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九宣闸,建成的百年来用作分泄南运河的洪水,把洪水从南运河分流到马厂减河,然后再排进大海。同时,九宣闸还是“引黄济津”工程,黄河水进入天津后的第一站。
您知道吗?九宣闸建于清光绪七年,清朝直隶总督李鸿章还撰文《南运减河靳官屯闸记》。今天,就来跟随我们的镜头,探访这座距今241年的水利工程。
(同期)现在我们所在位置,是天津静海区靳官屯的九宣闸。这座水闸建于清光绪七年,也就是公元1881年,曾多次进行了改造,是天津水利史上较早建筑的水利工程。现在,除了闸门和开启关闭闸门的设备做了更新换代以外,其它的建筑全都是原来的,而且现在仍然可以使用。那么您知道,它为什么叫“九宣闸”吗?
《天津简志·农业篇》记载,九宣闸也叫宣九闸,这是因为古代把数字分为阴阳,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又以九为最高,所以取名九宣闸,意为“宣泄多河来水之闸”的意思。
京杭大运河的南运河段,上游是漳河和卫河,他们在河北邯郸的馆陶县汇流后,被称为卫运河,它们统称叫漳卫南运河。漳卫南运河水系的上游洪水量比较大,历史上多次造成严重的水灾。
据史料记载,从1930年到1954年的24年间,漳卫南运河就有8年发生过堤防决口,一共有13处。而下游地区更无法容纳上游的洪水,所以明清以来,在京杭大运河的南运河段右岸建了四女寺、漳卫新河、捷地、兴济、马厂等减河,用来分泄洪水,直接导流入大海。
《天津简志》,以及《南运减河靳官屯闸记》记载,马厂减河始建于清光绪元年,也就是1875年。天津镇提督周盛传,统率三十余营驻军,分段开挖疏浚。
光绪六年,也就是1880年,马厂减河竣工。马厂减河从青县的靳官屯马厂减河附近,向东流经天津市小站,最后到大沽海口,全长90公里。为了控制上游的水位,防止南运河的河水倒灌,同年,修建了马厂减河渠的首个水利工程——靳官屯大闸。后来,靳官屯大桥闸,后来改叫九宣闸。
初建时,九宣闸的结构形式是开敞式条石砌成,四墩五孔,闸门全是木质的叠梁闸门,每个孔有8块闸板,每块闸板高一尺五寸。当时还规定,“无论运河水势大小,提放闸板不得过五块之数,以示限制两重运道。”这样,闸孔常年都是由3块闸板放置的,3块闸板的高度是四尺五寸,再加上减河河底是高于南运河河底四尺的。因此,南运河的水深就可以达到八尺,也就是2.6米以上。
九宣闸建筑群由水闸、碑刻、周公祠,以及玳王庙组成。可惜的是,周公祠和玳王庙,都被毁于民国时期的战火,已经不复存在了。2013年,天津市在老九宣闸的北面新建了一座高科技的新水闸。
(同期)我现在来到了九宣闸东侧50米的位置,在我身后的石碑,就是《南运减河靳官屯闸记》,石碑的碑文是由直隶总督李鸿章写的。
《南运减河靳官屯闸记》,碑文记述的是南运河下游形势、开挖马厂减河,以及修建九宣闸的必要性、设计理念、施工过程和这座水闸的作用。[te50]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石碑被推倒,跌座也遗失了。后来,河道管理部门将石碑扶正,移到了现在的地方并重立,还修建了碑亭加以保护。同年,九宣闸被天津市文保部门确定为第四批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宣闸在中国近代水利科学技术水平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不仅是一座重要的水利工程建筑,而且还含有历史文物的价值。近年,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这座有着124年前的水利工程,作为“大运河”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加以保护。
本页视频和图文为炫色天津原创,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得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