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1701——1754)生活于清朝的康熙后期到乾隆前期,这时历久的中国封建社会已是“晚霞明处暮云重”,各种矛盾积重难返。面对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有识之士不断进行文化反思和探索,吴敬梓是以小说形象呈现这种反思和探索的佼佼者。我们需从整本书的形象体系,提炼其贯穿全书的深层意蕴。吴敬梓塑像程十发绘《马二先生游西湖》《儒林外史汇校汇评》(典藏版)周谷城生前为作者《儒林外史基础研究》系列预题总名连环画《周进发迹》连环画《周进与范进》邮票《范进中举》吴小如先生书楹联晋剧《范进中举》海报张岱年先生题词清同治申报馆排印本《儒林外史》袁行霈先生题签鸿章书局1925年石印本《增补齐省堂儒林外史》连环画《假牛布衣》连环画《匡秀才》连环画《匡超人变质》庐剧《匡超人》剧照连环画《匡超人》作者在家摄像讲《儒林外史》,身后对联张岱年词、欧阳中石书。《儒林外史鉴赏辞典》连环画《王玉辉》《吴敬梓集系年校注》《吴敬梓诗传》《李汉秋讲儒林》邮票《杜少卿夫妇游山》胡适《吴敬梓传》
1920年,胡适的《吴敬梓传》说,吴敬梓的用意是:“叫人觉得‘人’比‘官’格外可贵,学问比八股文格外可贵,人格比富贵格外可贵。”强调的正是“人”和“人格”。
同年,在陈独秀、钱玄同分别写的《〈儒林外史〉新叙》中,陈独秀说:吴敬梓“的思想已经和当时的人不同了”;钱玄同说:吴敬梓“在当时是一个很有新思想的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三位重要倡导者(也是得奖的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里的重要人物)都从人文精神现代化的视角,异口同声地高度评价《儒林外史》,可见吴敬梓的努力是朝这个方向前进的。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到五四时期,鲁迅还把标志新文学诞生的重要作品称为《狂人日记》,仍然以“狂”作为冲击封建积习的突出特征。
同时,吴敬梓也接受了清初为纠正理学末流之“空谈”而兴起的实学思潮的影响,秉承经世致用的中心精神,一方面显现颜李学派所提倡的“礼乐兵农”的主张,既大写虞博士等贤人的“礼乐”实践,又写出萧云仙的“兵农”实践;另方面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挥自己的思想见解,写了杜少卿的治经实践。吴敬梓确是同他那时代进步思潮同步的伟大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