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言道:“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李鸿章在外交上也许不尽如人意,但他在美食上却有点“天赋”,有一道安徽名菜便是他无意间发明的。
李鸿章,1823年出生于安徽合肥,6岁步入学堂,先后拜了李仿仙和徐子苓为师,熟读经史,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道光二十年(1840年),李鸿章考中秀才,时任刑部侍郎的父亲对他给予厚望。3年后,李鸿章只身北上,在父亲的引导下,他几乎结识了所有安徽籍京官,为日后的晋升铺平了道路。后来,李鸿章果然一步步走向顶峰,成为了慈禧太后最信任的大臣。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李鸿章到俄国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当然,一应礼物与必要的礼节是少不了的,毕竟当时的俄国与清廷相处还相对友好。不过,李鸿章一路上却愁眉不展,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吃不到中国菜。在俄国呆了一阵子之后,李鸿章辞别了沙皇,又继续前往欧美各国访问。于是,他一连两个月没吃到像样的中国菜,身子骨都快饿没劲了。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李鸿章还觉得外国菜很新鲜,红酒、牛排没少吃,可是久而久之,他就觉得有点腻了。还有,李鸿章已经吃了70多年中国菜了,舌头都被养刁了,所以特别想念家乡菜。经过长途跋涉之后,李鸿章来到了美国,他第一时间就奔向后厨,告诉那里的中国厨子,晚上做点中国徽菜招待美国宾客,别再搞什么西餐了。
意外的是,美国人却十分喜爱徽菜,从没吃过中国菜的他们胃口大开,一连吃了几十盘都没下桌。就在这个时候,总管偷偷向他禀告:“中堂大人,后厨采购的菜已经吃完了,这下怎么办?”李鸿章想了一会,然后嘱咐后厨:”一会把撤下去的残菜混在一起,简单加热一下再盛在大盆里端上来。总管领命后,便悄悄退去了,李鸿章脸色平静,似乎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不一会,一盆热腾腾的饭菜被端了上来,美国人不认识中国菜,不知道这些是剩下的边角料,一边吃一边拍手叫好。吃到兴起时,一个美国人问李鸿章这道菜叫啥,李鸿章一时语塞,只能不停地说“好吃多吃”。没想到的是,李鸿章却歪打正着,“好吃多吃”与英语杂烩(Hotchpotch)的发音相近,结果这道菜就被命名为“李鸿章大杂烩”。
不过,如今的“李鸿章大杂烩”进过100多年的发展后,食材也比当初丰富得多,做法也比当年复杂。鱼翅、海参、鱿鱼、鱼肚、鸡肉等二三十种食材不但营养丰富,还咸鲜可口,醇香不腻,成为了一道深受美国人喜爱的名菜,走进了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