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人都极其看重子嗣,大多人家皆是希望生越多孩子越好,尤其是儿子。然而儿子多是非也就多了,争起家产来一个比一个狠,皇室甚至牵扯到性命之忧。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赵惠文王为保王位饿死父亲、杀死哥哥,唐太宗为保皇位杀兄弟、逼父亲退位。而到了康熙一朝,为夺皇位兄弟相残的事再度发生,这便是九子夺嫡。
康熙皇帝一共有35个儿子,当时有序齿的有24个,其中九个都按捺不住出来抢皇位。其实他们之所以起这个心,主要还是因着康熙活得太长,晚期对太子又不再坚定导致的。他很早就立下了太子,也就是赫舍里皇后拼死生下的二阿哥胤礽,胤礽刚满两周岁便当上了太子。从小自然也是按照未来皇帝培养的,文武双全,数次监国的政绩也不赖。
他将来即使不是有成之君也必然是明君,然而胤礽长成后,康熙却处处挑这个儿子的刺。于是其他儿子一看,太子下位自己才有机会上位,如此局势稍微推一把太子不就下位了。可怜的胤礽就这样成了公敌,辗辗转转最终还是被废,一直被禁锢至死。剩下的八个儿子之中,其实除去最后胜出的四阿哥,还有好几个也很不错。
比如说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以及十三阿哥胤祥,胤祥这个人可不一般。康熙若传位给他,清朝指不定能成为超级大国,也不会有后来的屡被欺压。之所以这样说,要从清倒台的原因、胤祥的性格,以及他生平干过的一些事儿来看。清王朝倒台的原因很复杂多样,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便是闭关锁国,而闭关锁国的开端在雍正元年(1723年)。
后来的乾隆只不过是将父亲的政策实行更加彻底而已,根源在雍正这儿,那么倘若换个对外来文化比较有包容性的皇帝呢?胤祥正是这么一个人,他文武双全,天资高卓、颖悟绝伦。但个性却很淡泊,属于那种少说话多做事的人,并不在乎自己是否会青史留名。只希望能为国家、为百姓多做实事,这是一个优点,不过或许也是胤祥心甘情愿在雍正背后献计献策的原因。
此外他对外来文化也十分尊敬,在中国的传教士都觉得胤祥对他们很友好,给予了足够的尊重。神父偶然与他谈到开封的犹太人,他便特意去调查了犹太人的情况,还想了解关于这一民族的情况。显然他求知欲很强,别人关注犹太人在中国的变化,他却关注这一民族的情况。其次胤祥对国外的各种新奇事物很感兴趣,这点倒是跟康熙很像,早些年胤祥还得宠的时候。
康熙时不时的会将胤祥叫进宫,为的便是找个有共同爱好的人,把玩外使进贡的新鲜玩意。可以想象,如果康熙将皇位传给了胤祥,胤祥必然不会实行闭关锁国。遗憾的是不知为何,在第一次废太子之后,胤祥便失宠于康熙了。此后在康熙一朝,既没有重用,也没有受封。另一方面来讲,胤祥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不会选择争宠,所以他注定不会当上皇帝。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