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可谓至高无上。皇帝作为权利的中心,是一个王朝的最高代表,其所言所行往往体现了整个朝廷的气节与高度。
也因此,古往今来,“君王死社稷”一直都是对皇帝最基本也是最严格的要求。也即是,面临危险时,皇帝必须有誓死抵抗敌人,甚至不惜以身殉国的民族气节。但回顾近2400年的封建历史,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能符合这个要求的。
其中,面对危险时选择落荒而逃的皇帝也不少,最出名的就有被金兵逼得奔逃四次甚至在海上流亡了三个月最终还以退位实现“精神逃跑”的宋高宗赵构,以及勾结外国势力围剿太平天国运动又被八路军攻入北京逼得以“北狩”为名逃亡热河并丧生的咸丰帝。
而后者在决定逃跑之前,还被当时还是懿贵妃的慈禧劝阻过。当时慈禧表现出了非凡的家国情怀,认为大清国的首都不容蛮夷玷污,力劝咸丰帝留下来和官兵誓死抵抗洋人,保卫首都。但她并不能说服咸丰帝,反而遭到了对方的严厉训斥,最后慈禧才与咸丰帝一同前往热河避难。
但仅仅过了40年,侵略者再次攻破北京之时,作为实际掌权者的慈禧却没花多少时间就做出了与咸丰帝当年一样的决策。
这一次,她扯着“西狩”的遮羞布,披头散发地带着光绪帝和皇后等一行十几人率先出逃。而在他们以仅十几人的小队伍向西逃亡之时,慈禧与光绪帝又为什么没有像当年东汉的汉献帝一样,被如曹操一般的野心家“挟天子以令诸侯”呢?
“西狩”前的内心挣扎与准备
古代掌权者在做出如面对危险弃民而逃、或者被敌军俘虏等与自己身份不符的行动前后,往往都会给自己找来各式各样的说辞和借口,以掩盖自己的无能与软弱。其中,“狩猎”就是他们最常用的借口。
就如曾经在靖康之变时被掳走的北宋徽、钦二帝,就是扯来“北狩”的旗帜。而后来在土木堡之变被掳走的明英宗,也沿用了这一种说法。
除了被掳走的皇帝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仓皇出逃的咸丰帝,也借鉴了北宋、明朝的做法,跑到北方去“北狩”了。后来已经成为实际掌权者的慈禧更是学会了变通,选择了以“西狩”的借口掩盖自己的出逃。
但慈禧做出这个决定之前,也是经历了很多的思想斗争的。
就如之前咸丰帝在位,选择北逃之时,慈禧劝阻咸丰帝时所说的那般:“皇上在京可以震慑一切,圣驾若行,则恐宗庙无主,恐为夷人蹋毁。昔周室东迁,天子蒙尘,永为后世之羞。今若遽弃京城而去,辱莫甚焉。”
在慈禧看来,留在京城可以起到震慑和激励作用,还可以保全宗庙等主要建筑和皇室财产,以及不至于在历史上被记上一笔。
出于这些考量,慈禧在轮到自己当家做主之后,就一直迟迟不敢逃跑。但“究竟逃还是不逃”这个命题并没有从慈禧心中消失,反而时不时在她心中鼓动着。直到时间进入1900年,慈禧才逐渐在经年的犹豫中下定了决心。
这一年的5月下旬,八国联军攻打了大沽炮台,清政府于4天后宣布对各国开战。当时的慈禧满心认为,即便是打不过八国联军,清军和义和团最终也不会输得太惨。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慈禧的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八国联军就从大沽炮台一路攻进了北京城,给慈禧来了个措手不及。当时慈禧正如以往一般,准备要开始吃早饭。结果八国联军的一颗炮弹落到了乐寿堂西偏殿的房顶上,把慈禧吓到差点跳了起来。
而熟知慈禧秉性的李莲英立马递了台阶,跪地直求“老佛爷快起驾吧,再晚来不及了”。
但慈禧作为实际掌权者,哪怕再惊惧,也想好好地给自己扯上一匹遮羞布再走。于是她在一天之内接连5次召见了军机处的王文韶等大臣,最终仅有王文韶、刚毅、赵舒翘三人应召入宫。
慈禧也在与他们“商讨”之后,做下了出京作“暂避之计”的决定。
西逃
于是,第二天凌晨的6点,天色微亮之际,慈禧就带着光绪帝以及皇后、大阿哥等人开始准备出逃。但临近出发前,载澜就将八国联军已经攻下东直门和齐化门的坏消息传进了宫内,觉得事情已到最后关头的慈禧差点跳水自杀。
但被拦住之后,慈禧就立马流泪带着光绪帝等几个主要人物从神武门出宫,开始向西逃亡。
为了掩盖一行人的身份,慈禧狠心把自己珍爱的指甲都剪了,还换上了一身农村老太太的衣服,而光绪也脱下了他的黄袍马褂,打扮成了一个跑堂小伙计的模样。
而出于掩盖身份的需要,以及因为此次逃跑太过慌乱的缘故,慈禧与光绪的随行之人并不多,除了皇后,妃子、阿哥、格格等皇室成员外,就只有部分贴身丫鬟和一点儿侍卫。
所以慈禧与光绪“西狩”的队伍,也就仅仅是三辆马车而已。其中,慈禧与贴身丫鬟一辆,由大阿哥驾车,光绪帝则是坐在中间一辆,由溥仪驾车,而最后一辆则坐满了皇后、妃子和格格,由太监驾车。
其余的侍卫们也都换上了便衣,一路小跑着跟上马车。总体来说,在刚刚出发之际,慈禧和光绪身边也仅有数十人。
由于出逃慌乱,随行物资他们也没有带上多少,慈禧与光绪一路上还吃了不少苦头。慈禧更是认为自己与农家老太太没有了区别。
为何无人“挟天子以令诸侯”
慈禧与光绪仓皇出逃,开始只有数十人队伍。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心,在慈禧与光绪西逃路上的所有势力,都有当“曹操”的可能。但最终慈禧和光绪帝没有遭遇到汉献帝的际遇,更多是在于清末和汉末,截然不同的社会背景。
汉献帝所在的东汉,虽然社会已然动乱,但没有较大的外患。天下人还是认可汉朝的,这导致各地方的势力也不敢公开与朝廷叫板。所以曹操会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因为皇帝在当时还是比较好用的。
而到了清末,八国联军已兵临城下,哪怕是慈禧下令各地大员进京勤王都没有人理她。皇室在这个灭国亡种的危机下,已经丧失了所有的威信和地位。这样一来,就更不会有人愿意当“曹操”来挟持这个没人遵从的“皇帝”了。
除了皇帝已经不好使这个原因之外,没有人愿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因,还在于没有可以“令”的理由。
当时外族入侵,一心想要拿下华夏大地,而作为清政府的实际与名义的掌权者的慈禧和光绪,就是他们盯中的对象,其他地方大员只想远远躲开他们,而不会去靠近他们自寻死路。
而且当时就连清军与义和团都对抗不得,其他的地方也没有这个实力去抵抗八国联军,所以比起有所行动,他们更愿意屈居一隅,保全自己。
小结:
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与光绪仓皇出逃。虽然一开始随行人员仅数十人,但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皇权已然丧失了其权威、地位与吸引性,一路都没有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现象。
而尽管一开始比较狼狈,后来慈禧与光绪也还是受到了沿途地方官的接待,逐渐安定了下来,得以继续令李鸿章入京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