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清朝的宗室子弟,为什么很少安排到地方上担任官职?

清朝的宗室子弟,为什么很少安排到地方上担任官职?

宗室子弟,指的是与皇帝有着血缘关系的人,如子女、叔伯、兄弟等人。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宗室子弟一般都能够享受优厚的待遇,加官进爵不在话下。可是,在清朝时期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宗室子弟很少出来做官;偶尔有几个例外,也基本上是在京城做官,很少被安排到地方上任职。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在清朝入关前后,宗室子弟里涌现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如代善、阿敏、莽古尔泰、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等人。他们为清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清朝入关后,仿照明朝建立了官僚制度。上面提到的宗室子弟,完全可以凭借战功和个人能力,在朝廷里担任高级官僚。可是,他们没有这么做——或者说,不屑于这么做。他们凭借尊贵的王公身份,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等形式,参与国家管理。

这就意味着,他们哪怕没有一官半职,依然能够参与朝政治理。他们手里的职权,远在一般职官之上。

不过,随着清朝统一全国,统治日渐稳定,皇帝开始有意识地削减宗室王公的职权,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先后设立了南书房和军机处,不但架空了内阁大学士的职权,还逐渐让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了一种摆设。到1791年,乾隆皇帝更是裁撤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这样一来,宗室王公对朝廷的影响力就大幅度下降,有利于将朝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里。

不仅如此,清朝还深刻吸取明朝的教训,在爵位传递上采取降等世袭的方式,让宗室王公的爵位不断削减。比如,亲王将爵位传给世子时,爵位从亲王变成郡王;郡王再将爵位传给世子时,爵位从郡王变成了贝勒……以此类推。

当然,降等世袭不会无下限进行,当爵位降到辅国将军以后,就不再下降了,后世以辅国将军的爵位世袭下去。

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宗室子弟都能获得爵位。在正常情况下,只有世子(长子)才能获得爵位。其余儿子既不能获得爵位,也难以获得一官半职,他们被称为闲散宗室,靠一份俸禄过日子。

在正常情况下,所有的宗室子弟要想当官,就必须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在清朝初期,朝廷不允许宗室子弟参加科举考试。

1697年,康熙皇帝下谕宗人府和礼部,第一次准许宗室参加科举考试,称“嗣后八旗宗室子弟,有能力学属文、奋志科目,应令与满洲诸生一体应试,编号取中”。但是,3年后,康熙皇帝认为宗室子弟不需要通过科举考试当官,废除了他们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后来,乾隆皇帝也一度允许宗室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但不久也措辞强硬地停止。到1799年,嘉庆皇帝才重新宣布,允许宗室子弟参加科举考试。

不过,宗室子弟虽然在大部分时间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可他们并不缺乏做官的机会。为了照顾宗室子弟,朝廷甚至专门设立了一种“宗室缺”,规定某些职务,只能从宗室子弟中选拔。比如宗人府的宗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由宗室王公特简;宗人府部分理事官、副理事官、主事、笔帖式等,从宗室子弟中选任。比如部院各衙门官员,也可以从宗室子弟中选拔。

但是,虽然有少部分宗室子弟在朝廷里做官,却极少外派到地方。有一年,吏部曾经就“宗室保列京察一等者应否外放”这一问题奏报嘉庆皇帝,嘉庆皇帝回答是“不可以”。

嘉庆皇帝的理由有两点。第一是:“宗室人员若简放地方中级以下官员,因其身为宗室,不便对上司督抚藩臬行参谒跪拜之礼。”意思是,宗室子弟担任地方官员后,难免会对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地方大员们行跪拜之礼,这有损宗室的尊严。

第二是:“又恐自恃天潢一派,蔑视上司,设有不知检束者,营私获罪,转多碍难办理之处。”意思是,宗室子弟如果自持身份,对上司傲慢无礼,或者不知检点,犯下罪行,将会给办案带来极大的难度。

嘉庆皇帝这番话,杜绝了宗室子弟外放为地方官员的路子。

后来,到了咸丰年间,由于宗室子弟太多,朝廷又养不了太多人,只好放宽路子,允许宗室子弟外放地方官员。宗室在本衙门干满6年后,由该部院堂官出具考语,送吏部带领引见、请旨,经过皇帝批准同意后,能够外放为道员、知府。

这就是说,宗室子弟外放为地方官,最低起点也是正四品的知府,比一般人高了不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地方,子弟,清朝,宗室,爵位,嘉庆,皇帝,职权,朝廷里,王公,观点评论,子弟,宗室,爵位,王大臣,王公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地方,子弟,清朝,宗室,爵位,嘉庆,皇帝,职权,朝廷里,王公,观点评论,子弟,宗室,爵位,王大臣,王公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地方,子弟,清朝,宗室,爵位,嘉庆,皇帝,职权,朝廷里,王公,观点评论,子弟,宗室,爵位,王大臣,王公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