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是一个很勤政的皇帝。他亲政后,实行了“御门听政”,在乾清门(后来改为了太和门)接见王公大臣、处理军国要务的。
“御门听政”的时间是冬夏早上六点,春秋早上五点。为了准时“御门听政”,康熙皇帝需要在早上四点钟就要起床;居住在紫禁城外的王公大臣则就更苦了,他们需要在早上两三点就起床,套车乘轿摸黑往紫禁城赶。
清朝晚期,虽然“御门听政”被废除了,但军机大臣每天早上必须向皇帝奏事,皇帝又经常召集王公大臣在养心殿进行朝会议事。清朝皇帝大多数比较勤快,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使得王公大臣不得不经常半夜三更来紫禁城上班,等候皇帝随时召唤。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王公大臣经常半夜三更赶到紫禁城上班,除了少部分人能吩咐下人们提前备饭,大部分人怎么解决早餐问题?
有办法。因为紫禁城里有早餐摊子。
在历史电视剧《走向共和》里,有这样一幅场景:大臣翁同龢正在紫禁城里的早餐摊上吃早点。从画面上看到,翁同龢老师的早点有油条、豆浆等物,正是北方人的心爱之物。
我们知道,有需求的地方,就会有市场。既然许多王公大臣存在早餐的需求,那么在紫禁城里就一定会应运而生早餐摊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皇家和内务府的默许下,部分太监、苏拉(宫中杂役)在乾清门外的天街经营起了早市,向过往的王公大臣贩卖早餐食物。
乾清门外的天街位于哪里呢?
这条天街东至景运门,西至隆宗门。这条长约200多米的通道,位于紫禁城最平衡的中心,将紫禁城分为两个部分:南方是前朝,北方是后宫。王公大臣来到紫禁城后,会在这里进行上班之前的整理工作。太监、苏拉把早餐摊子摆在天街,是再合适不过了。
紫禁城天街的早餐摊子都售卖些什么食物?
晚清时期,有一位举人出身的官员,叫寿森(寿逸庵)。寿逸庵在步军统领衙门供职,曾经进入紫禁城办事,因此光顾过几次天街的早餐摊子。后来,他津津有味地写了一首词《忆江南词百首》,描绘了天街早餐摊子的模样:“前朝忆,忆得出隆宗。苏造肉香麻饼热,炒肝肠烂杏茶浓。铺猷日初红。”
这首《忆江南词百首》相当于相声里的“报菜名”,里面有苏造肉、芝麻烧饼、炒肝、卤煮(肠烂)、杏茶等几种常见早点。
味道怎么样?寿森备注曰:“乾清门外东曰曰景运,西曰隆宗。隆宗门外罩壁后,于黎明时,有苏拉戴红帽卖食物,为奔走小吏调饥之所,各种食物之美,至今人称道不衰,殆饥者甘食也。”看样子,紫禁城天街早点味道确实不错。
无独有偶,光绪年间曾经当过吏部主事的何刚德在《话梦集》中也有记载:“军机处阶前,每晨必列烧饼、油炸果数件,备枢臣召见后作为点心,可谓俭啬极矣。”军机处位于隆宗门内,与摆设早餐摊的天街近在咫尺,何刚德和寿森说的自然是一回事。只不过,何刚德的早餐菜单上多了油炸果,少了苏造肉、炒肝等物。
现代人可能不知道苏造肉是什么食物。苏造肉的做法是选取猪两肋肉,加猪大肠、五脏,白水下锅汆煮,八成熟时捞出上糖色,然后放入撇去浮油的肉汤中,加陈皮、甘草、蔻仁、桂皮、山艾、酱油、盐一起炖煮。
《燕都小食品杂咏》记载:“苏造肉者,以长条肥肉,酱汁炖之极烂,其味极厚,并将火烧同煮锅中,买者多以肉嵌火烧内食之。”后来,这道食物流入民间,经过改良后逐渐演变成大家熟悉的一道京味名吃——卤煮火烧。
紫禁城天街早餐摊子的香味,肯定会飘过几道宫墙,飘进后宫,撩动皇帝、后妃等人的嗅觉。事实上,有时候后宫妃嫔会派太监来到天街早餐摊子,买点苏造肉、杏茶解馋。
溥仪回忆:“紫禁城中的早晨,有时可以遇到一种奇异的现象,处于深宫但能听到远远的市声,有很清晰的小贩叫卖声,有木轮大车的隆隆声,有时还听到大兵的唱歌声。太监们把这现象叫做‘响城’。”
我们猜想,年幼的溥仪一定会嗅到天街早餐摊子飘来的各类肉香,那时候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