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国清朝历史,有两个人的名字肯定不容忽视,那就是李鸿章和左宗棠,这两人在清政府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称得上是晚清时期的国家支柱。不过李鸿章更多的时候是代表清政府出入外交场合,而左宗棠则是凭借率领军队拿下了实打实的战绩,成为了出色的军事家。
正因为两个人擅长的领域不同,很多人都觉得,如果当初执掌北洋水师的是左宗棠的话,甲午之战的结果会不会有所改变呢?如果历史真能回溯,给这些历史舞台上的角色一次重演的机会,那我们可以设想,由左宗棠执掌的北洋水师会是怎样的一番光景。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当时的清政府处于一个怎样的背景中。清政府自从被列强攻开国门之后,就一直不断以求和的方式来延续国祚,再加上太平天国之乱,以及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民变,到了甲午战争时,清政府已经不复康乾盛世,处于了一个衰落的时期。
北洋水师虽然号称是一支强悍无匹的舰队,但是北洋水师强大的只有几艘军舰,后续的装备却根本没有匹配。清政府的财政支出本就捉襟见肘,再加上慈禧太后挥霍无度,北洋水师筹备装备期间,正值慈禧太后大寿,当时没有人把精力放在与自己无关的军队上,而是满眼盯着在朝廷上更进一步的机会,贪污军费拿去讨好慈禧太后。因此,北洋水师的战斗力根本没有看上去那么强,甚至称得上是外强中干。
当时的北洋水师经费十分紧缺,别说是昂贵的弹药了,他们就连航行的燃料用的都是宫里烧火都不用的劣质煤。清政府财政再紧张,也不至于不给军队拨款,然而本应流向北洋水师的军费,却都悄悄流进了贪官污吏的口袋,导致北洋水师就连实战演习的经费都没有。
了解完历史背景后,就要说一说李鸿章是为何失败的了。李鸿章失败的原因有二,其中第一个原因就是畏战,李鸿章也算是被西方侵略者打怕了,绝不希望北洋水师覆灭在对方手中,因为这是他重要的政治资本。如此一来,李鸿章在战争初期始终希望日本能够撤退,导致北洋水师进退失据,最终惨败给对方。
而第二个原因就是任人唯亲,靠着淮军起家的李鸿章,一直都觉得打造出一支属于自己的部队非常重要,因此他在北洋水师中安插的官员,基本都是安徽籍的,想要借此来获取这支强大海军的忠诚度。
然而,任命官员不看能力看出身,导致的就是军队体系非常臃肿,官员更是德不配位,无法有效指挥作战。就像丁汝昌明明是陆军出身,却偏偏被委以重任,他也想管理好北洋水师,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体系,再加上自己根本不了解海军作战,因此最终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么,如果把北洋水师的负责人换成左宗棠又会怎么样呢?我们可以先来看一看左宗棠的为人和事迹。作为一个强硬派,左宗棠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让手下抬着自己的棺材跟随军队出征,前去收复新疆。当时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然而左宗棠却寸步不让,硬是拿下了这场战争,可见其决心远比李鸿章要大得多。
而在管理方面,左宗棠和李鸿章也有很大的差距。左宗棠管理军队的能力非常强,他手下的士兵个个骁勇善战,而且军纪严明,是一支战斗实力强大的军队。而且左宗棠在军费上面也很有办法,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清政府拨给的军费依然不够,但他当时找到了商人胡雪岩合作,靠著自己的能力为军队拉来了一大批军饷,由此来支持自己完成了作战。
李鸿章失败的两大主要原因,放在左宗棠这里都不是问题,而且左宗棠的为人和秉性,显然更适合统领一支军队。相比于李鸿章总是会因为朝廷的限制而自缚手脚,左宗棠要直接得多,他不会像李鸿章那样总想为自己留一条政治退路, 而是以战胜日军侵略者为自己的最终目的。
可惜的是,左宗棠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已经过世7年,否则有这样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来执掌北洋水师,就算大清再怎么衰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国力也不至于耗不过一个日本。
如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取胜,那么之后百年的历史都会随之改写。可惜历史上的一切似乎都是冥冥中的一种必然,我们如今回头去看也仅存设想,没有了实现的机会。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如今的中国已经有了足够强大的实力和纪律严明的军队体系,李鸿章这样的人越来越少,左宗棠这样的人越来越多,足以傲立世界民族之林,不会再有人能够轻易进犯我们的国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