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6月,中央红军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夹金山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在小金县南部,宝兴之西北,懋功之南,理县之西南,海拔4500余米,高入云霄。
夹金山空气稀薄,人迹罕至,白雪皑皑,山高谷深,气候变幻无常,被当地老百姓叫作“神仙山”。他们告诉红军,只有神仙才能登越夹金山。
中央红军为什么过夹金山,第一个走长征路的美国作家索尔兹·哈里森伯里在他写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作了专门的解释。
当时有三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条是走夹金山以西的一条路,海拔高但商队常来常往的路线,到川西北和青海的藏族地区首府阿坝。这条路稍远一点,几乎全是要穿过人口相当稠密的持敌视态度的藏民地区。第二条是走夹金山以东的一条路,到达松潘县,但是沿路会有国民党袭击,危险相当大。第三个选择是走夹金山中间的一条崎岖山路,就是直接翻越。这是一条当地居民都没有走过的路。但这第三条路将会最接近于中央红军的目标:同四方面军会师。
红军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闯过了鸟儿都飞不过去的夹金山,实现了懋功会师战略目标。
1748年乾隆十三年正月,张广泗第一次进剿失败后,乾隆帝计划派遣岳钟琪入前线,但因为张广泗与岳钟琪有嫌隙,乾隆帝降旨岳钟琪以提督衔赴军前效力。同时,命班第留驻军中佐助张广泗。
班第就是博尔济吉特·班第,蒙古镶黄旗人,清朝将领。十三年,师征金川,授内大臣,出督军饷,加太子少保。寻按四川巡抚纪山加徵累民状,命即署巡抚。
班第自知自己难以影响张广泗,遂又建议乾隆帝遣一员“能谙练机宜,识见在张广泗之上”的重臣,前往军前料理。
1748年乾隆十三年四月,乾隆帝决定派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讷亲为经略大臣,赴金川前线指挥战事。于是,讷亲踌躇满志闪亮登场,只是没有预想到这是他人生最后一程。
经略大臣是官名,简称“经略”。始于唐代之经略使或经略安抚使,明清时则称经略或经略大臣。清代自顺治以至嘉庆年间,于重大军事行动,特命亲信之王、大臣为经略大臣,统帅数省官兵,负军政全权,地位高于督抚等封疆大吏。但此职属于临时性简派, 且以军事为主, 事罢即撤。
讷亲就是钮祜禄·讷亲。钮祜禄氏,满族姓氏,亦写作“钮祜鲁氏”,满族八大姓之一。乾隆的母亲清世宗孝圣宪皇后(1693年—1777年)就是钮祜禄氏。
康熙年间,雍正患上了时疫,病情非常严重,几乎丧命,钮祜禄氏侍奉殷勤,煎汤熬药,无不周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皇四子弘历也就是乾隆于雍和宫邸。
咸丰皇帝的正宫皇后慈安太后(1837年—1881年),即孝贞显皇后,也是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咸丰皇帝去世后,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促成同治中兴。
讷亲的来头很大。讷亲的曾祖额亦都是清朝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勋,恩封一等公;祖父遏必隆是康熙初年的四个辅政大臣之一;父亲尹德由都统授领侍卫内大臣,讷亲为尹德次子,姑母是康熙帝孝昭仁皇后,可以说讷亲一门显贵,世为皇族姻戚。
1745年乾隆十年,讷亲被任命为保和殿大学士。同年领班首席军机大臣鄂尔泰病故后,乾隆帝命讷亲接任,至此位极人臣。
1748年乾隆十三年六月初三日,讷亲驰抵张广泗驻扎的小金川美诺军营。讷亲毫无军事经验,遥坐营帐中指挥,又与张广泗不和,先胜后败,只好久围之计,请朝廷增兵三万,劳师糜饷。
乾隆帝对讷亲彻底失望,1748年乾隆十三年九月另遣外戚富察·傅恒,也就是富察皇后的亲弟弟,取代讷亲任经略大臣。讷亲成为最短寿命的经略大臣,仅仅五个月。
1748年乾隆十三年十二月,张广泗被处斩以后,乾隆还不知足,还要杀一个,那就是讷亲。
当初,乾隆皇帝特别喜欢讷亲,将其派到前线,这个时候,乾隆皇帝更喜欢他,因为讷亲的脑袋能让他消消气,所以将讷亲抓起来。
1749年乾隆十四年正月,1749年是中国农历己巳年,生肖蛇年,正月是非常讲究的,正月是过年吧,就在正月里,将讷亲的脑袋给摘了。
这个摘,也有讲究,乾隆命手下人拿着讷亲祖父遏必隆的遗留的宝刀,就是遏必隆神锋握胜刀,用他爷爷的刀砍他孙子的脑袋。
这就是乾隆皇帝琢磨出来的,这是正月里送给钮钴禄家的一份大礼。要知道讷亲和乾隆的母亲,一个家族里出来的,还带着远亲,钮钴禄也不行,必须给干掉。所以,这讷亲就没有啦。
军机处自公元1729年雍正七年创立,到1911年宣统三年责任内阁成立后撤销,存在了一百八十多年的时间,先后有二十九人担任过首席军机大臣,这些人都是朝廷倚重的心腹重臣也是当时最显赫的人物。
显然,讷亲无疑是其中最为悲剧的人物,堂堂首席军机大臣竟然被乾隆帝给正法了,而且死得很屈辱。
1748年乾隆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乾隆皇帝下旨,要当着军中将士的面,用遏必隆的佩刀,将讷亲正法。《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三百三十一》:讷亲若在成都审明待报,未免往返稽迟,著舒赫德将讷亲带往军前,会同经略大学士傅恒,一面讯明,一面即将伊祖遏必隆之刀于营门正法,令军前将弁士卒共见之。
1749年乾隆十四年正月十九日,乾隆皇帝刚下旨让在金川的大军班师,所以,讷亲也就没必要被带去军营当众正法了。乾隆命令侍卫鄂实,接到这道圣旨后,将讷亲就地正法就可以了。《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三百三十三》:今大兵既彻,不必前往军营,著于此旨所到之地,如系府县,仍即会同该地方官,将讷亲正法。倘无官员之处,鄂实即系钦差,竟行宣旨正法后,告知经略大学士忠勇公傅恒、尚书舒赫德可也。
1749年乾隆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日,侍卫鄂实在班拦山一带,将讷亲就地正法。《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三百三十四》:侍卫鄂实奏,正月二十九日,行至班拦山,接奉谕旨,将讷亲正法讫。报闻。
讷亲有罪吗?罪该应死吗?
《朗潜纪闻》是清末陈康祺所撰的一部材料广泛史料笔记。《朗潜纪闻》全书四十二卷,内容主要纪录清代政治、经济、文苑、典制、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史事。《郎潜纪闻二笔》:讷亲以恃宠骄倨,复贻误金川军务,致罹重谴。闻其人操守颇廉介,当隆隆赫赫时,门无苞苴。部院司员以公事关白,必反复驳诘,见有才器出众者,荐引惟恐后人。讷赞枢垣时,武毅谋勇公兆惠、诚谋英勇公阿桂,均为庶僚,讷即密保二人内堪尚书、外堪督抚,无一知者。迨讷身后,高宗将原折发出,人始服其论荐之公。然则讷虽功名不终,其识量才猷,殊非拱默私禄者可比,宜高宗之异常眷倚也。
在金川战事过程中,无论是张广泗还是讷亲,都是严格执行乾隆帝从重从快的基本方针。很明显,乾隆帝对金川战事发展的存在很大误判,认为弹丸之地,战事一定会很快结束,一旦出现波折,这个锅只能由臣子来背,因为皇帝怎么可能犯错。
这就是著名的第一次金川之役收关时的大戏。讷亲身为一等公爵、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兼管吏户二部,为皇上亲手调教培养,十余年来第一受恩之人,现在成了第一负恩之人。
讷亲的屈辱死法,使满朝为之震惊。乾隆帝简直就是以之泄愤、立威了,这在乾隆朝十几年的时间里还是没有见过的。
为什么乾隆帝要这样做,这就是大清洗的规律,从刀把子到封疆大吏,再到枪杆子,这是权力的核心层强力部门。但是,还不是权力的最高的核心层,讷亲是什么职位,这就是向权力最高的核心层动手的信号,真正的换代时刻到来。
(张广泗和讷亲都被杀了,两人有什么差别,请看下回分解。本文是“乾隆翻脸了”系列第八篇,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