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历代的都城选址都很有讲究,秦朝的咸阳、汉唐的西安、隋朝的洛阳、宋代的开封、清朝的北京。这些曾经做过古都的城市,往往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比如地理位置都在我国的中心腹地,交通便利、地势开阔、山水和谐,在风水学上来说都称得上是福地、宝地,在此设立都城,可保社稷常青,国泰民安。
都城的选址当然也跟当时的国情,特别是边疆形势息息相关,比如说长安位于中国偏西北地区,这里“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易守难攻,城池牢固。由于汉唐时期主要的威胁都来自吐蕃和突厥,加上唐王都非常重视西域的贸易和通商,都城设在此处更加方便决策层近距离调兵遣将,第一时间解决威胁。
唐朝之后,由于西北的局势已经基本稳定,把都城迁往中东部地理位置更加优越的地方,能够最大程度体现我国以农业为主国家的特点。居中而治,四方来朝,中国也正是由此得名。
末代皇帝溥仪1912年宣布退位后,国内曾有过一次著名的“定都之争”,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公开表示:
“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
意思就是定都必须考虑我们将来到底要干什么,如果就是把国内的事情做好,那就定都湖北武昌;如果想平定西北的叛乱,那就定都陕西西安;要是想开疆拓土,成为亚洲的霸主,那不妨定都新疆伊犁。
后面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无论是武昌、西安还是伊犁,都没有成为中国的首都,不过孙中山先生当时能做出这样大胆的设计,他的心胸和抱负还是令人敬佩的。由于袁世凯的老谋深算,孙中山迁都的设想成了“纸上谈兵”,就连他本人也不得不流亡海外,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千古名言后,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寰。
我们来看一下孙中山说的三个都城候选地:湖北武昌属于荆州地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的吴国曾把政治中心设在此处。与南京相比,武昌的地理位置更接近我国的中心,水路、陆路四通八达,定都在此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西安自不必说,13朝古都绝非浪得虚名,更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定都在此对稳定西北边疆局势,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有裨益。
最让人费解的当属孙中山说的第三句话,为什么定都在偏远的新疆伊犁就能制霸亚洲,这是孙中山的口误还是异想天开?
其实都不是,孙中山之所以这么说,是他一直非常重视新疆建设,在他的多部著作中,都谈到了大西北和新疆的开发问题。他已经为新疆绘制出了一副宏伟的蓝图,定都在此可以实现他的“新疆梦”,如果新疆能够按照他的设想发展下去,以此为基,继续向西北进取,也许真的有希望扩大中国的版图,乃至称霸亚洲。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伊犁的地理位置,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新疆的西北部,再往西一点就出了国界,紧邻哈萨克斯坦。如果把亚洲地图放大了看,伊犁正好位于亚洲的中心位置,如果我们真的有称霸亚洲的企图,可以凭借新疆丰厚的物产和广袤的土地四面出击,中西亚的小国势必毫无还手之力。
我们再来看看孙中山先生关于新疆开发的宏伟计划,自从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之后,中国华工在海外受到了各种不公平的对待,孙中山非常同情他们的遭遇,希望中国农业能够迅速发展,带动就业,让这些饱受欺凌的华工回国发展。在中国各省当中,孙中山最看重的就是地广人稀的大西北,主要就是新疆,他认为新疆的发展潜力最大,也想效仿美国的西部开发运动。
1912年,孙中山在精心描绘全国经济蓝图时,又对新疆开发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他列举出了新疆发展农牧业的许多有利条件,比如伊犁河流域草原辽阔,水草丰美,适合发展畜牧业。塔里木河的下游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绿洲星罗棋布,铁路修好之后,这一带非常适合移民居住。
孙中山提议,新疆的移民垦荒工作必须在国家机关管理下,用系统的方法稳步推进。移民需要的土地由国家统一购买,通过租赁和贷款的方式让移民长期使用。起步阶段农民需要的资本、种子、农具和房舍,都由国家统一采购分配,费用可以逐年分摊给农户,不给移民造成过大的经济压力。
孙中山还提出,新疆的移民垦荒工作要以铁路交通线为基础,逐渐向两边扩大延伸。这样可以最大化利用铁路运输的便利性,还有助于农业的发展。对于新疆的土地资源,也要做好前提调研,搞清楚什么地方适合种田,什么地方适合放牧,哪里要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因地制宜,不要浪费一亩土地。另外还要重视兴修水利,毕竟新疆属于大陆沙漠气候,干燥少雨,大部分农业设施需要人工灌溉,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命脉。
此外,新疆各种矿藏资源丰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前景一片光明。特别是当地的石油资源,一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石油可是名副其实的“液体黄金”,新疆脚下踩着一个聚宝盆,何愁将来不发达呢。在孙中山的计划中,就是想通过石油开采这个支柱产业带动新疆经济的全面发展,他提出要定都在此,正是迅速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新疆的和田玉以温润通透举世闻名,不过当年由于技术落后,和田玉的开采全部要依靠人工。孙中山提出要用现代化的机器开采,由政府出资经营,这样做可以让和田玉开采效益最大化。
同时他还提到今后所有的矿产,比如金、锡、铜矿的开采,民间资本也可以参与,国家应该颁布法律给予保障。他的这种国营民营联合办矿的方法,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甚至指导我国未来国民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孙中山先生提出定都伊犁,当然也有政治方面的考量,当时我国的中东部地区相对稳定,而西北部的局势比较动荡,国防力量极为虚弱。由于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不尽相同,治理难度很大,这也给了帝国主义侵略新疆提供了契机。
辛亥革命后不久,由于连年的军阀混战,沙俄侵占伊犁地区长达13年之久。拥护袁世凯的杨增新成为新疆王之后,闭关清野,对内实行高压统治,打造了一个“独立王国”,表面臣服中央政府,实际就是在搞分裂。
1912年孙中山曾大声疾呼,要国民警惕沙俄在我国西北边疆进行的分裂活动。他提出要防止分裂,就要加强国防大练兵,练兵就需要发展经济,发展经济的前提就是修路,特别是修建西北铁路。所以孙中山开发新疆的计划,其实正是与他眼中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息息相关的。
孙中山提出定都伊犁,也是想趁机一举消灭当地军阀割据势力,毕竟中央政府派出迁都的“正义之师”剿灭地方的顽抗势力,这话说出去,谁也挑不出毛病。
当然了,定都新疆伊犁的劣势也是有目共睹的,虽然孙中山先生绘制的蓝图很好,可是当时的新疆毕竟是个经济落后、军事动荡的地区,而且远在内陆,跟先进国家的交流机会势必大量减少,科技发展难有起色。而且如果定都在这个位置,那就等于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不继续向外开疆拓土将毫无意义,所以孙中山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计划,把中央政府迁到了南京。
虽然迁都伊犁的计划最终流产了,但是孙中山对新疆开发的宏伟计划依然令人钦佩。过去的统治者对于新疆的态度大多偏重军事防御,比如汉唐在此驻军屯田,为的是降服匈奴和突厥,清政府来此只为平定准格尔和回疆叛乱。在他们眼里,只要新疆不出什么军事政变就好,至于当地人过得好不好,这并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
孙中山对新疆的开发计划则更偏重于经济层面,主要目的就是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增强当地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他希望引入大量移民共同开发建设新疆,让新疆提前进入“改革开放”,从而达到增强国力,抵抗外侮的目的。孙先生的考量可谓一举两得,治标又治本。
此外,孙中山对新疆的开发引入了现代化手段,包括大规模兴修铁路,发展现代化农业、工业等综合治理手段,使新疆能够通过这一波发展红利实现弯道超车,跟上全国先进地区的发展速度,进而彻底改变当地长期经济落后现状。与此同时他能够敏锐发现新疆当地特有的经济优势,通过与民间资本联合办矿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快速变现,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新疆经济的大发展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建党百年的伟大成就。如今新疆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腐朽的封建农奴制被彻底推翻,工农业发展经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改善,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提升,新疆棉花更是凭借着高端的质量,低廉的价格打开了国际市场。
在新疆,棉农们每天开着现代化的机器在一望无垠的棉花地里采摘棉花,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可是当地人的这种岁月静好还是被一些居心不良者扰乱了,他们公然散播谎言,指责新疆棉花是充斥棉农血泪的“黑心棉”,要求本国企业联合抵制新疆棉花,导致当地棉花产业遭遇重大危机。
现如今,西方国家频频利用新疆棉花大做文章,表面来看只是普通的贸易制裁,而实际上说明了部分国家内部反华势力的日益猖獗。他们利用一切可以打击中国的机会,刻意制造民族矛盾,挑起区域对立情绪,其居心之恶毒,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过中国早已不是任人宰割的吴下阿蒙,绝不会因为这区区几句谎言就自乱阵脚,新疆人民也不会因此迁怒政府,中国14亿人团结起来的钢铁长城,必将是那些颐指气使的“教师爷”葬身之所。
令人欣慰的是,今日新疆全新的发展面貌足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在天之灵,整个十三五期间(2015-2020),新疆的公路里程新增3万公里,新修建铁路1530公里,由22个机场串联起的“空中丝绸之路”搭建完成。在“十四五”计划中,五大类350小项工程即将全面上马,总投资超过16493亿元。
只可惜伊犁作为孙中山先生当年看中的定都之所,由于种种因素发展速度相比其他地区依然相对缓慢,由于当地缺少必要的人才和技术储备,可预见的未来只能依靠单一的贸易路线发展。不过乌鲁木齐、昌吉、克拉玛依等城市的快速发展,已经很好弥补了发展落后地区的欠账,带动了全省经济稳步向好,新疆的未来依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