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公所戏楼
淮军将领吴长庆
青年时代与功业之始
吴长庆,字筱轩,又字小轩,号延陵,安徽庐江人。吴长庆小时候家里十分贫困,他的父亲吴廷香按今日的视角看,属于地方少有的知识分子,自家开着学馆,自己教书,他便随“父馆于外”偷偷学习知识。由于自小体弱多病,吴廷香心疼自己的孩子,不苛求他走科举之路(“不甚责以举业”),这在官本位的封建时代是少有的开明家长。可吴长庆自己却十分好学,喜读经史子集诸书,没几年就把父亲的藏书读了个遍。
淮军将领吴长庆
吴廷香于咸丰元年(1851年)以优贡生举孝廉方正,未及到京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随着太平军攻势逐步波及安徽,吴廷香便在家乡筹集费用,兴办团练,保卫桑梓。咸丰三年冬(1853年),太平军攻占庐江县城。咸丰四年八月(1854年),安徽巡抚福济征召吴廷香等率团练收复庐江,吴廷香乘庐江太平军出援庐州,兵力空虚之机,于十月二十一日攻入庐江城。不久,太平军兵锋回旋,重新围困庐江,吴长庆奉父命出走寻找援兵,援兵未至,太平军已攻克庐江,吴廷香于此战中战死。吴长庆得知父丧后,“痛父殉难,誓志杀敌” 由此弃文从武,承袭了清廷赏赐吴廷香的世袭云骑尉一职,开始帮办舒城、庐江的地方团练。
在随后与太平军的一系列战斗中,吴长庆凭借战功屡获清廷加衔,也得到了当时实权人物曾国藩的赞赏,称赞他“其忠义坚定,不可挠折”。由于战局吃紧,江苏告急,上海随时有被太平军攻占的可能,经上海地方官绅的不断乞援与曾国藩的运作,清廷命李鸿章率军驰援上海,曾国藩为助其一臂之力,命吴长庆率庆字营随同前往,庆军遂编入了李鸿章的淮军序列。
筹建海防
内部危机被清廷暂时解决后,清廷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国防建设中,筹备边防及海防,想以此抵御西方列强的武力威胁与侵略,吴长庆所辖庆军,在这个大背景下,从内地调往海防前线。
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发生教案,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在前往会见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时气势嚣张,鸣枪恫吓沿途百姓,途中又向天津知县刘杰开枪,击伤其随从,愤怒的百姓当场把丰大业围殴打死,中外关系骤然紧张。列强军舰纷纷驶来大沽口示威,向清廷施压。清廷令沿海各省加强防务,以备不测。两江总督马新贻为了加强江南防务,令吴长庆统率庆军三营移防扬州。天津教案结束后,曾国藩调任两江总督,继续让吴长庆筹划海防,称赞他“小轩殷勤耐烦,深明洋兵秘奥。”
同治年间,分裂势力头目阿古柏祸乱新疆,沙皇俄国混水摸鱼强占伊利等地,图谋以此在新疆揽取更大权益。在危急局势下,清廷命左宗棠出师新疆,经数年战斗,击败阿古柏叛军,收复其除伊犁地区外的所有失地。光绪六年(1880年),中俄继续对伊犁问题进行紧张交涉,沙皇俄国见曾纪泽据理力争,不肯接受之前崇厚签订的条约,遂恼羞成怒,扬言要调遣军舰东来威胁。清廷下令各省严加防备,授吴长庆为浙江提督。不久,清廷又命他北上帮办山东海防,并节制全省防军,吴长庆奉命后立即行动,率庆军开赴山东,到达驻地后,他立即与巡抚周恒祺密切配合,积极筹划海防。
清廷的积极防备,使沙皇俄国的讹诈阴谋难以得逞,加之刚刚结束了俄土战争的沙皇政府,财政已经涸竭,无力继续扩大侵略,不得已退让一步与清廷重新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归还之前《崇约》划走的特克斯河谷和通往南疆的穆扎尔山口,伊犁的部分地区重新回归了祖国的怀抱。
后人绘制的谈判示意图
朝鲜岁月
朝鲜是清朝的属国,清廷一向在传统宗藩关系下处理对朝问题,不干涉朝鲜内务。自西方列强的触角伸向东亚以来,朝鲜也逐步暴露在列强的窥测之中,邻国日本对朝鲜更是野心勃勃。光绪八年(1882年)7月,朝鲜李朝发生“壬午军变”,由于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树声对日本侵略持强硬态度,吴长庆奉命率领庆军果断进入朝鲜并平乱成功,并将侵夺了国王权力的大院君逮捕,随后把他带回清国,软禁在保定府旧清河道衙署。鉴于吴长庆的平乱表现,使朝鲜暂且转危为安,清廷赏给他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称号。
在驻扎朝鲜期间,吴长庆始终关注着朝鲜局势,他的幕僚张謇(日后成为中国知名的实业家)替他拟定了《朝鲜善后六策》,上呈李鸿章,可惜未获重视。
在朝时吴长庆已经重病在身(“筱帅病体甚重,医者尚无把握,如何”),光绪十年(1884年),由于积受风寒,喘嗽之症复发,吴长庆咳血不止,由此一病不起。临终前吴长庆写信给朝鲜国王,希望他能“重农桑以官人,慎铨衡而检吏”图谋朝鲜富强。他还口述遗折,追忆自己自“自亡父殉难,以一云骑尉蒙朝廷高厚之恩,至有今日遭际之隆,死何足惜!”愿自己“死如有知,誓必为厉鬼,杀贼以报君父。”表现了他对朝廷,对国家的赤胆忠心。同年七月十三日吴长庆病逝。清廷赐谥号“武壮”,朝鲜国王在王城为他立庙,表达了对他的缅怀之情。
朝鲜高宗为感谢清朝将领吴长庆
平定“壬午军乱”的恩德而修筑供奉吴长庆牌位的祠堂
现址位于韩国境内
来源:淮军公所博物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