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纵横天下的东西二厂和锦衣卫曾令百官震撼,百姓噤声,可为什么达到封建集权巅峰的清朝却并没有将前朝的锦衣卫制度继承下来呢?让我们从头说起!
中国源远流长的几千年历史在我们现代人眼中不过是几本书几部卷而已,回顾历史仿佛充斥着满满的黑白色,可在活在当时的人眼中,却是有血有肉充满悲欢离合的浮世绘。
永远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不同的朝代根据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也演绎出了不同的政治面貌。馒头认为其中最有意思的莫过于明代的特务机构,不论是东厂、西厂还是锦衣卫,都值得说上几回,更何况在影视作品中,东厂西厂的公公们无一不被刻画成人间妖孽般的模样,更给明朝的特务机构添加了神秘色彩。
同人人弹指色变的两厂不用,其实锦衣卫才是明朝最为根正苗红的特务机构,也是太祖朱元璋毕生理想的寄托,锦衣卫最主要的职能是监察百官,扫除贪腐,帮助太祖建立真正的廉洁之邦。如果在消灭贪腐的同时又能监听百观言论,消灭不利于王朝的一切反动萌芽,那就更是再好不过了。
初代的锦衣卫个个都是身怀绝技,武艺高强之徒,经过层层政治审查后,成为皇帝手中的利剑。为整个王朝消灭隐患,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功高必定震主,极高的特权让锦衣卫逐渐失去了以前的味道,到了明成祖时期,日渐膨胀的锦衣卫成了皇帝心中的隐忧,卧榻之侧,岂容猛虎酣睡?
如何分化锦衣卫的权力成了明成祖朱棣面临的头等大事,毕竟失去权力监管的牢笼,锦衣卫已经成长为一个足以威胁政权的庞然大物,为此明成祖设立了专门针对锦衣卫的东缉事厂,将原本归属于锦衣卫的权力一分为二,给锦衣卫这辆奔腾的马车套上了龙头。
为了防止东厂成为第二个锦衣,朱棣费尽心思设立了内廷掌管东厂的制度,在皇帝看来没有后代的太监最多只能横征暴敛,虽有小疾但绝不可能成长为威胁社稷的心腹大患。风光了两代帝王的锦衣卫开始步入没落。
可东厂依然面临着与锦衣卫同样的问题,明成祖怎么也没想到,压下来一个锦衣卫,却又亲手给后代扶起了一个变本加厉的东厂,东厂厂公掌握了仅次于皇权的至高权利,称呼九千岁绝不为过,又一头巨兽在大明朝堂之外成长了起来。
过高的权力必定导致野心的膨胀。虽然掌控东厂的厂公都是无子嗣的太监,但这些在皇帝眼中的内廷贴心人争权夺利起来却一点都不含糊,锦衣卫在东厂的打压下直接沦为了不入流的小角色,职能也仅剩下护驾、依仗之类表面活儿,东厂议事堂则成了大明的小朝廷,连皇帝都差点成了任其摆布的傀儡。
无奈之下的明宪宗只得依照祖制设立了西厂,可是仍然没有解决根本的权利分制问题,这下就更热闹了,两帮太监斗得是热火朝天,整个朝堂也是乌烟瘴气。明朝的厂卫就这样在一代代皇帝之中形成了死循环。直至将大明王朝折腾的国祚将尽,明王朝最后的灭亡,虽然有着天灾外敌的原因,但其内部反反复复不断衰落又膨胀的特务机构或许是撼动大明江山的另一只触手。
这或许也是继任江山大统的满清王朝没有继续沿用特务机关制度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明末厂卫人员胡作非为,硬生生的依靠自身实力把自己搞成了过街老鼠。抛除已经被赶出权利中心,没有实权的锦衣卫不谈。东西二厂的公公们为了取媚圣上,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大明向来是以文治武太监监军,文官搞战略,武将搞战术,太监报战功,原本层层相扣,相互掣肘的监督机构在取悦帝王的大前提之下,三方势力竟然形成了完美的和谐。三方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甚至不惜杀良冒功,整个边陲被搞的乌烟瘴气,远在紫禁城内的皇上根本无从知晓真正的战局,也难怪崇祯悲呼“文臣误国”了!
再者说,虽然满清从建州女真到挥师杀入山海关并没有经历多久,可是他们却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立了极为严密的八旗制度,对当时的满人来说,平时为民、战时为兵的八旗兵制更为符合当时的需要,况且想要成立严密的特务组织,以当时满人的财力来看,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清朝初年的官场基本被满人垄断,汉人庞大的人口基数让满人不自然的会产生危机意识,虽然在他们眼中汉人是早已被杀的失去了脊梁的劣民,但仍然会仅仅抱团,以防汉人反扑,所以在清廷眼中,费尽心机设立监督百官的特务机构并不如齐心协力维系整个满人江山来的实在。
到了清朝中期就更不能依照明制设立特务机构了,落后的满族文化在入主中原后仅仅历经了两代帝王就基本被汉族同化,汉人势力也逐渐在朝堂上崭露头角。虽然“满汉有别”是各代君王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但设立特务机构,极容易让朝中的汉人大臣离心离德,反而威胁统治。
所谓堵不如疏,与其设立特务机构旁敲侧击,窥探百官隐私,不如设立更高一级的决策机构收拢权力,军机处应运而生,这也是现代内阁制的雏形。军机处的设立让所有朝中的能臣良将有了新的目标,他们无不以进入这个最高权力机构为毕生追求,军机处设立后,朝臣无论如何都不能获得之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利,皇权自此永固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