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正月初六的深夜,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急召大学士麻勒吉和王熙到养心殿。
此时的顺治,虽然年仅24岁,但由于得了天麻而奄奄一息。顺治帝要麻勒吉和王熙做的事很简单,把他说的写下来即可。
顺治先是总结了自己的皇帝生涯,随后,他决定让三儿子爱新觉罗.玄烨接替自己,并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共同辅政……
“不计怨仇,不结党羽”
顺治帝驾崩后,年仅8岁的爱新觉罗.玄烨正式登基,定年号“康熙”。
之所以安排四位辅政大臣,其中又无一人系爱新觉罗氏,显然,这是顺治帝吸取了此前自家叔叔多尔衮“辅政”的教训,他希望这四位大臣能够互相制衡,不要再出现一人专权的情况。
那么,顺治帝会如愿吗?小小康熙当皇帝的道路又是否会一帆风顺呢?
至少从一开始,清廷是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四位大臣曾一同站在顺治的牌位前,立誓:今后定同心同德、忠心耿耿地辅佐新一任皇帝,他们将“不私亲戚,不计怨仇,不结党羽”。
在之后的三年间,他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四人通力合作、团结一心,一心为了巩固大清统治的江山。
于外,扫清南明、农民军的残余势力,使得全国的农业与经济恢复活力;
于内,裁撤十三衙门,从根本上杜绝了宦官乱政的可能,同时,整顿吏治,对各级官员进行严格监督,以打击朝中贪污腐败的现象。
四人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给康熙将来的亲政铺上一条康庄大道。
有人变了然而,等到一切安定下来之时,有人变了,变的那个人,正是四人中地位最低的那一位。
早在顺治帝立遗诏的时候,就明确表明索尼乃辅臣之首,是为“首辅”,剩下三人的排序依次为: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赫舍里.索尼在四人中年纪最大,资历最深,居辅臣之首当之无愧。努尔哈赤时期,索尼就曾担任其身边的一等侍卫,这么算下来,他是四朝元老了。
除了“武”,索尼的“文”亦出众。史料记载,“商议大事,无出索尼右者”。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年,6岁的顺治帝继位后,多尔衮权势煊赫,权倾朝野,而索尼与多尔衮自始至终就是“死对头”。
在皇太极52岁猝死于盛京时,大清还未立储君。争储势力可分为两派: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与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
索尼、鳌拜等人坚决站在豪格这一边,据说鳌拜在双方商议的地方都提前布好了兵,只要商议结果不满意,就要兵戎相见。
最终,双方各退一步,立年幼的福临为帝,多尔衮为摄政王。
所以,在顺治帝还没长大的时候,索尼、鳌拜就经常受到多尔衮的打压,两人一直熬到多尔衮病逝、顺治帝亲政以后,才被起复重用。
至于纳喇.苏克萨哈和钮祜禄.遏必隆,他们也都是勇将。比如苏克萨哈曾在战场上六次击败孙可望的大西军,而遏必隆更是在松山战役中拼死保护住了皇太极,有救驾之功。
但要说四人中武力最强的,还得是瓜尔佳.鳌拜。论鳌拜一生之军功,必有当年攻克皮岛。
皮岛就如同满清后背上的一颗钉子。清军若想问鼎北京,则要走锦州、宁远这条路,然后攻下山海关。
但皮岛这个地方,位于山海关的东边。从地图上看,北京、山海关、皮岛,就如同一块“三明治”,山海关被“夹”了起来。因此,志在入关的清军,经常受到皮岛的袭击,可谓腹背受敌。
在这样的情况下,1637年,鳌拜与武英郡王阿济格配合默契,联手上演了一出“声东击西”,迫使明军放弃海滩,转而守城。
眼见清军在明朝军队的火器下死伤惨重,鳌拜挺身而出,带头冲锋,助清军拿下了皮岛这个心腹大患。
接下来,攻打锦州一役,鳌拜依旧勇猛无比,五战五捷,击溃明朝大将祖大寿。
等到满清入关之后,鳌拜又与阿济格一同将李自成赶出了西安。
打跑了李自成,接着打张献忠。张献忠手下名将如云,结果在西充的凤凰山,张献忠所领导的大西军不但被击溃,连他本人也中箭身亡。
可以说,这一场场硬仗打下来,鳌拜为大清入关、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真不愧为“满清第一勇士”也。
然而,也许是鳌拜自视军功卓著,抑或是其想要提高自己在朝中的地位,等到天下太平之时,他逐渐变得专横跋扈、我行我素,开始把别人的话当耳边风,甚至包括了康熙皇帝。
这里就不得不提另外三位辅政大臣的性格特点了。
遏必隆乃满洲镶黄旗人,鳌拜亦属镶黄旗,加上遏必隆喜欢附和他人的性格,所以他与鳌拜算是一个队伍里的人。
索尼虽为辅臣之首,地位最高,资历最深,但同时这也意味着他有个最大弱点,即年事已高。
也许是考虑到这一点,或是觉得自己的后代无法与鳌拜抗争,索尼更多时候倾向于装糊涂,选择自保。索尼常教育自己的儿子们:不该管的,不要管。该管的,管个几分就可以了。
至于苏克萨哈,他则是鳌拜真正意义上的对手了。苏克萨哈是满洲正白旗人,正白旗与鳌拜所属的镶黄旗有着很大的利益冲突,这也为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埋下了伏笔。
圈换土地,一切的开始满清刚入关时,大批的满清贵族需要迁入关内。八旗中,正黄、镶黄旗是最尊贵的,而我们知道,那个时候,多尔衮才是清廷实际的掌权人,不过,他是正白旗人。
多尔衮把比较好的土地划拨给了自家正白旗,把相对差一些的土地分给了正黄、镶黄旗,这引起了包括鳌拜在内的许多人的不满,但大家也只好隐忍。
直到康熙五年的时候,终于成为辅政大臣的鳌拜要撒这口气了。
他强烈建议,把正黄、镶黄的土地与正白的给换回来。
此时,关内百姓早已安定,再进行大规模的换地,显然无异于劳民伤财,因此,以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为首的诸多大臣都不同意。当然,不同意的人基本上都是正白旗。
鳌拜一怒之下,将苏、朱、王三人打入大牢,判处死刑。
康熙得知后,赶紧与四位辅政大臣商议。四人中,索尼还是那副“无为”的模样,表示可换可不换,鳌拜则态度强硬,遏必隆随声附和,唯独苏克萨哈坚决反对。
苏克萨哈之所以反对,说到底,还是因为他是正白旗,他的利益受损了。但换地这件事,从此为他与鳌拜之间结下了难以化解的怨恨。
康熙一看四位大臣意见不统一,决定改日再议,想暂且搁置这件事。可鳌拜却等不及了,他居然矫诏,假传皇帝的圣旨,将苏、朱、王三人诛杀弃市。
要知道,这三人,可不是什么无关紧要的小人物,而都是朝中重臣。可见,此时的鳌拜,已经专权到了手握生杀大权的地步,完全无视圣上的存在。
圈换土地事件发生以后,清廷很多人对鳌拜是敢怒不敢言。但有一位大臣的儿子,却将这份不满直接当着鳌拜的面表现了出来,导致全家被灭。
此人正是内大臣费扬古(舒舒觉罗氏)的儿子倭赫。
一天,鳌拜进宫,倭赫与几个小侍卫对其十分无礼。出宫后,鳌拜给倭赫安了个罪名,将其斩首。随后,又顺手“做掉”了倭赫的父亲费扬古及其另外两个儿子。
至于抄没费扬古家所得的财产,鳌拜则随手送给了他的兄弟。
与索尼联姻,孝庄反击这时候的康熙,已经12岁了。虽说现在他还是个小孩,但已经渐渐明白一些事了。
康熙从小就勤奋好学,经常读书至深夜也无困意。
康熙最喜欢的一类书籍,是史书。也许康熙就读到过历史上那些被权臣架空成傀儡皇帝的故事,而眼下,如果他再不采取行动,这些故事毫无疑问将在他的身上再现。
康熙没有体会过太多的父爱与母爱。父亲顺治生前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董鄂氏,自然对玄烨这个三儿子不太关心,后来,顺治又英年早逝。
而康熙的母亲佟佳氏,在康熙登基的两年后,也就是康熙10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自幼失去父母的康熙,是在奶妈的照顾和祖母的教导下成长的。
康熙的祖母,正是大名鼎鼎的“孝庄文皇后”。孝庄被誉为“三朝贤后”,后世也有人称赞她为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
甚至还有不少人猜测,顺治帝那一晚所立的遗诏,包括所立的皇子和辅政大臣,都是孝庄一手“安排”的。
因为与其说那是一封遗诏,不如说是“罪己诏”。它读来就像是孝庄在批评自己的儿子,而顺治帝在位期间,是有过不少成就的,可他却只字不提,这着实有些反常。
但无论如何,足以见得,像孝庄这样的女人,是决不允许自己的孙子康熙沦为傀儡的。
现在,小孙子12岁了,按照皇家传统,到了可以结婚的年纪了。于是,孝庄在这个时间点,开始了她的行动。
孝庄命人起轿,此行的目的地,是索尼府上。
索尼一听孝庄来了,立马精神了。
以前,另外那三位辅政大臣来他这里议事的时候,索尼常用的一招,就是装病。尤其是当鳌拜与苏克萨哈争得面红耳赤时,他马上就说自己身体不行了,现在很不舒服,要回屋歇息了。
但今天可不一样,太皇太后亲自驾到了,显然不是什么小事。
两人一通寒暄后,孝庄问索尼:“你家孙女几岁了?”
索尼答:“12岁了。”
孝庄听了,高兴地说:“正好,与玄烨同岁!”
随后,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被叫来面见孝庄。
经过一番交谈,孝庄很喜欢这个姑娘,她又看向索尼,对他说:“皇上已经到了大婚的年纪,我看,你家孙女就很不错,不如,将她册封为皇后。”
索尼和屋内的人顿时受宠若惊,纷纷跪下,向孝庄表示感激。
从今往后,索尼家族算是瞬间“起飞”了。
其实,要论家族身份,索尼家远远没有资格能与皇家攀上亲。索尼的父亲归属于西海女真,但我们知道,满清的纯正血统是建州女真,而西海女真是后来战败投降才归入建州女真的。
索尼当然有自知之明,知道这是家族来之不易的光辉时刻,但他更明白孝庄太后此举的用意。
孝庄听说索尼长期患病,便关心他的身子现在如何了。
只听索尼干脆地回答,他的病已经好了。随后,他直接向孝庄表态:“臣与鳌拜势不两立!臣,定将竭尽全力助皇上亲政!”
康熙即将与索尼孙女大婚的消息一经宣布,另外三位辅政大臣坐不住了。
三人都跑到孝庄太后跟前,表示反对。果然,他们拿血统与尊卑说事。
苏克萨哈对孝庄说,索尼一家,包括赫舍里氏的父亲噶布喇,乃“满洲下人”,如此联姻,怕是会引起众人不满。
实际上,苏克萨哈这是在投其所好,因为孝庄这人其实很注重血统。
孝庄太后系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人。早在顺治时期,孝庄就先后安排了两位来自蒙古族的博尔济吉特氏女子,给自己的儿子当皇后,原因是顺治帝实在是讨厌第一位皇后,把她废掉了。
但眼下,孝庄已经顾不上所谓的血统了,自己孙子的命运更重要。因此,拉拢索尼,以对抗鳌拜,势在必行。
她严肃地告诉三位大臣:“我意已定,不必再议!”
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康熙与赫舍里氏大婚,并册立其为皇后。现在回过头来看,赫舍里氏应该说是康熙一生中最爱的女人了。
傀儡皇帝的故事就要重演康熙六年正月的一次早朝,索尼上奏,认为皇帝已经大婚,意味着已是大人,故而是时候亲政了。
索尼一改往日凡事中立的作风,这次显得异常坚定。
在一声声的“臣附议”中,鳌拜也一时说不出什么像样的理由,只好选择沉默。
似乎孝庄拉拢索尼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然而,前面说过,索尼的最大弱点,就是年纪太大了。
半年之后,索尼去世。再一个月后,康熙在太和殿正式举行亲政大典。
几天后,苏克萨哈上奏,表示自己年事已高,请求为先帝守陵。苏克萨哈还提出,遏必隆与鳌拜也应该像他一样,辞去辅政大臣一职。
此言一出,彻底激怒了鳌拜。
鳌拜与其党羽班布尔善,共同罗列了苏克萨哈的24条罪状,要将其处死。
在“首辅大臣”索尼去世后,鳌拜更加无法无天、肆无忌惮。据史料记载,他竟然在朝堂上“攘臂(撸起袖子)上前”,逼康熙下旨族灭苏克萨哈。
最终,14岁的康熙被逼无奈,只好下旨处死苏克萨哈家族的全部男性,并将所有妇女、幼儿贬为奴仆。
此事过后,鳌拜一家独大的局面就此形成。
遥想当年,四位辅政大臣曾一同站在顺治帝的牌位前,信誓旦旦地异口同声“不计怨仇,不结党羽”。可如今看来,实在是讽刺。
索尼之子登场日子一天天过去,康熙看起来越来越像一位男子汉了,可那鳌拜呢,还依然在朝中专权。
对于康熙来说,究竟是愿意任人摆布,还是成为至尊无上的皇帝,一切,只能看他自己的了。
康熙效仿四年前祖母的做法,与索尼家族再度联手。
这次登场的,是索尼的第三个儿子——赫舍里.索额图。
康熙先将索额图提拔为一等侍卫,也就是自己的“贴身保镖”。康熙经常召索额图进宫下棋,说是下棋,更重要的是,一边下棋一边密谋大事。
作为康熙的叔岳父,索额图当然全力支持康熙夺回大权。
他对康熙说,鳌拜之所以嚣张跋扈,很大原因在于他手握兵权。但若要解除其兵权,难度太大,耗时太久,且容易引起激变。所以,不妨想方设法将其擒拿,直接打入大牢问罪。这样一来,无论是鳌拜手下的将士,还是朝中其党羽,都将失去首领,唯有归附皇上。
在索额图的建议下,康熙开始表现得贪图享乐、不理朝政,他还喜欢上了一种叫“布库”(类似于摔跤)的体育活动,经常让一些年轻侍卫来宫中玩。
鳌拜对此丝毫没有警惕,他觉得这是小皇帝不思进取的体现,说明康熙安心当傀儡了。
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鳌拜万万没有想到,后来,自己正是被那些年轻侍卫所擒。
这一天,是康熙八年(1669年)6月14日,康熙召鳌拜来武英殿议事,鳌拜像往常一样前来。当他踏入武英殿的那一刻,殊不知,危机随之而来。
对于“擒鳌拜”的场面,史料中并没有太多具体描写,后世的许多影视、文学作品中都有精彩的演绎。但纵观整个事件,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其实是发生在擒鳌拜之前。
当时,康熙提前将鳌拜的亲信外放,让他们去全国各地担任官职。至于京城空缺的职位,康熙都换成了自己的人——王弘祚、黄锡衮,让这二人掌握了京城兵权。
而鳌拜却以为,这是康熙决定重用自己的亲信,加上之前康熙沉迷嬉乐,使得鳌拜更加确信——皇帝如今已经完全对自己妥协。所以,他对亲信外放反而感到开心。
擒鳌拜后,康熙又像当年鳌拜对苏克萨哈所做的那样,罗列了其30条罪状。康熙考虑到鳌拜对先帝及祖父的功绩,免其死刑,将其永久监禁,但没过多久,鳌拜就在禁所中死去,其党羽或死或革。
就这样,16岁的康熙,从此真正走上了亲政之路。
鳌拜专权是康熙统治生涯的第一道考验。康熙之所以能够扳倒鳌拜,离不开索尼家族的鼎力相助,而这又得感谢孝庄太后当年果断选择与索尼家族联姻。
索尼家族亦不负所望,先有老索尼在年迈之际力谏康熙正式亲政,后有索尼之子索额图为康熙筹谋划策,助其成功擒拿鳌拜。
当然,光有外因远远不够,康熙胸有大志、不甘心任人摆布,也是其通过考验的重要原因。
在与鳌拜的这场对决中,康熙展现了自己足智多谋的少年天子风范,而当三藩、台湾、沙俄、噶尔丹等一系列难题再次摆在他的面前时,他均一一化解,康熙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