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1793年,由马戛尔尼为团长率领的一支700多人的英国使团,来到了中国。
他们以给83岁的乾隆皇帝祝寿为名,赠送了精心准备的礼物,呈上了国书。
使团带着国王的意愿请求开展通商合作,乾隆皇帝完全拒绝,并写了一封亲笔信带给英国国王。
这封全文976字的信尽显愚昧,至今被珍藏在大英博物馆内。
2
乾隆五十七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在位期间,想与他们心中强盛的中国“互通有无”,让大清对其多开放几个口岸、扩大贸易。
国王派了英国最顶尖的外交家,同时也是一个中国迷的马戛尔尼为团长和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大量科研人员,组成了700多人声势浩大的使团。
彼时的欧洲很多人对中国都迷之向往和崇拜,因为中华民族被传成“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甚至欧洲学者们认为要向中国学习,要与中国接轨。
马戛尔尼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迷,他一辈子最向往的事就是去中国。
怀揣着这样的热切与国王的期待,马戛尔尼对礼物的选择也颇费心机,他准备了六百件箱礼物,挑选了代表太阳系最完美运动的七政仪,还有蒸汽机、棉纺机、迫击炮、连发手枪等当时英国最先进的科技产品,甚至还有装备110门火炮的“君主号”战舰模型。
他们与大清进行文化交流的诚心是满满的。把他们的最新发明都介绍给中国,这是西方遇见东方最好的展示和交流。
然而他们不知道,当时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的乾隆,自己坐拥的江山堪比天朝上国,自信心爆棚。
经过祖父康熙开创基业,父亲雍正呕心沥血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一个富强的江山交到了乾隆手中,过去的一百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呈现出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对于英使团的来访,清政府持欢迎态度,83岁的乾隆皇帝连续颁布了数道谕旨,亲自确定了招待的标准,并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了使团。
然而,马戛尔尼却对乾隆皇帝拒绝行三拜九叩的大礼,只是行使了单膝跪地的礼仪,这引起了皇帝的恼怒。
作为中英关系史上重大事件之一,大清用西洋手法绘制了一幅马戛尔尼访华画作,记录了当时的场景:
高高在上的乾隆帝、单膝跪地的马戛尔尼以及表情各异的众朝臣。
参加完寿辰的马戛尔尼借机提出了允许英国与大清通商,并且允许传教士自由传教,同时希望清朝能够在珠山、广东等地附近专门划出一块土地供英国商人居住囤货等等,当即遭到了乾隆皇帝的拒绝。
就连马戛尔尼带来的总价值超过1.3万英镑的那些礼物,乾隆也瞧不上,在他眼中,只不过是一些奇技淫巧罢了,尽管这些已经是当时人类最先进的科技产品。
由于马戛尔尼几次下来,始终行单膝跪地的英国礼节,乾隆皇帝一生气连磋商讨论的机会都不给,直接让马戛尔尼打道回府。
在乾隆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便来访英使团也不例外。
或许是为了安慰使团的无功而返,乾隆帝安排了郑重而又高规格的护送。
从承德到达使团停靠舰船的广州,一路陆路水路,跨过大半个中国,使团们一路游历观光,深入了解了当时的清朝社会的现状。
这让空手而归本该沮丧的马戛尔尼,露出了得意的笑。
根据这次返程的所见所闻,回国后的马戛尔尼给国王呈上了一份报告,鸦片战争的隆隆炮火在此埋下了火种。
尽管马戛尔尼投石问路般的访华失败了,但其收获却远超过预期。
因为一个神秘了200多年的东方国度,终于被他看见了真实面目,而且还带回了乾隆皇帝堪称谕旨的一封信。
3
随着英国人带来的礼物被堆放在杂物间,马戛尔尼表达了“希望中英两国贸易可以自由”的意愿时,乾隆皇帝很干脆地一句:不需要!
他的意思很简单,我大清国富民强不需要与你们搞贸易。
与此同时,乾隆皇帝给乔治三世写的那封信,其实就是一道谕旨,这就是著名的《赐英吉利国王敕书》。
这封信全文976字,从头至尾尽显愚昧无知,将君王的高傲自大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封信的开头是:“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明显是以君临天下的口吻,对乔治三世派人不远万里来给他祝寿表示的赞赏,夸赞乔治三世态度诚恳恭顺的同时,瞬间抬高了自己的地位。
接下来乾隆又很有范儿地说:给了贵重礼品及珍宝带回去,朕不差事,对于不远万里来到本国的使臣施以仁爱,表现出礼仪之邦的周全礼数,不枉西方的仰慕。
而作为英国和欧洲国家喜欢的中国茶叶、精美瓷器、丝绸等物品,可以每年赏赐你们一些。
如果你们仰慕我们天朝的文化,想来学习表示理解,只不过就算你们派人来学了,回去以后也用不了,天朝的礼法与你们的制度不同,两国的文化底蕴不一样,你们断不能效仿,学会了也没用。
乾隆还赐给了乔治三世不少礼物,激励了乔治三世一番,让他作为自己的“臣子”好好努力。
乾隆把一次让西方了解中国的机会给掐断了,把派人常驻天朝负责贸易买卖的诉求,认为与天朝体制不合,不予支持和办理。
让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声誉直降。
这封信由英国使臣带了回去,后来被放在大英博物馆中展示,这也是少数主动呈现而非掠夺的文物,然而却是如此荒唐和具有嘲讽意味。
因为信中无处不在的天朝上国思想,一方面让英国更加坚定了他们觊觎的信心,并不断积蓄力量。
另一方面也为之后的“挨打”添砖加瓦,早已阻碍中国历史发展的封建王朝,在最后一个盛世繁华的外表下,初现回光返照的迹象。
4
马戛尔尼通过中国之行,用外交家敏锐的政治眼光说出了一句极为恰当的话:
“当时的中国就像一艘已经破败的头等战舰。”
那个时候的清朝统治者眼高于顶,在他们眼中,这些西方国家是“蛮夷”,中国是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对他们这些物件看做是一些“小东西”“小物件儿”,根本没有资格进入清朝。
在乾隆统治的前半期,经过祖辈打下的基业和自己的勤政,封建制度的生产力已经达到顶峰。
而在遥远的英国,从1733年英国人发明了飞梭机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就此拉开了序幕。
乾隆执政中后期,开始出现懒政,对于外边的世界一直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开放的贸易口岸由四个缩减为只留广州一个。
当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大量新技术的投入,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众多商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他们急需扩大对外贸易途径,将目光瞄向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这无疑是正确而有利于双方的选择。
但乾隆帝自封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十全老人”,在他漫长的黄帝生涯中,认为自己有十大功劳,文韬武略兴邦安国,扩大版图。
对于西方的工业革命却无动于衷甚至处于隔离状态,即使使臣将科技产品送上门,也在群臣所谓的小玩意,拍马溜须、计较跪与不跪的礼节中,没有清醒的认识。
彼时的乾隆爷看不懂世界浩荡的工业革命形势,所以没有花费心思去研究、接受。
他的妄自尊大,和身边阿谀奉承臣子的误导,也让他不愿承认自己是落伍的当权者。
自乾隆后期中国就因“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潮,从而离世界舞台中心渐行渐远,而满清重臣浑然不觉,还在做着“万国来朝”的美梦。
5
乾隆五十三年以后,清朝整个综合国力就开始出现大幅度下滑,后面还能保持繁华,只不过是消耗以前的积累罢了。
当西方国家的先进器物被拒之门外,清朝和西方国家的差距也就此拉开,错过了发展机会,造成了中国近300年落后于西方国家。
如果用火药、指南针等这些发明创造,结合英国的科技产品,清朝就会跟上工业革命的步伐,就会步入世界强者之列,清朝的屈辱就不会出现,历史将会改写。
历史的车轮总在滚滚向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乾隆皇帝的《致英吉利国王书》不是偶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清朝的统治者站在无限风光的顶峰,被假象蒙蔽了双眼,表现出的愚昧和无知,在大英博物馆留下了黑料。
当乾隆帝对英国的真正来意没弄清楚,全篇对开展贸易的请求一口回绝,没有领悟到科技带来的重大改变,一道近千字的谕旨,看不出乾隆帝的文采斐然,只看见令人啼笑皆非的好大喜功、啰啰嗦嗦.
在“康乾盛世” 的高位上,以俯瞰子民之心,一边拒绝凝聚着心血的科技文明成果,一边自恃强大慷慨奖赏他国,彰显泱泱大国的气量,将高傲自满表现的淋漓尽致。
仅仅过了数十年的时间,英国人就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朝的大门。
如今的我们能够从各类史料中窥见那段让中华民族难以忘怀的惨痛历史,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时刻警惕,不要走上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