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帝王,在他们是储君的时候就要接受各种教育,文笔肯定不得了,但是为什么,明明是一介草根“文盲皇帝”的刘邦的诗歌可以被众人所赞扬,而从小就接受良好教育的乾隆皇帝却不敌他分毫?
乾隆的诗歌有四万多首,难道没有一首能够与刘邦的诗歌相提并论么,究竟是后人不了解乾隆的诗词对他的误解,还是刘邦的文采确实出众,他们二人的诗歌差距究竟在哪里?
中华上下五千年,诞生了诸多的朝代,留下了数百位皇帝的痕迹,在他们之中,有的人是碌碌无为,有的人是名垂千史,更有的是遗臭万年,可是,皇帝的心思高深莫测,这些事情只是他们外在的表现外人所给她们的定义,但是他们心中究竟是怎么想的,鲜为人知。
当先人阅读历史资料的时候,只能看到君王们的表现,例如,我要赐死这个人,但是后人并不能明白君王们究竟是为何这样做,只能联系这个人的种种事迹,进行猜想,现在的人和当时的大臣官员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就是揣测君王的想法,可是帝王心海底针啊。
我们唯一能够了解到君王真实想法的就是他们当时的“日记”了,古人所追求的就是文武双全,帝王当然也是如此,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所以他们会用诗词歌赋来记载自己的即使心情,就像酒仙翁李白,他总是在喝过酒之后有感而发,写下一首首千古绝唱。
刘邦这一生只写了两首诗,却一直被流传至今,这两首非常著名的诗就是《大风歌》和《鸿鹄歌》,这两首诗都是在他统一天下之后所完成的,所以这也能够直接的反映出来,他成为帝王之后的内心真实想法。
《大风歌》这首诗虽然不同于普通的诗词,它的字数并没有那么多,但是用言简意赅来形容也不为过,俗话说的好,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大风歌》就是刘邦晚年的时候所创作。
刘邦在楚汉争霸之后,打败了项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当时英布起兵谋反,刘邦不得不御驾出征,平定叛乱后,经过自己的故乡沛县,招待家乡的父老乡亲的时候有感而发,回忆起这一路上的艰辛不易,居安思危,也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
刘邦有自己的宏图大志,他所渴望,想要建立的是大一统的千秋伟业,可是,眼前这江山能不能坚守住,刘邦自己也不能完全的确认,他自己陷入了深深的忧虑和不安当中,所以才发出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悲慨,这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对英雄的渴望和呼唤。
但是可惜的是,刘邦在唱完这首歌之后就去世了,刘邦在晚年时期所担忧的事情就是大汉的安危、内部的稳定,这首歌正是大汉开国,日子在一步步向好的方向前进,日子也在蒸蒸日上,但是刘邦却居安思危。
虽然刘邦是草根出身,本就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句句都是真诚的,可谓是英雄肺腑,虽然是短短的三句话,却包含着豪情万丈,这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是不能隐藏住的,《大风歌》也被后人改编成歌曲,旋律一响,就让人震撼万分。
说起乾隆的诗歌,岂能用一个烂来形容,用现在的话来讲,乾隆就是菜还爱玩的典型,他一生所写的诗也是快赶上全唐诗了,可是被人所记忆的也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去搜索一下他写的《飞雪》就能明白了。
乾隆写的诗就像是现在的微信朋友圈,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一点内涵,碍于身份的原因,纪晓岚和和珅还不得不给他“点赞”有了些人捧臭脚,乾隆对自己的诗歌就更加有信心,也就更愿意写了,所以陆陆续续写了四万余首。
乾隆的诗歌完全就是在记流水账,没有一点点的技术含量可言,既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细致入微的描写,更不用提家国情怀,平均算下来,乾隆一天就写一首诗,如此的高产,写作水平却没有一点提升,文笔稚嫩的就像是小学生一样。
但是,乾隆的诗歌也不是一无所事,它记录着乾隆的一饭一汤,记录着乾隆皇帝的日常生活,记录他对农业发展的看法和态度,内容是及其的丰富,他的诗歌是属于叙事比较多,但是他没有把自己的长远眼光个对待政事的态度记录下来。
他写作的特点是明显与其他的诗人不同的,可谓是在写作领域上面自成一派,风格是很明显的,乾隆诗歌的存在价值就是可以更好的让后人走进当时的生活,了解当时的国情。
但是乾隆的诗词也不是首首都是废品,专家评价,在这四万多首诗中,有一百余首可以称得上是佳作,但是大多都是为了纪念富察皇后所做出来的,事实证明,只要走心了,这是都能被察觉出来的,其他的诗歌,也只能称之为随笔而已。
刘邦的诗歌虽然就只有两首,但是句句可谓是经典,虽然他的辞藻也不是那么华丽,但是在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他的宏图大志,可以带领今人回到那个战国纷飞的年代,领略当年各大将领挥斥方遒的气势。
事实证明,量变也不一定能发生质变,变得更加优秀的前提是是否真正的融入进去,是否能够将自己的所情所感表达出来毫无保留,是否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一味地追求数量上面的优势,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但是乾隆真正可贵的不是他的诗歌,而是他对待诗歌的态度和毅力,坚持,这件事情虽然说起来容易,但是日复一日的创作,重复一件事去哪个,也很少能够坚持下来,乾隆确实不是一个天赋型选手,但是他的努力有目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