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日暮迎祥对御回。宫花载路锦成堆。天津桥畔鞭声过,宣德楼前扇影开。奏舜乐,进尧杯。传宣车马上天街。君王喜与民同乐,八面三呼震地来。——《鹧鸪天·日暮迎祥对御回》
清朝顺治年间,佟佳氏一位不受宠的妃子,诞下一名皇子,他便是日后的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幼年时期患上天花,出奇的是这疾病尽然没有夺走他生命,这边成为他日后登基称帝的一个契约。公元1662年,爱新觉罗·玄烨继承皇位,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的第四个皇帝。清圣祖康熙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位君王,他一生统治的大多数时期政简刑清,在清朝皇帝当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君主,因此也被后世学者美誉为“康熙大帝”。
在爱新觉罗·玄烨登基初期,朝堂上鳌拜党羽整日结党营私,迫害忠良,将国家大权死死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于是康熙登基不久便设计铲除鳌拜,亲自掌控朝政。后来康熙十七年,平西王吴三桂叛乱被平定,进一步稳定国内局势。1683年,消灭台湾郑氏集团;并在统治中后期,三次讨伐葛尔丹,康熙二十四年,收复雅克萨并两次歼灭入侵的沙俄军队,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进而稳定了边境局势,巩固了清朝政权。在位时期,康熙积极笼络汉族精英知识份子,表彰优秀官员,体现了他是一位出色却睿智的政治家。康熙晚年由于年事过高,无心处理朝政,又加“九子夺嫡”,愈发失望,导致康熙朝后期国库空虚,民间疾苦。
清圣祖康熙即位六十一年,在他统治时期,积极推动民族融合,为了建立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因为康熙在位时期心胸宽广,积极启用大量汉臣,由此,康熙一朝便出现了大量出门的汉臣。如:协助平定三藩的李光地,收复台湾的施琅,编写了《大清会典》等书籍的张廷玉等等。然而一次康熙问一大臣家中有几个孙子,大臣回答十三,康熙一听便让他辞官返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上述所说此人便是吏部尚书李光地。他是清朝时期数一数二的名臣。康熙九年科举中进士,因此才得以入朝做官,那时他才三十八岁,但是按当时来说已是过而立之年,但对于他而言,他的仕途才刚刚开始。实际上,李光地本来只能当一个普普通通的翰林院编修,并无实权和话语权,但在一次返乡探亲的途中,打听到耿精忠起兵反叛的消息,然而这份重要的情报在平定三藩叛乱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至此之后,李光地逐渐进入康熙帝视野之内。在后来收复台湾时,更是力荐重用施琅作水师提督训练水师,虽然朝堂当中一派反对,但最终康熙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经此之后,李光地已经是康熙最为信任的一名汉臣,最后官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康熙五十年,六十岁的康熙在北京大办 千叟宴。盛邀全国各地长寿之人参加,李光地当然也在其中。由此,年事已高的李光地便不由得再次来来到皇城。在参加完宴席之后,由于路途疲劳最终病倒。康熙知晓后,十分痛心。他舍不得这位和自己共事大半辈子的大臣离自己而去,于是再一次召见李光地。对他可以返乡安享晚年的羡慕和对他多年的为官的肯定,和自己却不得不每日继续处理大量的政务的无奈。此番话确实已经是一位帝王晚年的肺腑之言了。康熙帝由于晚年标榜仁政实则对朝政处理已经力不从心,然而这也不影响他是清朝时期数一数二的君王了。
后来康熙帝也兴许了李光地辞官还乡,并赐于“谟明弼谐” 匾额,表彰他做官时期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让他带回故乡光耀门庭。两年之后,李光地卒,康熙派皇子子胤祺吊唁,追谥“文贞”。
总结
由此可以看出,康熙一生十分精彩,其在位初期恰逢清朝建立初期,内外交困,困难重重。但在他治理下,清朝疆域得到稳固,国力逐渐恢复,为此后清朝的统治稳定看基础,也逐渐形成我国当下疆域的雏形。用康熙皇帝自己的话来说,他在位时期,早朝晏罢,励精图治,整日不敢懈怠;他作为君王而言,已经做到了那个时期上层统治者能做的一切看。在位时期,坚决维护了清朝基本的领土完整,推动民族融合,缓和了内部矛盾。这些功绩也应得到肯定。
参考资料:
《清史稿》
《鹧鸪天·日暮迎祥对御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