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是明朝末年的著名将领,他生不逢时,虽然带兵打仗军事本领过硬,但是却赶上了自己的国家覆灭之时。他又不像历史上其他有气节的将领一样,可以舍生忘死,将其他事情都抛诸脑后,以身殉国。
因为他有家人和爱妾陈圆圆都被作为人质。所以吴三桂的处境是十分艰难的,最后他周旋于各股势力之间,做出了怒发冲冠为红颜的举动,向清朝借兵,从李自成手里抢回了陈圆圆。但是他也因为这样的举动,因此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因为此事褒贬不一。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吴三桂在最终却并没有和陈圆圆长相厮守,像世人想象的一样恩爱,而是将陈圆圆抛弃于不顾。那么吴三桂既然以身涉险救出陈圆圆,为何后来却弃陈圆圆不顾呢?
一、吴三桂临危受命
虽然历史对于吴三桂的定位是一个忘却家国的叛徒,但实际上,其实吴三桂跟我们想象的叛徒很不一样。提起叛徒,人们脑海中常常呈现出小人的奸诈嘴脸,但是吴三桂他既不猥琐,也不阴暗。
吴三桂出身于军事世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军事教育,因此军事本领过硬,领兵打仗时也很有威望。吴三桂的前半生顺风顺水,立下了不少军功。最为著名的一件便是,他曾孤身一人深入清朝敌军内部,从皇太极的眼皮子底下抢救出了自己的父亲,也正因此事,吴三桂成为了明朝的道德楷模,大家都称赞他有勇有谋,遵守孝道。
但是好景不长,崇祯皇帝对明朝的危局已经是无力回天,很快明朝就到了生死存亡之际。然而人才凋零,有用的将领不多,而就在这明朝即将倾覆之际,吴三桂临危受命,身上担负起了事关明朝生死存亡的重担。
而在这时,吴三桂才年仅三十岁。对于一个这样年纪的人来说,承担家国的重担已经不算太早。可是吴三桂前后都有亲近的人在敌军手里做人质,这让他行事感到非常为难。
二、吴三桂陷入了犹豫不决
人们对吴三桂的期许,本来是想让他挽救明朝于危难之中,做一个解救大明朝的英雄。然而令谁也没想到的是,本该力挽狂澜,解救家国的吴三桂,此时却陷入了深深的犹豫情绪之中。此时的吴三桂实际上是腹背受敌,前有皇太极带领的清军咄咄逼人,后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虎视眈眈。
吴三桂心中一是放不下对家人的牵挂,二是敌军开出的投降条件确实很是吸引人。所以吴三桂决定放弃做无谓的抵抗,开始周转于各股势力之间,想寻求自己的一个利益最大化。
为了不和李自成带领的农民起义军正面对抗,吴三桂没有听从崇祯皇帝的调遣,故意把行军速度拖慢了好几倍,在拖延之中,两军没有碰面,却也直接导致了无人抵抗起义军,导致明朝灭亡。
而吴三桂真正碰上李自成之后,自知抵抗也没有作用,于是便和李自成真正投降了,至此李自成以为自己的任务完成得差不多了,可以安心坐上皇帝宝座了,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吴三桂并非真心投降,他实际上是另有企图。
投降李自成后,吴三桂为了不受李自成的管束和掣肘,没有听从他父亲的建议,就此罢手,而是不遵父命,再次反叛。然而这次的运气没有那么好,李自成盛怒之下痛下杀手,导致全家被杀。
这时的吴三桂已经是走投无路,他没想到自己费尽心思经营,却要落得这般结果,于是他不甘心忍受这样的失败,决定下定决心再为自己搏一把。他意识到清朝军队使其日盛,很可能是获得最后胜利的关键依靠对象,于是他开始转头奔向清军,希望能够与清军达成联合,为自己争取到话语权。
在当年的四月二十二,吴三桂以“冲冠一怒为红颜”为由,声称要救出陈圆圆,率领他的军队对李自成展开了攻击,不出所料,吴军在开始果然兵败。于是吴三桂连忙向多尔衮求救,多尔衮等待这一刻已经多时,此时便将计就计,让吴三桂和李自成军队暂时休战,开始谈判。吴三桂听从安排,开始假意谈判。
多尔衮趁着吴三桂与李自成谈判这个难得的机会时,突然向李自成发动攻击。这场战役中,吴三桂和清军配合非常好,最终联合清军击溃李自成,为清军赢得天下奠定的重要的基础。
清兵最终入关后,成功攻入北京并且定都在那里,多尔衮帮助年幼的顺治帝登上皇帝宝座,自然身居头功,于是便能顺理成章地安排吴三桂称王。吴三桂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平西王”的头衔。
可见吴三桂为了自己的最终利益,最终扯出了他对陈圆圆的“爱情”当遮羞布,以营救陈圆圆为借口,趁机联合并投降皇太极,谋到了“平西王”的富贵。
三、吴三桂对陈圆圆的爱太过喧嚣,并非真爱
等到一切尘埃落定后,吴三桂如愿以偿地成为了清朝的“平西王”,享受着昔日的敌人带给他的荣华富贵。这下他既有了数不清的金银财宝伴身,更有了源源不断的美女来投怀送抱。
于是吴三桂的本性也就此暴露出来,他立刻表现得弃陈圆圆如敝履,只是自己在那里坐拥佳丽三千,享受着一连串的势力操作和反叛给自己带来的荣华富贵和清闲,而却让陈圆圆自己背上了“红颜祸水”的千古骂名。
其实仔细想想,“大爱无言”这个词自有其真正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是真心相爱的,那么不必叫喊的天下人尽皆知,也自然会一样真诚地待她。真正的爱,从来都不会太喧嚣。那些恨不得叫喊得全世界都知道这份爱的人,要么,是内心深处并不够爱,要么,便是和吴三桂一样,实际上别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