的消息越来越恶劣,变成了老人死亡,大规模的死亡,并且是参加过千叟宴的老人,不得不让乾隆重视起来。
多数人认为乾隆帝是为了要扫除这些老人,减轻社会老龄化的问题,也有人认为,秦龙要为自己的后辈打好基础,清扫这些朝廷中势力很大的老人,但是真的有必要这么做么?当然没有,他没有必要让自己一世英名毁在最后,乾隆是一个多么注重口碑的人。
再一点证明这件事情不是他做的,就是他很重视这件事情,大力的调查事情的原委,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有三点致命的原因,第一是因为这些老人岁数太大了,又是经过了长途跋涉才来到这里,他们的身体禁不住这样短时间内大量的折腾扛不住倒下了。
第二点是因为见到了乾隆帝本人,情绪过于激动,有多少地方官员没有见过乾隆本尊,没有当场心脏病发作就是好的了,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饭菜实数山珍海味,是这些人这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的,没见过的好东西自然要多吃了。
这些人的岁数很大,又加上没有见过这些东西,胡吃海塞,消化系统本就已经老化,没有办法再负担这些,他们因为自己的“贪婪”葬送了生命。
凡是都是要做到心里有数,知道量力而行这个道理很关键,乾隆帝本想着举国老人同庆,但是万万没有想到会酿成这样的悲剧,这一次大规模的老人死亡也让千叟宴成为了历史绝唱。
因为这种事情让这宏大的场面不能出现也是实在可惜,乾隆没有想到老人们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葬送生命,年纪大了,身体自然是脆弱了许多,也算是乾隆的考虑不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