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大清朝一件奇闻,他是朝廷高官,退休后因为迷恋荣誉掉了脑袋

大清朝一件奇闻,他是朝廷高官,退休后因为迷恋荣誉掉了脑袋

在官场混了一辈子的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退休回家,平安着陆后,本该享受清闲自在;看闲书逗爱孙,享天伦之乐,轻名利悟人生,做散淡之人,在夕阳余晖中安度晚年。

可是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退休老头,叫尹嘉铨,退休后不在家老老实实待着,没事找事胡折腾,最后把老命折腾没了!

这件事的起因,都是因为他死去的老爹,下面先把他的老爹简要介绍一下。

尹嘉铨死去的老爹,是个不简单的人物。名字叫尹会一,是直隶博野(今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人。他是雍正二年进士,在博野这个平原乡村,能出一个进士,很了不起了。尹会一先在工部任职,从主事升到员外郎,雍正五年外放襄阳知府,雍正九年又调任扬州知府,在任上加固堤防、赈济灾民、兴修水利,做了些好事。此后,他历任两淮盐运使、两淮盐政、河南巡抚,政绩都还不错,尤其是重视农业、关注民生,称得上是个好官。雍正驾崩,乾隆继位,到了乾隆四年,尹会一当上了左副都御使,后来他请求回家奉养老母,得到批准。到了乾隆十一年他母亲去世,待到服孝期满才回到官场,被任命为工部侍郎、江苏学政,乾隆十三年改授工部,继续任学政,不久死在任上。

这就是老爹尹会一的履历表,看他这一生,的确干的不错。所任最高官职,大致相当于如今省部级干部。

作为儿子的尹嘉铨,科举考试就没有他老子考得好了,只中过举人,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做官,也许因为是宦官世家吧,他先是在刑部做主事,又升为郎中,后来历任济东道、甘肃布政使,最后官至大理寺卿(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并于乾隆四十二年光荣退休,可以说是功成身退,能够在家享清福了。 尹嘉铨虽然科举考试不如他老子,毕竟是书香门第、儒士家风,他平时酷爱读书还勤于写作,他在大理寺卿任内负责在旗子弟的教育,编了一本《小学大全》,自己又写了不少书,也算是个名士了。

已经退休回到家赋闲"隐居"的尹嘉铨虽然很闲,但他有一颗闲不住的心,他依然密切关注着"国家时事",触角灵敏得很,闲而不隐。乾隆四十六年三月,他听说乾隆帝出巡五台山,驻跸在保定府,觉得时机来了,顿时兴奋起来,于是他备下了两份奏折,让他的儿子去呈递给乾隆皇帝。

这两份奏折都是什么内容呢?据《清代文字狱档》记载,第一份奏折是"尹嘉铨奏为父请谥折",就是说这个老头请求皇帝给他死去三十多年的老爹封一个谥号。为什么呢?因为他老子是个孝子,乾隆帝曾说过以孝治天下,而且尹会一当年请求回家奉养母亲的时候乾隆帝还曾经写了一首诗赠给他,褒奖他的孝道。尹嘉铨觉得那就是乾隆帝早就认可了他老子是个名臣的证据,所以他写这个奏折请求皇帝赐谥,他心里觉得实在是再顺理成章不过了。

奏折里有这么一句话,"实堪垂为万世准则,非独臣家之私荣也。"就是说,我老爹实在是可以称为万世楷模,皇上给我老爹弄个荣誉,并不是我家独有,也说明了皇上以孝治天下。你看看,他还满心为皇帝考虑,认为给了皇帝一个垂范的机会呢。

至于第二份奏折,则是"尹嘉铨奏请将伊父从祀文庙折",也就是求皇帝让他老子享受名臣的待遇,供到孔庙里去接受祭祀。在这件事上,尹嘉铨自己也有点不好意思直说,所以先大讲了一通本朝儒家名臣只有一个陆陇其从祀文庙,其实还有很多人有这个资格,并且列出了汤斌、范文程、李光地、顾八代、张伯行这几个汉人重臣的名字,说他们都应该从祀,最后才羞答答地说:"至于臣父尹会一,既蒙御制诗章褒嘉称孝,已在德行之科,自可从祀,非臣所敢请也。"道出了他的真实意图,还是要给他老子争个名!

求谥也好,请从祀也罢,就是要个荣誉,要个虚无的荣誉。尹会一死了三十多年了,要这个虚名做什么呢?光宗耀祖?其实作为儿子的尹嘉铨自己想要图名,老子得了谥号,又配享孔庙,他自己脸上自然就有了光彩,而且他自己将来同样可以蒙赐谥、谕从祀也说不定,这才是他真实的意图。

这样一个老糊涂虫,想出名想昏了头,本来也就是个笑话。有识之士闻之,必定掩面窃笑。对于乾隆帝来说,不理睬他也就算了,最多批评两句、讽刺一下,那也不算太过分。但天心难料,谁知道这两份奏折触动了乾隆帝哪根神经,他的严厉朱批,立刻让这件事变得不同寻常,性质完全变了。

话说这两份奏折是分别呈递上去的,乾隆帝看了第一份求谥的奏折虽然生气,但还没有发作,只是批复"与谥乃国家定典,岂可妄求?此奏本当交部治罪,念汝为父私情,姑免之。若再不安分家居,汝罪不可追矣!钦此。"就是说赐谥号这种事国家是有条文规矩的,怎么可以提出非分要求呢?你老老实实在家过日子吧,不然就罪不可恕了!语气虽然严厉,但还是讲点人情的。

但是紧接着,第二份请从祀的奏折又递上来了。乾隆帝一看就发火儿了!你这不是踩鼻子上脸吗?朝廷没让汤斌、范文程、李光地等人从祀文庙,你就说什么"似与圣门四科先德行而后文学之意有间"(就是说儒家应该先讲德行再论文学),就是说我做错了呗?还提出你的父亲理所当然要从祀,这还了得吗?

这次乾隆帝的批复简单多了,就十一个字:"竟大肆狂吠,不可恕矣!钦此。" 一条疯狗在狂叫,怎么可以饶恕呢?堂堂天子这么一句话,尹嘉铨立刻一只脚就踏入了鬼门关,他大概做梦都没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局吧?不过,负责承办皇帝批复下来的奏折的军机处官员们可是聪明得很,皇帝已经御笔朱批这是一条疯狗在狂叫,当然要马上严查,揪出他的所有罪行,再施以惩处了。 就这样,正在博野老家做着美梦的尹嘉铨等来的不是御赐谥号、诏令从祀的巨大荣誉,而是冰凉的镣铐。朱批一下,军机处立刻先逮捕了他的儿子,然后马上派人到尹嘉铨的老家将他捉拿归案,同时查抄家产。

就在这时,乾隆帝也下旨革去尹嘉铨顶戴花翎,命交刑部治罪。在这份乾隆帝的圣旨中,乾隆帝再次声明尹嘉铨这么做完全是"丧心病狂、毫无忌惮",仿佛他犯下了十恶不赦的大罪一般。可怜老糊涂虫尹嘉铨,求的是荣耀,得的是祸端,转眼间从一个退休国家高级干部成了阶下囚。 这就是"官迷""荣誉迷"们的下场!正如鲁迅先生对这件事的分析,按照"乾隆的意见,是以为既敢"狂吠",必不止于一两声,非彻底根究不可的"。

所以这边抓人,那边就是抄家,但是抄家的主要目的不是查抄财产,而是搜集罪证。乾隆帝的圣旨上就明写着:"如果有狂妄字迹诗册及书信等件务须留心搜检、据实奏出……" 这次负责抄家的一个是清朝第一位汉人大学士英廉,另一个是当时的直隶总督袁守侗。他们当然是"深体圣意"的,所以就查抄得非常彻底,汇报得非常仔细,审查得也非常认真——他们把从尹嘉铨老家和北京寓所里搜到的所有书籍、字画、书信和刻版都详细登记在册、查清数量并向皇帝做了汇报。

同时,英廉派出"通晓文义"、"详慎"、"查办过书籍之事"的翰林学士在尹嘉铨的书稿、诗作和书信中逐行逐句地寻找"狂妄字迹"。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果然在尹嘉铨的文字中找到不少"狂吠","罪证"很多(据奏共131处)。面对如此多的罪证,主审官问他:"你书写的这些话究竟是何意思?"他辩解了半天,最后只好说:"然我书内妄生议论就是我的该死处,还有何可辩?" "皇上圣明,臣罪当诛",乾隆帝十一个字的朱批早已给他定了案,判了死刑,他还有什么可以辩解的呢? 但还有两段好玩的话,是关于尹嘉铨怕老婆和他老婆为他娶妾博"不妒之名"的两段问讯和供词:

"问:你当时在皇上跟前讨赏翎子,说是没有翎子,就回去见不得你妻小。你这假道学怕老婆,到底皇上没有给你翎子,你如何回去的呢?

据供:我当初在家时,曾向我妻子说过,要见皇上讨翎子,所以我彼时不辞冒昧,就妄求恩典,原想得了翎子回家,可以夸耀。后来皇上没有赏我,我回到家里,实在觉得害羞,难见妻子。这都是我假道学,怕老婆,是实。" "问:你女人平日妒悍,所以替你娶妾,也要娶个五十岁女人给你,知道这女人断不肯嫁,她又得了不妒之名。总是你这假道学居常做惯这欺世盗名之事,你女人也学了你欺世盗名。你难道不知道吗?供:我女人要替我讨妾,这五十岁李氏女子既已立志不嫁,断不肯做我的妾,我女人是明知的,所以借此要的不妒之名。总是我平日所做的事,俱系欺世盗名,所以我女人也学做此欺世盗名之事,难逃皇上洞鉴。" "讨翎子不得"和"娶妾不成"这两件事不论怎么样,和"狂吠"似乎都不搭界。但是一说到假道学,大概总算是罪状了。所以要论起来,总还是尹嘉铨自己不够"谨慎",没有防范到这样两件事也会成为他的罪状,落下了话柄。

但有一件事,也是尹嘉铨最大的罪状之一,那就是他自称"古稀"。尹嘉铨生年不详,不过到乾隆四十六年的时候,他的确有七十多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是中国民间的惯用熟语,他自称古稀老人,真的没什么不妥。可惜他遇到的是乾隆帝,乾隆帝活得久,这时也早过了70岁了,而且他写了一首御制诗,诗中把自己比作古稀老人。这下"古稀"成了乾隆帝的专用词,要避讳,用了就是大罪了。所以这一起"尹嘉铨大肆狂吠案",又叫作"古稀案"。 幸好,乾隆帝最后也是秉承着"好生之德",来了个"重罪轻判"、宽大处理,没有灭门。这样轰轰烈烈的一桩案子,最后只绞死了尹嘉铨一个人,没有殃及家人。

平安着陆的退休老干部,本来应该安度晚年,就这样没事找事,荣誉鬼迷心窍,掉了脑袋。可悲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为,老子,乾隆,奏折,朝廷,荣誉,老爹,尹会一,尹嘉铨,奇闻,故事传记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老子,乾隆,奏折,朝廷,荣誉,老爹,尹会一,尹嘉铨,奇闻,故事传记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老子,乾隆,奏折,朝廷,荣誉,老爹,尹会一,尹嘉铨,奇闻,故事传记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