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春天,王春翠在家乡兰溪病逝,她现在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老太太,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她曾经是民国著名记者曹聚仁的妻子。
在弥留之际,王春翠的眼前浮现出一双痴情的眼睛,就是这双眼睛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是喜、是悲、是甜,是苦,谁能说得清?
俗话说得好,前世的一千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相逢。
1915年,也是一个春天,有一位15岁的少年无意中的一次回眸,就被一双清澈透亮的眼睛所吸引……
“谁家的姑娘,好美,我要定了她。”
这个少年的名字叫曹聚仁,他是天生的多情种,他通过打听得知那个双眼如秋水的女孩叫王春翠。
王春翠,王春翠,王春翠……
从此以后,日日夜夜都是她的倩影,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
曹王两家都是兰溪人,两家仅隔着一座通州桥,王春翠每天都会到桥上来晨读。
曹聚仁的父母对王家很了解,他们不反对结这门亲。
心花怒放的曹聚仁睡梦中都会笑出声,他每天会到通州桥上走一走,不为别的,只为了悄悄看一眼12岁的王春翠。
王春翠一点也不知道有个15岁的少年在喜欢自己,她是一个非常纯洁的小女孩,她只是好奇为什么每天都会遇见这个他。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呼取归来同住。”
每当相思成灾的时候,曹聚仁就会念这首词,他掰着手指头,一天一天地算时间,巴不得立刻抱得美人归。
一年过后,曹王两家正式结为亲家,曹聚仁终于抱得美人归。
王春翠成了曹家的儿媳妇,曹聚仁的小娇妻,她看着英俊帅气的丈夫,不由红着脸笑了。
她的心满了,她愿意做他最贤惠的妻子。
此时的曹聚仁心里只有王春翠,他的海誓山盟都是真的。
岁月静好,一切安好……
曹聚仁与王春翠十指紧扣,吟诗作对,如胶似漆。
幸福的日子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1922年,王春翠考上了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她要离开丈夫,去杭州读书。
亲爱的,可千万不要忘了我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到了不得不分别的时候,王春翠一步一回头,曹聚仁挥挥手,说着爱妻,珍重,珍重。
妻子去杭州求学了,曹聚仁到上海爱国女中教书。
夫妻二人分居两地,牛郎织女,鸿雁传书。
一封又一封情书,寄托着两人相思之情……
每次收到丈夫曹聚仁的书信,王春翠总是喜上眉梢,她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个可心的男人。
突然有一天,王春翠发觉丈夫的书信少了,言语也不再那么的亲热,她慌了,女人的直觉告诉她丈夫有了新欢。
“去上海把这只将要断线的风筝拉回来。”
王春翠不顾同窗好友的劝说,执意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去上海与丈夫曹聚仁团聚。
曹聚仁没想到妻子王春翠会从天而降,他紧张,他羞愧,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曹聚仁低着头,他拥抱着妻子,不停地叫着“爱妻”。
第二天早上,王春翠提出想跟随丈夫一起去学校听他讲课,她给出的理由十分充分:“我已经不在杭州读书了,我想去你那儿做旁听生,顺便也可以照顾你呀。”
妻子的话在情在理,曹聚仁无法拒绝。
在教室,曹聚仁战战兢兢地上着课,王春翠则在一旁仔细观察着……
“找到了,是她,一定是她。”
聪明的王春翠发现了一个女学生,她坐在课桌上,含情脉脉地望着曹聚仁。
这双眼睛,这双勾魂的眼睛……
做为过来人的王春翠懂得这样的眼光意味着什么,她看了一眼自己丈夫,他明显是心中有鬼,连讲课都有些结巴了。
内心有愧的曹聚仁牵着妻子的手,离开了上海爱国女中,临走前不忘给女中校长写一封辞职信。
王春翠靠自己的智慧战胜了情敌,丈夫心中又只有她一个爱人了。
“我爱我的学业,但是更爱我的丈夫和家庭。”
王春翠从来不想做什么女强人,她只求夫妻同心,白头到老。
日子过得顺风顺水,王春翠没有再去读书,她安心地做着家庭主妇,照顾丈夫,料理家务,心满意足。
“家有贤妻,夫复何求。”
有了王春翠的无私奉献,曹聚仁笔耕不缀,佳作不断,短短的几年间就声名鹊起,自成一家。
1926年,这是曹聚仁和王春翠最幸福的时刻,他们迎来了一个新生命——女儿曹雯。
曹聚仁抱着女儿,喜笑颜开,他的心定了下来,他和王春翠的婚姻牢固了。
“孩子,我的孩子,你的尘缘那么短,又何必来尘世走一遭呢?”
泪水流尽了,心也空了,王春翠呆坐在窗前,不言不语。
女儿的早逝让王春翠崩溃,也让曹聚仁心力憔悴,他决定让妻子与自己一起工作,以便早日走出失去女儿的阴影。
随着时间的流逝,王春翠渐渐地恢复了健康,她梦想着自己能为丈夫再生几个孩子。
可是,女儿没了,纽带断了,丈夫的心又走远了……
曹聚仁在上海务本女校当国文老师的时候,又有一个明眸皓齿的女孩吸引了他的目光。
一个大男人被一个小女生崇拜着,爱慕着,怎能不心动呢?
于是乎,成熟大叔爱上了小萝莉,他们不顾世俗的眼光,干柴烈火地纠缠热吻。
这一次,曹聚仁不再回头,就和当初看到王春翠一样,他满脑子只有邓珂云。
大家都认为王春翠也会像以前一样,用自己的智慧保住婚姻,可奇怪的是,她仿佛失去了斗志,她自觉地退出了。
王春翠离开了丈夫曹聚仁,离开他们共同生活了13年的家。
孤独的王春翠回到了兰溪老家,虽然与曹聚仁分居了,但一直没有办理离婚手续,她一如既往地住在曹家,孝敬公婆,操持家务。
1938年,曹聚仁与邓珂云在武汉举行婚礼,他们在婚后生了一双儿女。
丈夫己经和别的女人结婚了,自己成了秋后扇,悲苦藏进了心里,往后的岁月,只有自己过了。
王春翠受过新式教育,可内心却是传统的,她没有离婚,更不想另嫁他人,在家乡,她接替曹聚仁的父亲主持育才学校,把余生都贡献给了教育事业。
多年以来,王春翠一直保持着每天去通州桥晨读的习惯,桥还是原来那座桥,只是不见当年那个他。
曹聚仁娶了邓珂云,但依然念着王春翠,在信中仍称呼她为“爱妻”。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初恋的记忆永不褪色,初恋的人儿永难忘怀。
解放前夕,曹聚仁携邓珂云及儿女去了台湾,他曾劝说王春翠一起赴台,可王春翠以放不下学生为由拒绝了。
王春翠拒绝同往,除了放不下学生之外,还有不想二女共侍一夫。
曹聚仁无可奈何地去了台湾,十年后,受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他回到了大陆,参加国庆周年观礼活动。
刚到广州的曹聚仁,迫不及待地写信给王春翠,在信中仍然亲热地称呼她为“爱妻”,并恳求其尽快来北京与他见面。
当年,曹聚仁与王春翠结婚的时候,只是举行了婚礼,没有拍过照片,现在终于可以圆了心中的遗憾。
男人的心思有时候真的很难捉摸……
短暂的见面后,曹聚仁离开了大陆,王春翠回到了家乡,一个人傻傻地等着,等着再见面的那一天。
她的一生只爱曹聚仁,她的一生只等曹聚仁。
不会再有以后了,1972年,曹聚仁在澳门去世,临终前他反复念叨着一首词——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他去了,知道消息的王春翠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倚着门框,望着澳门的方向,泪如雨下……
“我可怜的雯儿,如果你没有夭折,我和你父亲绝不会分开。”
王春翠常常会这么想,命运弄人,人生无常,她终究是孤苦无依的。
兰溪的水,通州的桥,那双清澈的眼睛,那个痴情的少年……
往事如烟,往事不可追,昨日情,今日痴,王春翠在孤寂中走完了人生。
作者简介一一婉儿(婉?):一个喜欢读书,痴迷历史的女子,爱写文章的小女子。什么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写文章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这就是我,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兰自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