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为何多行宫?其实名义为行宫,却是皇帝每年避暑的场所了。由于清朝定都北京,皇宫仍沿用了明朝的,所以其建筑也基本仍然是明朝的样式了。但是,满人久居关外,不象北京这样炎热,加上宫中房屋低矮和宫墙的围堵,自然是不太透风,夏天是非常难熬的。还有,清朝的皇帝基本上都是比较守规矩的,但这种规矩也只是限于紫禁城中,出了宫就没有了规矩,是很自在的了。所以,他们都愿意住在皇宫之外,名曰“避暑”。
康熙皇帝在热河建了行宫之后便定下规矩,规定之后的皇帝每年都要去一次,虽然名曰狩猎,但原义确实为保此路的稳固、畅通。乾隆年间,《四库全书》修成,特置一部于此,名曰“文津阁”,即是由北京到奉天的津梁之义;奉天亦置一部曰“文溯阁”,即溯祖泽之义。由此可见,其意义非同一般了。
乾隆在此处驻的时间最多,他永远在此过生日,他的生日在秋天,也就趁此在此行秋狝之礼。在乾隆八十寿诞时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献寿。”十八公指松字也,因彼处松树最多故云。下联是:“九重天子,年年重九日塞上称觞。”上联为彭元瑞所拟,自己对不上下联,乃请纪昀所对的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