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借曾国藩名义而搞出的所谓成功学、处世学、家训之类的甚嚣尘上,在马路边上的书摊上,打着曾国藩旗号的书籍一抓一大把,十块钱三本你买上一百块钱的都不会有重样!好好的一个历史名人、晚清重臣,硬是被现代人炒作成了“成功学”大师。
抛开其他不论,曾国藩为人处世确实很有一番学问,他为人肃穆沉静,修身律己,虽自幼浸淫于儒学那一套,但又不死守“祖宗之法”能识时务,倡西方之现代科技兴办洋务,在当时也算是推动了社会进步。所以现代人才研究曾国藩,希望能从他一生经历中,总结出一套待人处事的哲学、成功学来。虽然这些研究很多是处于功利心和附会之作,但曾国藩待人处事这一套,确实有所谓的《挺经》为“心法”的。
据李鸿章说,《挺经》有十九则:“实系精通造化守身用世之秘传心法。”李鸿章从曾国藩那里学到了《挺经》,后来又传给了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女婿吴永,而且仅仅只传了一则。这一则并不是什么经书法门,而是一个看起来有些搞笑的故事。
话说有一位老翁,某天中午要请一位贵客来家吃饭,于是大早上就让自己的儿子去集市上购置菜蔬。到了巳时眼看就中午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老翁就非常着急,赶紧出门迎上一段路看看啥情况。到了村口远远的看到儿子挑着菜蔬,站在水田的埂上,和一个挑着京货的货郎面对面站着。因为田埂太窄,不能同时通行两个挑担子的,于是两人互不相让,谁也不愿让对方先过,就这样僵持了半天。
老翁怕误了饭点,就上前对货郎客气的说:“我家来了客人,等着菜做饭,请君往水田里让一步,等我儿子过来,你也能过去了,岂不是两全其美。”货郎说道:“你儿子为啥不能往水田里让一步?”老翁说:“他担子中都是食物,浸水了怕就不能吃了。”货郎接到:“我担子中都是从京广等地进的贵重货物,万一浸水,血本无归,比你的食物贵重多了。”老翁看对方说的有理,不能反驳,就说道:“那只有我下水田了,君将担子交给我顶在头上,空手走过去,这样如何?”说罢就弯腰做出解靴脱袜的样子来。
货郎一看于心不忍,就说道:“老丈不必费事,就让我下水田,任你们的担子过去就是了。”说罢就跳下水田,让老翁二人顺利的通过,一场争执就此消解。这就是李鸿章所说的曾国藩传下的《挺经》,那为何叫挺经呢?在有些方言里,以语相抵互不相让,互相抬杠就叫“出挺”。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出现意见分歧时,总免不了“出挺”,《挺经》就是曾国藩在遇到分歧时,解决问题的一套心法。
可惜《挺经》十九则,李鸿章只传下了一则,并告诉吴永说:“即此一则,已够受用一生矣。”可见曾国藩为人处世,实另有一套心法准则。
那么问题来了:在以上故事里,老翁在说不过货郎时,说自己要下水头顶货物助货郎过去,是真心想以此法解决问题,还是最后的终极套路,利用货郎的不忍之心达到自己的目的呢?曾国藩的《挺经》是处世哲学,还是处世套路呢?在下方留言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