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历史题材的穿越剧中,清朝出现的概率十分之大,尤其是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更是一众“穿越者”的香饽饽。为何这些影视剧喜欢拍摄康熙年间皇子夺位的故事呢?
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皇子夺位之战更加精彩,那么这些皇子为何非要争皇位呢?
荣华富贵,非易事
康熙皇帝算得上是一位难得的帝王,在他的治理下,国泰民安,出现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
谁能接手这个盛世,并且将它治理得更好,在后世,想必也能名垂青史,当然皇子们为的不仅仅于此。
康熙一生有二十四个皇子,几乎所有皇子挤破了头都想当这个万盛之君,然而最后竞争到决赛圈的也就那么几位,当然,竞争失败的下场自然不必多说。
穷尽心血,为了皇位值得吗?安安心心当个闲散王爷不好吗?
帝王之争在今人看来着实费解,如果把目光放在那个朝代,想必诸君能够理解清朝的皇子们了。
清朝的王爷并不是想当就能当的,就算身为皇子,想要当王爷也只能通过恩封或者是军功。
恩封这样的殊荣就是看和皇帝的关系,皇上如果非常喜欢或者倚重某一位皇子,会对其进行封赏,一个王爷爵位的封赏自然不在话下。
军功就很好理解,自战国以来就有军功爵制,只要在战场上有战功,就可以加官进爵。
比如十三阿哥胤祥,皇位争夺战中,他选择支持四阿哥,最后四阿哥登基,赐封胤祥为怡亲王,这就是恩封。
同时,清朝虽有爵位世袭制,但是会世袭递降,也就是说每承袭一辈,爵位就会降一级。
降到最后,可能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镇国公,有名无实,可能过得都没有一位普通的朝廷官员滋润。
所以这些皇子们,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自己的后代着想,只有坐上那最高位,才不会到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无处摆烂
当不上王爷,退而求其次,当个贝勒总能享清福吧。
那这个想法就大错特错了,清朝的皇室贵胄与其他朝代的相比,待遇什么的算得上差的了。
差到什么地步呢?这么说,没有爵位的宗亲,和平民没有什么区别,皇帝不会派发银两给他们生活,日常所需都得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获得。
当然毕竟是皇室,也不能让他们过得太惨。康熙皇帝会让自己喜欢的皇子做一些重要的事情,身居要职也是不在话下。而那些不受宠,默默无闻的皇子,就没那么好运了。
说到这里就先得说说清朝皇子们的收入构成,主要是爵位收入、职务收入和内务府的赏赐。
默默无闻的皇子,没有爵位,职务又低,内务府的赏赐可以忽略不计,平日里还要打点关系,这样算下来,可以用清贫来形容这些皇子。
受宠的皇子各项收入自然是颇高的,皇子之间的生活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为了生活过得更好,皇子们的竞争意识自然会加强。
想要安享清福的前提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清朝的皇子们,纵使有一颗摆烂,不上进的心,但是生活压力给到这里,想摆烂也无处摆烂。
伴君如伴虎
除了不能坐享荣华之外,皇子们还要受到皇帝的猜疑。
尤其是在雍正年间,雍正皇帝对宗室的猜忌最为严重,可能是雍正的皇位来得颇具争议,他对于自己的宗亲尤为严格。
他会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宗亲进行惩罚,罚俸、降爵习以为常,甚至会将王爷的爵位夺走之后圈禁起来。
比如,康熙夺嫡时期,没有参与竞争的十二阿哥,他被康熙帝封为贝子爵位,雍正登基后,为了拉拢他,将十二阿哥封为郡王,可是郡王的位置还没待多久,雍正就随便找了个理由将十二阿哥的爵位夺走。
直到雍正晚年,十二阿哥的爵位才得以恢复。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要想安安稳稳当一个享清福的王爷是不可能的,身家性命都捏在皇帝的手中,想要安稳,要么得到皇帝的信任,要么就成为皇帝。
再比如康熙的第二十个皇子,皇位争夺时期他还没成年,没有机会参与其中,等到长大成人,雍正封他为贝勒,当贝勒总不会有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了吧?答案是否定的。
人家贝勒刚当上没几天,就被雍正派去深山老林,为康熙的皇陵当看守,二十阿哥不想去,称病推辞,雍正直接给人降为镇国公。直到乾隆继位,他才恢复爵位。
但是乾隆又让他给雍正守陵,尝过苦头的二十阿哥,这次只好答应下来,去为雍正守陵。
这个皇子的遭遇其实就是所有皇子的一个缩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皇命大于天,不遵从皇帝的意愿,皇帝会认为你蔑视皇威,有不臣之心,就会对你“格外关照”。
如果遵从皇帝的意愿,做得很好还颇有建树,这时皇帝也会生疑,毕竟功高震主的人最后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因此,康熙的皇子们拼命地争夺皇位,为的不仅仅是身份地位,荣华富贵,还有在登上皇位之后所享受的权力。
搏一搏说不定命运会就此改变,不拼一拼,等到他人登上皇位,任人宰割的就是自己了。
结语
历史证明,康熙的皇子,就算不争夺皇位,最后也难享清福,而且还要活得处处小心谨慎,时刻提防皇帝的猜忌。
为了自保的同时也为了权力,所以要么成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皇帝,要么就成为与皇帝亲密无间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相对富贵且平安。
其实,争夺皇位就像是一场豪赌,赢了就万人之上,输了就万丈深渊,这样的事情也是无奈,奈何他们生于帝王之家,注定是不能有安享清福的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