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慈禧打算除掉曾国藩,可曾国藩更狠,直接暗杀两江总督

慈禧打算除掉曾国藩,可曾国藩更狠,直接暗杀两江总督

自古以来,几乎所有能力超群的臣子和皇帝之间,都存在一个“魔咒”,那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从春秋战国时的勾践与范蠡、文种;到汉朝的刘邦和韩信;再到明朝的朱元璋与手下的“淮西功勋集团”,都逃不过这个魔咒。

被毛主席誉为晚清“地主阶级最厉害人物”的曾国藩,可以说是清朝后期的一根“定海神针”。

要没有他的力挽狂澜,清政府也许早就被太平天国起义推翻了。但就是这样一位被称为“半个圣人”的功臣,却是慈禧太后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慈禧想除掉曾国藩的原因很简单,本质是一个权力的问题。因为曾国藩功高震主,让慈禧这个老板特别为难,总不能把自己的位子让给他吧?

对于慈禧来说,曾国藩有资历,有功劳,不管你有没有造反的想法,反正你功劳太大,朝廷已经赏无可赏,不杀你怎么办?

曾国藩面临的就是这么个情况。他读过那么多史书,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已经很危险了?

一、

自从1864年曾国藩攻破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立下不世之功后,清廷并没有兑现之前咸丰帝的承诺,那就是谁拿下天京,就封谁为王。

曾国藩只被封为太子太保、一等侯;同样立有大功的弟弟曾国荃,也只赏了个太子少保、一等伯爵。

由于消灭了太平天国,曾国荃不免有些翘尾巴,得罪了慈禧的宠臣官文。这也导致了他在一个月内几次被慈禧严斥。

许多京城官员也都纷纷上书弹劾曾国荃,认为他居功自傲,弄得曾国荃精神焦虑、日日失眠,甚至一度得了抑郁症,萌生了辞职还乡的念头。

看到弟弟如此消极,曾国藩给弟弟写了一封信,告诉弟弟,自己 30 年来宦海浮沉,不如意的事情有很多,并举了几个例子开导曾国荃。

曾国藩告诉弟弟,咸丰四年自己在岳州败给太平天国后,跳水自杀被幕僚救起,之后遭到不少人的鄙夷和耻笑。

咸丰五年,自己又在九江败给石达开,手下战船 100 多艘被石达开烧了个精光,江西巡抚和按察使却幸灾乐祸,趁机弹劾自己,现在想来,仍让人忍不住流泪。

曾国藩告诉弟弟说,我平生的长进全在受挫受辱的时候。所以我现在虽然侥幸成功,也不敢自以为是。你一定要咬牙立志,千万不要从此气馁。要想立不世之功,成不世之业,离开了“坚忍”二字是不可能的。

曾国藩是这么对弟弟说的,也是这么对弟弟做的。尤其是对于“坚忍”两字,可以说曾国藩做得比任何人都要好。

在剿灭太平军之前,就有人对曾国藩说过“鼎之轻重似可问焉”的话,劝他脱离清朝,自立为王。有人甚至给他送了一幅画,上面画了一只鹿,暗喻他“逐鹿中原”。但曾国藩都拒绝了。

在曾国藩的心里,清朝气数未尽,自己手下的湘军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各怀心机,造反很难成功。所以他选择了“坚忍”,哪怕清朝对他再怎么不信任,他也不去挑事。

二、

作为清廷,自然对手握重兵的曾国藩充满了提防。攻克南京不久,慈禧便将曾国藩由两江总督改任直隶总督。看上去好像是升官了,其实是明升暗降,削他的兵权。

曾国藩自然看得出来这一点。接到任命后,他从金陵坐船北上,在赴任之前,专门去觐见了两宫皇太后和同治皇帝。

1868年12月27日,57岁的曾国藩生平第一次见到了33岁的慈禧。虽然慈禧是“垂帘听政”,与曾国藩之间隔了一道黄幔,但黄幔后的慈禧还是问了曾国藩不少问题。

这次问话的核心,是慈禧想知道曾国藩有没有按照朝廷的旨意遣散湘军,如果有,是如何遣散安排的?总共遣散了多少人?在遣散过程中,湘军内部有没有发生什么风波?

慈禧的问题让曾国藩感到脊背一阵阵发凉,直冒冷汗。他很清楚慈禧对他本人,对他创立的这支汉人军队,是十分不放心的。

第二天和第三天,慈禧又接连两次召见曾国藩。皇太后连续三天接见同一个汉臣,这在清朝历史上还是头一回。在第三天的召见中,慈禧给曾国藩赐了座,曾国藩这一次终于看到了慈禧太后的模样。

这次召见表面像是聊天,但慈禧问的问题却特别刁钻。她先是问候的曾国藩的身体情况,接着让曾国藩评价一下与他共事过的将领们,甚至还让人把曾国藩的回答都一一记录下来。

该怎么回答慈禧的这个问题,对曾国藩来说是一场重大的政治智慧的考验。

因为他如果只说湘军将领的好话,慈禧会觉得他和湘军将领的关系非同一般,会让她感觉到危险;如果说湘军将领的坏话,那么将来传到那些将领的耳朵里,肯定会认为曾国藩在太后面前打自己的小报告,会恨上曾国藩。

曾国藩只得尽量用客观公正的评语,小心谨慎遣词造句,挨个评价了湘军的将领。慈禧听得非常仔细,还特意问了曾国藩最得力的湘军大将鲍超的情况,特别是鲍超有没有遣散手下的军队。曾国藩明白,慈禧还是对自己,对湘军很不放心。

作为一名政治家,曾国藩当然看得出慈禧的用心。

让他遣散湘军,是除掉他的羽翼;问自己的身体情况,是看他还有没有东山再起的本钱;让他评价湘军的将领们,是想分化瓦解湘军的团结;把他调到直隶,则是让曾国藩彻底处于朝廷的监视之下。

三、

将曾国藩调离他深耕多年的江南之后,慈禧派去接替两江总督一职的人,是她的心腹马新贻。

据说慈禧曾秘密授意马新贻,此去江南的首要任务,是查清当年南京城破之后,洪逆“圣库”财物的去向。

慈禧的用意并不一定是想得到那笔钱,而是要拿住曾国藩兄弟的把柄。如果真的抓住了曾国藩兄弟私吞太平天国“圣库”财物的铁证,手下军队被遣送干净的曾国藩兄弟,便成了任慈禧宰杀的羔羊。

慈禧到底有没有密令马新贻上任后,追查太平天国金银财宝下落呢?这个问题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也有蛛丝马迹可寻。

马新贻在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后,曾进京觐见同治皇帝请训。

六月中旬,慈禧在养心殿召见马新贻,召见结束后,马新贻退出养心殿时,有人见他满面惊恐,大汗淋漓,朝服都被汗水浸湿了。虽然当时天气热,但养心殿每到夏季,便会摆上许多大冰块,决不至于热到如此地步。

据马新贻的后人说,马新贻曾告诉家人,慈禧授他以密旨,要他密查太平天国金银财宝下落。马新贻深知此事极为重大,极为凶险,故此失态。

还有一个可疑之处,那就是像马新贻这种新上任的两江总督,在觐见皇帝后,总会与那些大学士、王爷之类的人应酬几日,建立建立感情,也好日后彼此有个照应,这也是官场通例。

可马新贻在被召见后便匆匆离京,显然有违常理,这也证明这次召见后,他带着一个很重大的任务,匆匆上任了。当时太平天国已亡,除了查找“圣库”金银下落,还有什么紧急公务?

没想到,马新贻上任后,不但没有查到“圣库”金银的下落,反而在两年后便遭遇了不测。

四、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上午,马新贻和往常一样,来到总督府西边的校场参加定期举行的绿营兵的校阅。校场离督署很近,所以马新贻每次都是步行前往。检阅结束后,马新贻在警卫的簇拥下,步行走回总督府。

当马新贻走到总督府的侧门边时,道旁突然窜出一人,从靴筒中拔出一把匕首,刺入了马新贻的右胁。

马新贻应声倒地,警卫们这才反应过来,连忙一拥而上,捉住了这名刺客。刺客被抓时,口中仍在不停地叫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马新贻虽然没有当场毙命,但由于伤势过重,当晚便不治身亡。

堂堂两江总督,竟然被刺客轻易刺杀,简直闻所未闻。消息传到北京后,同治帝大惊道:“自唐朝元和十年丞相武元衡为盗所刺,已经一千多年了。今日又出此事,朕深为骇异。”

八月初二日,同治帝王下旨,令江宁将军魁玉对刺客严加审讯,务得确情,尽法惩办。慈禧也于当天下午召见了曾国藩与李鸿章两位重臣。慈禧坐在鸾座之上,阴着脸问曾国藩:“这事岂不甚奇?”曾国藩不敢抬头,只能诚惶诚恐地答道:“这事很奇”,不敢再说什么。

按照同治帝的命令,江宁将军魁玉组织有关部门,对刺客进行了严审。但这名名叫张汶祥的刺客对行刺的事实供认不讳,但对作案动机一直含糊其辞,始终没有供出幕后指使人是谁。

见魁玉审不出个所以然,慈禧又派漕运总督张之万、直隶总督曾国藩、刑部尚书郑敦谨以软差大臣身份赴江宁复审。可审了大半年,仍然没有得到慈禧想要的东西。

1871年3月14日,曾国藩、郑敦谨联名上奏此案审理结果,认定张汶祥是 “漏网发逆”,刺杀马新贻是为了“挟恨复仇”。最终,刺客张汶祥被判凌迟处死,剖心致祭马新贻。

五、

这件刺杀案至此似乎尘埃落地,但综合此案审理中的种种异常再现,却令人觉得此案另有隐情。

江宁布政使孙衣言、营务处总办袁保庆,都是参加过审讯的朝廷大员,但奇怪的是,这两人都拒绝在曾国藩、郑敦谨的联名奏折上签字。换句话说,就是这两人都不承认曾国藩、郑敦谨审讯的结果。

不但如此,孙衣言在还给马新贻写的墓志铭上发泄了自己对此案审讯中的不满:“贼悍且狡,非酷刑不能得实,宜以经断用重典,使天下有所畏惧。而狱已具且奏,衣言遂不书‘诺’。呜呼!衣言之所以力争,亦岂独为公一人也哉?”

从上面这段墓志铭可以看出,孙衣言对曾国藩得到了审讯结果,是非常不满意的。

刑部尚书郑敦谨虽然与曾国藩联名上奏,说张汶祥刺杀马新贻是“挟恨复仇”,但他之后的表现也很反常。

一是他上奏之后,不等朝廷答复便匆匆离开江宁,称病辞官回家。很多人都认为,郑敦谨是在用这种举动,来表达他对曾国藩会审结果的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什么,所以以辞官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

由于刺客一直不肯招供动机,所以民间关于这次刺杀案的说法也是层出不穷。总结起来共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该案的幕后策划者是慈禧,曾国藩查出后不敢公开,所以让此案不了了之;二是马新贻在审理江苏巡抚丁曰昌之子丁惠衡伤人命案时得罪了丁曰昌,张汶祥便是丁曰昌派去的刺客;

三是马新贻在浙江曾严剿海盗,张汶祥受海盗之请而“刺马”;四是马新贻抢了张汶祥朋友的女人,张汶祥为朋友出头,刺杀了马新贻;五是马新贻触犯了湘军及其背后的集团,湘军背后的人物于是派张汶祥刺杀了马新贻。

以上几种说法,至今仍在中国的一些地方戏曲和民间口头传说中时有所见。

六、

中国人民大学清代史研究专家张鸣认为,“刺马案”是当时朝廷内的一场派系斗争,幕后指使者极有可能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

张鸣的理由是,张汶祥能对马新贻一刀毙命,说明他是个受过训练的杀手,极有可能出身军旅。刺杀马新贻,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谁就最有可能是那个神秘的幕后指使人。

“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湘军和曾国藩兄弟。”张鸣说。

南京是曾国荃和湘军用命拼下来的,但朝廷对曾国荃却并不满意,因为打下南京后,洪秀全的儿子逃出了南京,可曾国藩在上报朝廷的奏折中却说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已经死了。

后来洪天贵福在江西被捕,当时朝廷中便有人指责曾氏兄弟是有意放跑了洪天贵福。

还有一件令朝廷不满的事,湘军攻下南京后,居然说太平天国的金库里什么也没有!但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太平天国积累了大量财富,不可能一点也没留下来。

加上慈禧听说湘军攻入南京后,不少将士将抢来的财物偷偷运回了家,怎么不让慈禧对曾氏兄弟产生反感和疑心?

慈禧怕的不是曾国藩兄弟发财,而是怕这巨额的财富落入曾家兄弟之手,他们便有了做第二个洪秀全的物质基础。再加上这兄弟俩当时手握重兵,要是反戈一击,挥兵北上,那可就是个大问题了!

正是出于这种担心,所以慈禧才会迫不及待地要曾国藩裁军,又将他调离江南,派马新贻接任两江总督。种种举措,都是为了削弱曾氏兄弟的势力。

马新贻到任后,果然调查起了太平天国失踪的财富。就在调查一步步深入的时候,马新贻突然被刺,这怎么会不让人联想到曾国藩兄弟和以他们为代表的湘军势力集团?

七、

湘军势力集团至少有三个干掉马新贻的理由:

一是湘军攻下南京后,一直视这里为自己的地盘。但朝廷却把曾国藩调走,派资望不深,又无显赫军功且不属湘军系统的马新贻继任,由马新贻落实裁撤湘军的任务。湘军中一些不愿裁军的悍将,一直将马新贻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

二是许多湘军士卒被裁撤后,不想回乡务农,而是滞留在南京,成了“混混”。许多人参加了“哥老会”等袍哥组织,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马新贻到任后,严惩“哥老会”等黑恶势力,也让这些加入“哥老会”的被裁湘军士卒对他恨之入骨。

三是慈禧一直指望攻克天京后,用太平天国搜刮的财富,填补空虚的国库。这笔财宝到底有没有,至今仍是个谜。但可以肯定,湘军在攻入南京时,一定发现过将领或者士兵抢夺太平天国财物的行为。

如果这些事被马新贻报到慈禧那里,对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肯定不利,所以杀马新贻是为了中止这种调查。

马新贻被刺后,凶手一直不肯交待,慈禧调曾国藩去担任两江总督,顺便审理此案。但曾国藩却两度上折,说自己有病,请慈禧另请高明。

后来虽然被慈禧逼着赴任,却在到了南京后每天躲在总督府里看书,不愿意审理这个案子,态度十分消极。

更耐人寻味的是,在与郑敦谨共同审案的时,曾国藩屡次提示郑敦谨,按照“实无指使别情”结案,似乎并不热衷查清这个案子的真相。

最后朝廷也只接受了曾国藩的意见,处决了刺客,又用追封、赐谥等手段安抚马家,甚至将马新贻抬入贤良祠,赐其子马毓桢刑部主事,后代世袭“骑都尉兼云骑尉”等等。

虽然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刺杀马新贻的凶手是曾国藩兄弟派去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马新贻之死,决非《清稗类钞》里所记载的是死于“桃色案件”,也决非如同当时邸报里公布的“挟私报复”。

至于是不是与他调查湘军集团,调查太平天国金银财宝去向有关,以及幕后黑手到底是不是曾国藩兄弟,或许是一个永远的谜了。

最后补充一点,历史证明,慈禧是错看了曾国藩的。实际上曾国藩是一个对大清有着巨大贡献的功臣,也是一个竭力维护清朝统治的忠臣。

不过后来慈禧也知道了曾国藩的忠诚,所以对曾国藩的态度也有了180度的转变。从曾国藩死后,清政府赐给他的谥号是“文正”就可以看出,清政府还是承认了曾国藩的历史功绩的。

正如《清史稿》上的评价一样,曾国藩的确当得起清朝“中兴以来,一人而已”的评价。

参考资料:

《领导文萃》:《曾国藩与“刺马案”的瓜葛》

于日良:《我所知道的“刺马案”真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两江,咸丰,慈禧,清朝,曾国藩,太平天国,问题,将领,弟弟,湘军,故事传记,慈禧,曾国藩,马新贻,张汶祥,湘军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两江,咸丰,慈禧,清朝,曾国藩,太平天国,问题,将领,弟弟,湘军,故事传记,慈禧,曾国藩,马新贻,张汶祥,湘军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两江,咸丰,慈禧,清朝,曾国藩,太平天国,问题,将领,弟弟,湘军,故事传记,慈禧,曾国藩,马新贻,张汶祥,湘军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