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水师提督丁汝昌:死后被光绪下旨抄家,15年不许下葬,后人今如何

水师提督丁汝昌:死后被光绪下旨抄家,15年不许下葬,后人今如何

1895年2月12日,在被日军重重包围,已成孤岛的刘公岛上,誓死不降日寇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眼见本部弹尽粮绝、援军无望,遂面露毅然决然之色,饮下了浸泡着鸦片的毒酒。

曾经亚洲第一的水上舰队在短短7个月的时间内被实力远弱于自己的日本舰队击败,主力尽丧,几乎全军覆没。

辉煌何在,屈辱怎奈,已经被各方压力折磨得憔悴不已的丁汝昌在悲愤和凄凉中壮烈殉国。

丁汝昌以身殉国后,《纽约时报》这样写道:

“三名中国海军将领,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将军、右翼总兵兼“定远”舰舰长刘步蟾将军和张将军,在目前的战争中表现出了比他们的同胞更加坚贞的爱国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气节,他们值得中国的人民引为骄傲。他们是通过一种令人哀伤的、悲剧性的方式以自杀,来表现出这种可贵品质的。”

今天,我们来说说这位以身殉国的爱国将领,说说他这一生,说说他殉国后的哀荣,说说他后代的故事。

关于丁汝昌的身世,《清史稿》只有寥寥数句:“丁汝昌,字禹廷,安徽庐江人。”

据《丁氏宗谱》记载,丁汝昌的先祖世居安徽凤阳,也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元朝末年为躲避刘福通兵祸,丁家世隆、世兴兄弟二人迁居巢湖之滨,分别定居在合肥南乡岗头寺(今庐江县同大镇戴拐村)和庐江北乡石嘴头(今庐江县石头镇丁家坎村)。

丁世兴一支第15代丁灿勋生有二子,长子夭折,次子即丁汝昌,他出生于道光十六年十月初十日(1836年11月18日),原名先达,后改名汝昌。

现今多数人们知道的丁汝昌的童年经历基本是来源于清末诗人陈诗所编撰的《丁汝昌传》:

“丁汝昌,字禹廷,北乡石嘴头村人。少卓荦负奇气。父灿勋,业农,遣从族父学制豆腐,劳尔无直。恒念家贫,窃钱奉母,主怪钱少,改纳竹筒。厥性敏慧,潜以竹竿黏饴而取之如故,咸丰荒旱,父母亦逝。”

丁家世代务农,且家境十分贫寒,故而丁汝昌只读了3年私塾便因家贫被迫辍学,用瘦弱的身躯与父亲一起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

丁汝昌以帮人放牛、放鸭、摆渡船赚取微薄的工资,来补贴家用。

丁汝昌15岁时,庐江大旱,其父丁灿勋和母亲双双病故,他成了孤儿,为求生存,只得跟着族叔学习做豆腐,想着以此为生。

关于这段丁汝昌童年经历的记载,《丁汝昌传》与《丁氏宗谱》所载多有出入。

《丁氏宗谱》说丁汝昌出生数月后,他的母亲向氏便去世,而《丁汝昌传》却说“恒念家贫,窃钱奉母”说丁汝昌曾因家中生活无以为继,偷盗他人钱财来供养母亲。

史料缺乏且多有冲突,丁汝昌到底有着一个怎样的童年尚不可知。

与此同时,丁汝昌是如何加入清军的,直至今日也仍然是一个谜,众说纷纭。

陈诗《丁汝昌传》称:

“太平军过庐邑,掠人入伍,汝昌被掠,从至皖城。与同馆者,则桐城程忠烈学启也。倾怀效能,意气相得。无何,湘乡曾忠襄国荃围皖城,学启偕汝昌率三百人逾城出降。忠襄犹疑虑,每战令居前,屡获捷。既克皖,学启授参将,领开字营。汝昌哨官,亦授千总。”

咸丰三年十二月(1854年1月),太平军攻陷庐江后,为增加自身的实力,他们在庐江强制要求城内青壮年入伍,丁汝昌就在这时被其强征入伍。

被迫加入太平军后,丁汝昌被调入程学启麾下,并跟随程至安庆驻守。在程学启麾下效力时,丁汝昌因脑子灵活且作战勇猛,被程学启重点培养,倚为心腹。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荃率湘军围攻安庆。

扼守安庆北门外石垒的程学启见安庆太平军弹尽粮绝,援军无望,深知安庆被攻破只是时间问题,于是便接受曾国荃的策反,于咸丰十一年二月十九日(1861年3月29日)夜率手下300人翻越城墙,向曾国藩的弟弟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丁汝昌亦在投降之列。

程学启和丁汝昌投降湘军后,湘军将领曾国荃对他们始终心存疑虑,担心他们会降而复叛,故而每次与太平军的战斗,曾国荃都会将他们当做炮灰使用,让他们冲在对阵的最前列。

程丁等人对曾国荃的用意也心知肚明,无奈现在自己已是寄人篱下的降将,早已没有了退路可言,除了听从曾国荃的安排充当炮灰,他们别无选择。

为了让曾国荃相信,他们只得奋勇搏杀,向昔日战友举起屠刀。

同年七月十三日,程学启、丁汝昌作为先锋,率所部与昔日同袍血战数日,最终攻破安庆北大门外的太平军营垒3座,断绝了安庆北面的交通,将安庆彻底围困。

八月一日,程学启、丁汝昌率部随曾国荃克安庆,太平军守将叶芸莱以下1.6万人全部战死。

此战,奋勇搏杀,与太平军成为死敌的程丁等人开始被曾国荃所信任,渐渐融入了清军的行列中,真正成为了清军的一员。

程丁二人也因为攻陷安庆有功,被清廷委以重任,程学启升任游击,赏戴花翎,并受命自立开字营,充当开字营营官,丁汝昌升任千总,充当开字营哨官。

不久,李鸿章奉命组建淮军,支援上海,程学启的开字营划归李鸿章指挥。

就这样,丁汝昌加入了淮军。

依据《丁汝昌传》所言,丁汝昌先是加入太平军,后降湘军,再归淮军。

然而,除了《丁汝昌传》说丁汝昌有太平军、湘军的经历,其他多数有关丁汝昌的史料记载都没有提及丁汝昌在太平军和湘军的经历,比如池仲祐《丁军门禹廷事略》称丁汝昌“同治元年由行伍随刘壮肃公(刘铭传)攻克苏州常州府、安徽广德州,皆拔帜先登。”

再比如李鸿章在光绪五年第一次奏请丁汝昌留于北洋海防差遣的《奏留丁汝昌片》中称:“丁汝昌久随臣转战南北,统带铭营,剿平粤捻各逆,迭著战功。”这些史料都说丁汝昌入淮军。

丁汝昌是直接加入淮军,还是先由太平军入湘军,再从湘军入淮军,现在已无法准确得知。

但是,不管如何,丁汝昌真正的发迹就是从加入淮军后开始的。

加入淮军最初几年,由于丁汝昌的地位并不显,所以关于他的记载只有零星几例,但是将这些记载汇聚起来却大概可勾勒出他是如何从千总升到从一品总兵(加提督衔)的。

同治四年十月十二日(1865年11月29日),曾国藩奏报:刘铭传率铭军在河南扶沟拦击捻军,刘盛藻部丁汝昌参与此战,并最终全歼这股捻军。

此时奏报中虽然提到丁汝昌却并未提到其官职,但刘盛藻当时是步队营官,可见当时丁汝昌是在铭军的步队,且担任的官职应是守备。

同治五年十二月(1866年2月)铭军援鄂,经数日血战,铭军从捻军手中夺回黄陂县城,丁汝昌率部参与此战并立下战功。

战后,曾国藩奏请朝廷为铭军请赏,奏报中出现了丁汝昌的身影:“都司丁汝昌请以游击尽先补用,并赏给副将衔。”可见,在参加黄陂战斗时,丁汝昌已经从守备升到都司。

同年4月7日,清廷批准曾国藩为铭军请赏奏章,由此丁汝昌升到从二品游击(加副将衔)。

同治六年十月(1867年11月),铭军击毙捻军首领任柱,此战丁汝昌再次立下战功。

战后,李鸿章奏请为铭军诸将请功,李鸿章保奏丁汝昌赏加协勇巴图鲁汉字勇号,并以参将补用。“协勇”二字,说明铭军此战能击毙捻军首领,丁汝昌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

参将是一营长官,清朝武官能独领一营说明就已经摸到了清朝高级将领的门槛。

丁汝昌升任参将,表明自此他算是真正进入淮军的核心层。

李鸿章能保奏丁汝昌为参将,可见这个时候丁汝昌已经入了李鸿章的法眼,李鸿章已经开始将丁汝昌当作自己的心腹来培养。

李鸿章作为淮军统帅,又是朝廷重臣,丁汝昌能得到他的看重,仕途自然通畅无比。

很快,丁汝昌升到参将还未过1年的时间,便又于同治七年七月(1868年8月)升任从一品总兵(加提督衔)。

清代总兵在清朝地方仅次于绿营最高长官提督,执掌一镇,统辖数营,丁汝昌此时可谓是功成名就。

按理说,这个时候升任总兵的丁汝昌,既有军功在身,又是一镇长官,还有李鸿章的特别赏识,不说成为显赫一时的存在,至少也是淮军内部举重若轻的一个将领。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同治十三年(1874年)不知是何原因,丁汝昌突然卸任在军中的所有职务,离军回籍,赋闲在家数年。

丁汝昌为什么会突然卸任在军中的所有职务,回到老家?

直至今日也没能找到合理的答案。

有说丁汝昌是因为和刘铭传交恶,为避免被其报复,这才被迫卸任所有军职回到老家。

但是,事实上刘铭传离军回籍要比丁汝昌早近3年,且之后就再也没有亲统铭军,因此别说丁汝昌有机会与刘铭传交恶,就算交恶,刘铭传此时也决定不了丁汝昌的政治前途,再者说就算他能决定,你说他会贸然治罪李鸿章看重的丁汝昌吗?

由此,丁汝昌因交恶刘铭传而被迫离军回籍,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无论是何种理由,丁汝昌脱离军营后回到原籍并赋闲数年是不争的事实。

后来,据陈诗《丁汝昌传》记载:“家居数年,金尽,走天津,乞傅相直督李公畀一差。”

而据李鸿章在《奏留丁汝昌片》中说:

丁汝昌“嗣因交卸营务,光绪三年秋间给咨赴部,十一月二十一日蒙召见一次,奉旨发往甘肃差遣,复因回籍措资,行至天津伤病复发,呈请咨部展限在案。”

从这两段记载可知,丁汝昌赋闲在家三年后的一天,即光绪三年(1877年)秋,他接到了兵部的公文,要求其赴京接受慈禧太后的召见。

蒙受慈禧太后接见后,丁汝昌被派往甘肃差遣。丁汝昌因赋闲在家三年,家中生活早已无以为继,虽然他很想要再次得到一个差遣,贴补家用,可是他很不想去甘肃。

于是,在回老家筹措路费途径天津时,丁汝昌想到了此时已身居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之高位的老长官李鸿章,希望他能帮忙周旋一二,并以伤病复发为由呈请准其暂缓赴甘。

此时,奉旨督办北洋海防,创办北洋水师的李鸿章恰好在物色海军统领人选。

虽然,他知道丁汝昌是陆军出身,根本就不懂海军,但他毕竟经历过战阵,有带兵治军的经验,且最重要的是丁是淮军出身,还曾是自己很看重的将领之一。

于是,李鸿章便决定把丁汝昌留在北洋海防差遣,准备让他统领未来的北洋水师。

光绪五年十月(1879年11月),清廷从英国购买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等四艘炮舰从英国顺利驶抵大沽口,李鸿章奏请丁汝昌督操炮船。

次年,丁汝昌受李鸿章指派率林泰曾、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将领赶赴英国接受已经建造完成的“超勇”、“扬威”号巡洋舰。

在英国期间,丁汝昌充分展现出了他远超常人的管理能力,整个接舰部队在他的带领下秩序井然,深受英方的好评。

为了能尽快适应从陆军到海军的转变,丁汝昌在英国的那些时日经常与一些著名的英国军舰设计师见面,询问他们为清国建造的战舰的性能。

回国途中,丁汝昌为了适应接下来的海军指挥生涯,他还亲自研读海图,制定航线,并尝试指挥两艘巡洋舰排兵布阵。

经过数月的磨练,丁汝昌已经能很好地融入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当中,虽说还不能的得心应手指挥海军作战,但至少也能指挥海军进行简单的机动作战。

光绪八年(1882年)6月,朝鲜爆发壬午兵变,国内局势大乱,日本决定借机出兵朝鲜,清政府获悉此事,下旨让丁汝昌率威远、超勇、扬威等战舰开赴朝鲜平叛。

这次平叛很是成功,在丁汝昌的指挥下,清朝水师成功阻止了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大涨国威,丁汝昌因此被赏穿黄马褂。

丁汝昌这次成功阻止日本干涉朝鲜的行动,也让李鸿章更加断定丁汝昌有能力替自己看好北洋水师。

光绪十四年(1888年),丁汝昌在李鸿章的提携下,被清廷任命为北洋水师提督,成为北洋水师最高统帅。

自此,深受李鸿章倚重的丁汝昌走上了人生最为巅峰的时刻,执掌亚洲最强大的水上舰队,风头一时无两,举世皆知。

这一刻,丁汝昌无疑是荣耀的,也是兴奋的,他总算是了却了光宗耀祖的心愿。

客观地说,丁汝昌能坐上这个高位,固然有其努力的因素在,但更多的还是李鸿章的提拔。

若没有李鸿章的提拔,他绝对是成不了北洋水师最高统帅的,毕竟他的能力在清末诸将中并不是最突出的,既无经世济民之志,也无叱咤风云的气度,更无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潇洒。

很多人或许不明白,丁汝昌的能力既然不突出,为什么李鸿章还会选他做北洋水师提督呢?

无他,因为丁汝昌的忠心。

丁汝昌能力不显,可他却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循吏,是一个尽忠职守的将领。

李鸿章将北洋水师交给他,虽不能保证北洋水师能保持高水准战斗力,但至少可以保证北洋水师能被李鸿章牢牢掌控。

丁汝昌心里也清楚,自己能坐上北洋水师提督这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就是因为李鸿章的提携,没有他自己是万万不可能坐上这个位置的,所以坐上这位置后,丁汝昌唯李鸿章是从。

也正是因为丁汝昌对李鸿章的死忠,最终葬送了丁汝昌自己和北洋海军数千将士的性命。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在黄海海战中,58岁的丁汝昌指挥北洋水师12艘战舰同日本海军血战,他身先士卒,与敌激战,即使身负重伤也坚持不下火线,仍坐在甲板上指挥战斗。

然而,由于清廷上层人士的胡乱指挥,再加上北洋水师整体缺少训练,丁汝昌虽勇而无畏,可此次海战,北洋水师还是以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等5艘战舰,死伤官兵千余人为结局,被日本海军击败,丧失了对黄海的控制。

当然,北洋水师虽然在黄海海战中被击败,也损失了5艘战舰,但并未伤及根本,如果这时清廷上下一心,北洋水师每个人都有敢打敢拼的精神,北洋水师未必不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反败为胜。

然而,此时李鸿章为保全自身实力,居然置战机和军心而不顾,直接命令丁汝昌的北洋水师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从而保全他的政治资本。

李鸿章这般操作,不但错失战机,更是让北洋水师军心尽丧,再无一战能力。

此时,丁汝昌自身是主战的,然而李鸿章却极力阻止,丁汝昌不敢违抗李鸿章的命令,只能是困守威海卫。

最终在内无军资,外无援军的绝境下,誓死不降的丁汝昌服食鸦片自尽,以身殉国。

然而,丁汝昌的誓死不降,以身殉国,并没有让腐朽不堪的清王朝感动,更未被厚待。

丁汝昌殉国后,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清王朝朝堂上的那些重臣们谁都不愿意,也不敢承担甲午海战战败的责任。

就这样,丁汝昌这位至死都忠于大清的忠臣被推了出来,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扣上了甲午海战战败罪魁祸首的罪名。

丁汝昌殉国后,灵柩在其子丁代禧的护送下,回到了老家。

但是,由于朝廷谕旨“毋庸议恤”,刑部下令将其棺材加三道铜箍捆锁,棺材和铜箍均以漆涂之,以示戴罪,并砖丘于其原籍村头,不得下葬。与此同时,光绪也下旨对其抄家。

一位忠臣被如此对待,清朝之腐朽可想而知。

直到宣统二年(1910年),在萨镇冰、刘宗汉、姜桂题、王仁宝等数百位京外官员的力争下,清廷才被迫恢复丁汝昌的原衔,并被允许下葬,这一刻丁家人足足等了15年的时间。

但是,以身殉国的丁汝昌还是没能得到公平的对待,未被追赠,也未被赐谥号,其子孙更未得到一丝的福荫。

清朝亡国,实属苍天有眼,不说清廷种种卖国之举,就单单是如此对待丁汝昌这么一位以身殉国的大忠臣,它的灭亡就是罪有应得。

誓死不降,壮烈殉国的丁汝昌,被腐朽的清廷如此对待,实在让人愤恨!

好在,后人没有忘记丁汝昌以身殉国的壮烈,对丁汝昌誓死不降、为国捐躯的英雄气节给予了充分肯定。

1934年5月,爱国将领冯玉祥到设有丁汝昌牌位的威海环翠楼登临凭吊,写下:“劲节励冰霜,对万顷碧涛,此丹心垂世教,登临余感慨,望中原戎马,擎将热泪拜乡贤。”盛赞丁汝昌的忠君爱国;

1984年,甲午战争爆发90周年之际,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在威海刘公岛丁汝昌寓所举办了丁汝昌事迹展览。

丁汝昌的后人也时刻谨记着先祖的教诲,努力延续着丁汝昌为国为民的崇高品格和爱国精神,为此有不少的丁家后人投身于中国的革命洪流之中,为中国的革命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如1934年参加革命的四代孙女丁亚华,1939年参加革命的四代孙女丁亚芳,1945年参军的四代孙丁亚芳等人。

2006年11月18日,丁汝昌诞辰170周年纪念日时,丁汝昌后裔丁亚芳、丁昌明(丁汝昌第五代孙,曾任安徽省协议委员)等人赴威海刘公岛凭吊先祖丁汝昌,并向北洋海军将士名录献上鲜花。

现今丁汝昌的后人们虽然从事着不同的行业,有上班族,有医药代表,有政协委员,有军人,有政府职员......但是,他们的心中从来都没有忘记过先祖丁汝昌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誓死不降,最后时刻尽节以终的崇高品格和爱国精神,都在为延续先祖丁汝昌的崇高品格和爱国精神而努力和奋斗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丁汝昌,咸丰,曾国,庐江,安庆,太平军,母亲,光绪,学启偕,湘军,观点评论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丁汝昌,咸丰,曾国,庐江,安庆,太平军,母亲,光绪,学启偕,湘军,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丁汝昌,咸丰,曾国,庐江,安庆,太平军,母亲,光绪,学启偕,湘军,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