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历史上,还是《雍正王朝》中,胤祥都是雍正最亲密的战友,可以说没有之一。从“江南筹款”到传位当晚的皇位争夺,再到“八王议政”,雍正的几次关键行动,都离不开胤祥的支持。临终前,胤祥还在为雍正和大清着想,提醒他堤防弘时。
一、弘时罪有应得
胤禩等人拉着关外的铁帽子王进京,在弘时的配合下,趁机夺取了丰台大营与西山锐建营的兵权。好在弘昼察觉到情况不对,及时对胤祥通报消息。胤祥收到弘昼的情报后,马上赶往丰台。
在夺回兵权的过程中,胤祥不可能一张口,大家都跟他走。传位那天夜里,胤祥拿着金牌令箭,还经历口水战以及权变,才顺利接管兵权。这次夺兵权的难度系数肯定不比上次低,因为军营中已经鱼龙混杂,既有关外的势力,还有八爷党的势力,甚至暗势力。
所以,在丰台大营,胤祥肯定会与其他势力发生冲突,而且冲突会先从唇枪舌战开始。关外来的几位都统,他们兵权最大的合法性来源就是雍正整顿旗务的政令,以及弘时假传的整顿防务口谕。他们必然以此“鸡毛”为令箭,据理力争。
这一场口头争论下来,弘时就会浮出水面。胤祥身处第一线,春江水暖鸭先知,肯定会明白弘时在其中的作用,再联想到旗主王爷是胤禩负责的,很轻易就会将弘时与胤禩归为一类。
“八王议政”是雍正面对最大的一场危机,而弘时胳臂肘往外拐,差点导致雍正与大清万劫不复,胤祥为了挽回局面,也耗尽阳寿。
看到弘时加盟了八爷党,胤祥也就隐隐约约可以看出他的夺嫡之心了。
胤祥是九子夺嫡的参与者,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年纪轻轻,头发就白了一半,他深知夺嫡的危害。为了大清的稳定,为了皇位的顺利交接,胤祥必须提醒雍正早做准备。
二、士为知己者死
雍正说过一句“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样”,其实这句话用来形容他与胤祥的关系更加贴切。胤祥小时候失去母亲,受人欺负,用他的话讲“只有四哥对我好”。
在雍正即位前,胤祥还在宗人府关着,没有任何的职务与爵位。雍正即位后,胤祥才重获新生,才能封王拜相,才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胤祥有定鼎之功,雍正对他也有知遇之恩。
两人从小就志趣相投,在数十年的并肩作战过程中,又结下深厚情谊。可以说,雍正的事就是胤祥的事。看到兄弟要面对潜在的家庭纠纷,胤祥不能拽着明白装糊涂啊,何况他们也是一家人。
“八王议政”前后,雍正两次登门探望胤祥,而且向他暗示过弘历是接班人。既然雍正交了底,那就表示弘时没希望了。而雍正很有可能还不知道,弘时已经参与夺嫡了,胤祥再不说就没有机会说了。
储位既是雍正的家事,也是大清的国事,于国于家,胤祥都有必要负责到底。他是皇子的楷模,更要以身作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不及解决也要提醒雍正解决。
另外,夺嫡历来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也容易触动皇帝的敏感神经,尤其是面对雍正这种多疑的帝王,稍不留神就会晚节不保。
在雍正最后送别胤祥的那段相处时间,他们没有君臣的隔阂,更像是兄弟与知己,此时,兄弟俩可以推心置腹。谈到弘时,胤祥虽有把握与证据,也没有直接说,而是提醒。
在时机选择与说话尺度上,胤祥都张弛有度,既保护了自己,也全了他们之间的兄弟、君臣情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