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苏雪林这位才女作家,似乎很少有人熟识,然而从民国时候的名气上来看,她应当与冰心齐名。
在历史的长河里,苏雪林是特别的存在。她作品和为人处世并不似寻常女性的温柔敦厚,甚至还挑起过好几次文坛的的争论,但她却依然镇定自若。
正是因为她的这种特立独行,才让历史上有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作为民国有名的“超级老寿星”,苏雪林活了一百零二岁,九十四岁时她还能自己写自传。
一、自负的才女
苏雪林和同时期的才女大不相同,她自负而又不随波逐流,无论处在何种困境,都决不会慌乱。
就算几次卷入了文坛争论的漩涡之中,她也泰然处之,大有稳如泰山之气度。
正如《苏雪林自传》的开头所说,“我是一个自卑感相当重的人。”
然而能够说出自己有自卑感的人,往往是极度自信的,或者早已超越了一般的自卑之人。在她的自传里,就可以看出其自负和真实。
苏雪林的自负,是因为她有足够的资本。
苏雪林出生于殷实之家,父亲曾经考中过秀才,是一个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从小父亲便在她身上倾注了许多心血,无论是《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古诗源》,还是《杜诗镜诠》,以及韩愈、苏轼、和李白等众多大家的著作,父亲都细心为她讲授。
她从小就十分聪慧,有着过人天赋,又十分热爱学习,学习起来总是十分轻松。
苏雪林的四叔在诗歌和绘画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在她的学业上有着巨大的帮助。在四叔和父亲的指点之下,她进步很大,小小年纪便写出了“古朴苍健”的五言古体诗,还有许多新奇、有警示作用的名句。
从小就已经如此优秀的苏雪林,自然自负得理直气壮。
二、真实的性格
世人的眼里,才女大多清高孤傲,不食人间烟火,而苏雪林却从不掩饰自己的形象。正如她在自传里所描述的,那是一个是有血有肉,真实的自己。
例如,在安庆培媛女学读书时,身边的同学大多出自富裕之家,虚荣攀比之风盛行,她也受到了影响,只了有一件华丽的衣服穿,便与母亲争执哭闹。
在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期间,苏雪林成绩十分优异,深受老师喜爱。而中途来了一位学霸级别的插班生,动摇了她第一名的地位。为了保持自己的优秀成绩,她和那位同学明争暗斗,掀起了很大风波,最后两败俱伤,结下了很深的怨恨。
小时候,苏雪林遇到过两位学识并不渊博的先生,讲课时常有许多错误,加上自己的父亲也经常读错字,所以她常自嘲自己是个“粗制滥造品”。后来在大学任教,苏雪林因为自己经常写错别字而被学生举报,差点丢了工作。
也正是有了如此的经历,她一直砥砺前行。当时的学校十分看重学位,苏雪林在北京女高师尚未毕业时,就考入了中法学院的里昂国立艺术学校学习绘画。
从上文可以看出,苏雪林是一个十分真实的人,这种真实便来源于她的自信,或者可以说是来源于些许的自负。因为只有抛却了世俗偏见的人,才可以如此坦荡荡。
三、巨大的成就
学生时代,苏雪林凭借着出众的文采,写诗绘画样样精通,早已是声名远播的才女。94岁时,她执笔撰写自传,有了巨大的成就,和冰心等作家齐名。
求学期间,苏雪林曾经两次留学法国,但因为没有取得学位,在大学授课时,名分和酬劳都十分低,生活相当清贫。
然而,在抗战时,一向勤俭的她,却将自己的嫁妆和积蓄买了金条,全部捐献给抗战前线,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到了香港工作后,她再次决定到法国留学。期间,苏雪林对屈原的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心研究这一文学形式。
苏雪林的文风淳朴生动,有一股天然的文艺之风,被阿英称赞是“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
如《我所见于世人朱湘者》等文章,文风轻快活波,议论鞭辟入里,引人入胜。一生著作良多,有《李商隐恋爱事迹考》、《中国文学史》、《辽金元文学》、《唐诗概论》等,后来还有最为著名的《屈原与九歌》、《楚骚新诂》、《天问正简》等。
苏雪林自觉独辟蹊径、发千古之秘,却从未被学术界广泛认同,有人还讥之为野狐外道。但她自己颇珍视这些作品,声称“我将求知音于五十年,一百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