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博学多才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历史的白纸黑字记载的。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前前后后产生了408位皇帝。但如康熙一般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卓著者,实在是凤毛麟角。"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嬴政、刘彻、李世民、赵匡胤的韬略与康熙相比可以说不遑多让,但是博学多才一旦涉及到文化领域,再和康熙一比,就多少显得相形见绌了。李永乐老师曾在西瓜视频绘声绘色地讲述了科举制,用简洁明了的几句话,就勾勒出科举制的千年盛况。那么如果文治武功卓著的康熙去参加科举考试,能考到什么水平呢?
第一个学贯中西的帝王
康熙8岁登基,68岁暴病驾崩,在位61载,马不停蹄地开创了一代盛世。擒拿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改革政治、平定准噶尔,废寝忘食地操劳着国政,好像没给自己放过一天假。然而背地里他也没闲着,不声不响地生了55个娃。虽然康熙日理万机,却并非胸无点墨。史书上记载康熙在文化领域的成就,堪称大师。
康熙的才学在中国帝王史上,绝对前无古人(后面倒真有个来者,就是他的孙子乾隆)。康熙学贯中外,天文、地理、医学、数学、绘画、诗词、建筑、机械等等,只有你想不到的领域,没有康熙不会的才能。清朝内务府刊刻的《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是康熙老爷子诗词歌赋的彰显;法国传教士让·弗朗索瓦·热尔比永(汉名张诚)的《张诚日记》,是康熙涉猎数学、科技的见证。比之近代洋务派以及新文化运动拥抱"科学"的热情,康熙早了近200年。
康熙确实对西学,有着一种近乎崇拜的痴迷,这些是有据可查的。如《张诚日记》中说:(康熙)每次上课,几乎没有一回不称赞欧洲科学的。康熙不但对西方传教士优待有加,而且还经常带着传教士一起出巡。有一次康熙带着比利时传教士Ferdinand Verbiest(这一大串英文,我也不知道怎么翻译,但中文名你肯定听说过,南怀仁)出去游巡,归途中遇大雨,河水水位上涨,不能徒步过岸,但是河上却只有一艘小船。康熙拉着南怀仁一同过河,却让岳父佟国维趟水过河。可见康熙对西方传教士的"情有独钟",在岳父面前一碗水也很难端平。要不是后来传教士们得意忘形,企图废除中国两千年的祭孔传统,因此都被踹出了国门,西学或许在当时还真能发展起来。
言归正传,科举考的毕竟不是西学,而是实打实的汉文八股,那么康熙在这方面的斤量如何呢?
康熙的西学确实是有几把刷子的。在那个最为闭塞的年代,在西学领域,全中国恐怕都没有能够出其右者。而至于康熙的文学成就,虽然称不上大家,但也是颇具造诣的。1670年,当时的康熙年仅17岁,他接受了大臣们的建议,请大儒们讲儒学。从那时起,他正式接受汉文化,博览群书,并且能够写得一手好诗篇,如康熙的《菩萨顶》一诗:
四十余年礼世伽,本来面目是天家。清凉无物何所有,叶斗峰横问法华。
山东大学王教授就曾中肯地评价过康熙的诗歌:语言朴素自然,直抒胸臆而韵味悠长,但乏文丽力而浑朴自然,多骨力而昂扬激进。话中虽然多对康熙诗文褒奖,但言外之意是:用诗人的标准来衡量康熙,他还是称不上大家。不过对于一个日理万机还要学贯中西的人来说,能有如此高的诗词成就已实属不易了,何必求全责备呢?以康熙的文化水平去考科举,估计进入殿试基本上是十拿九稳的,再努努力中个进士也不是不可能的。
康熙既能处理好国家大事,又能写一手好的诗词歌赋,还精通天文星象、艺术科技,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多少人寒窗苦读几十载,熬尽心血,却连个秀才都考不上。康熙却能一手抓军事,一手抓西学,后背还背着2亿人的吃饭问题,都能不费吹灰之力考中进士,只能说是天纵奇才了。那么,这真的可能吗?恐怕事实要让每个人都大跌眼镜。
老蟑爬的字,驴唇不对马嘴的文章,这才是康熙的真水平
1924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次年,紫禁城就被更名为故宫博物馆。皇宫禁地里那些秘而不宣的原始资料,就这样昭然于天下。一大批文史学者自然对此趋之若鹜,如陈寅恪就是其中之一。
1929年,陈寅恪来到故宫,整理了这批档案。他惊讶地发现关于康熙的档案资料和历史记载的完全不一样,其中一大批清廷史学家引以为傲的文学才能,与陈寅恪所发现的新材料大相径庭。档案中康熙亲笔所书的汉字,犹如宣纸上爬满蟑螂一般不堪入目。并且语句不通顺,连篇累页的错别字。如果他真是一个汉文化高深的学者,怎么可能写出如此聱牙诘曲的文章呢?很多学者当时都感觉:被康熙骗了200多年。就他这点墨水,别说中进士了,初考的乡试那关恐怕都过不了。刚填完报名表,考官一看他写的字,可能随手就扔进垃圾桶了。
康熙推崇儒家文化应该不假,而至于他本人的造诣实在是不怎么深厚,对汉文化的学习也只是浅尝辄止罢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康熙也是人,他还要打仗,还要处理政务,还要学习医疗科技,而对于高深莫测又晦涩难懂的汉文化,也只能不求甚解了。
康熙一生的诗词歌赋文章并不少,但都是他人的代笔。在清宫内,康熙身边豢养着一大批御用文人,他们的职责就是帮助康熙在文化上打点门面。康熙为了自己"天子圣人"形象,苦心孤诣地造假。不过这种现象并非康熙独创,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乾隆的诗文就有很多是他人带笔的。这种找枪手代写的现象,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概莫能外。
或许真就像胡适说的那样,"一切帝王史都是制造。"康熙所开创的一代盛世,自然不能够忽视,但绝对不能因为他拥有强大的外表,就认为他也有着一颗能文能武的心。就算他再学贯中西,我们也不能忘了他并非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学者,而是一个时时刻刻强调"君权神授"的帝王。他处心积虑所要思考的,就是让自己由内到外,都成为万民臣服的圣主。当权力集中在他一人之手时,呼风唤雨都能,更别说让别人替他写两句诗了。所以说我们看到的康熙,就是他本人想让我们看到的。并且更不能忘记的是,这个表面上文武双全的人,还是一位说错一个字就满门抄斩的主。历史的光鲜总会被无限地渲染,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但是又有几人知道背后数不尽的薄凉呢?
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历程,可以上西瓜视频搜索李永乐老师。李永乐老师在西瓜视频上传的作品,无不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复杂的知识被他简单化、明了化、通俗化,让人们看了之后获益匪浅。西瓜视频上还有一大批像李老师这样优秀的创作人,有的时候浏览一下西瓜视频,真的能在闲暇之余扩充自己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