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76年8月12日,刘锦棠率军打响入疆首战,围攻古牧地开始,90天不到,清军就收复了除了伊犁之外的北疆广袤领土。战事频频告捷,自然军心大振,帐下的将领们纷纷建议左宗棠趁热打铁,要求俄国归还伊犁。其中金顺表现得最为积极,表示如必要时不惜一战,自己愿打头阵。
大家也许还记得,收复玛纳斯一战,金顺贪功急躁,指挥失当,使得清军损失惨重,耽误了时间,原定11月就要收复吐鲁番的计划,不得不推迟到明年了。
但此人绝非庸碌之辈,在中俄交涉接受伊犁的问题上,金顺是立场坚定,坚决主张收回伊犁的。后来当曾纪泽赴俄重新签订中俄条约时,金顺积极筹办交收伊犁事宜,同时着手策划收回伊犁后的重建工作。应该说,在捍卫国土方面,金顺是有大功劳的。
这里先扯点题外话。历来清朝统治,讲究满汉大员各半。即使汉人将领再善于统兵打仗,清廷骨子里还是提防着,不敢完全信任。所以朝廷刻意提拔一大帮满人将领,以对汉将形成制衡和监视,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汉人大臣为了让朝廷放心,索性主动扶植一些比较能干值得信任的满人将领,也好让自己在政治上加分,免得事事被朝廷掣肘。
曾国藩初建湘军之时,就大力扶植满人塔齐布,连续保举他升官。而塔齐步也确实能打仗,也很感谢曾国藩的提携。到了后来,塔齐步盛年突发疾病去世,曾国藩就不得不和另一位满族大员官文搞好关系。
同样,左宗棠在自己多年的征战生涯中,也不忘提拔能征惯战的满人将领以为自己的助力。金顺属于矮子里面拔高子,还算比较能打,大局面也能配合,所以左宗棠对他多有赞誉。
他虽然贪功,但比较清廉,为人厚道,能服众,所以其嫡系对他非常忠心。这也是为何玛纳斯一战久攻不下损失惨重,将士们依然服从指挥的重要原因。史载金顺在1886年去世时“身后不名一钱”,部下200多人步行5000多里,将金顺的灵柩护送至京师。由此可见,金顺还是很得军心的。
话说回来,玛纳斯一战,金顺虽说是完成了任务,但毕竟损兵折将,劳师糜饷。不仅折了锐气,关键是还耽误了左宗棠“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给了阿古柏重新调整部署的时间,增大了后面作战的难度。
但事后论功行赏,左宗棠不仅没有半句指责,反而奏请朝廷,提升金顺为伊犁将军。一下子由区区一员武将,成为了封疆大吏,金顺不由得对左大帅感激涕零。于是就迫切地想再立新功,一报左大帅知遇之恩,二雪玛纳斯一战损兵折将之耻。
现在军队士气高涨,将士们都跃跃欲试,认为以得胜之师收复伊犁,正当其时。金顺更是主动请缨,建议左宗棠立即下令进军伊犁,以大兵压境之势迫使俄国人兑现承诺。但左宗棠几乎不假思索,就拒绝了这个建议,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晚清那个年代,左宗棠对于国际时政的了解和把控,毫无疑问是高人一筹的。虽然他从未出国考察过,却对列强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敏锐的洞察,尤其对于俄国人本性的揣测,更是无人能出其右。比起左宗棠,李鸿章后来被俄国人坑得一塌糊涂,两者在这方面的差距,简直是相差不可以道里计。
左宗棠深知,北极熊贪婪成性,不可能凭几句话,就让它把叼在嘴里的肉吐出来。一旦谈崩了,以目前的形势,清军还不足以同俄国人开战。而且当前的主要敌人阿古柏尚未平定,不应节外生枝。况且只有等到收复了南疆,才满足了俄国人在1871年时提出的条件,那时要求俄国人兑现归还伊犁的承诺,局势才较为有利。
对于当时英俄争霸,双方寸步不让的形势,左宗棠也是了然于胸。他清楚地知道,中亚是双方角逐的重点,与中亚毗邻的新疆自然也就成为了两强争霸的角斗场。一直以来,南下寻求出海口是俄国人世世代代孜孜以求的目标,而英国人在新疆扶植阿古柏,刚好威胁到了俄国人侧翼的安全。详情可参见拙作沙俄霸占伊犁不走,为何却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
之所以俄国人运粮支持清军,攻打阿古柏,就是出于战略方面的考虑。北极熊的如意算盘是,最好清廷和阿古柏打得难解难分,谁也奈何不了谁,自己好坐收渔人之利。一来可以长期霸占伊犁,说不定以后还可以此为跳板,侵占全疆;二来阿古柏自顾不暇,自己就可以放心南下寻求出海口,不必担心侧后的安全。
左宗棠对此是洞若观火的,他很清楚,现在还不能因为伊犁问题去刺激俄国人。面对拥有英国和土耳其两强支持的阿古柏,争取俄国人暂时的支持,哪怕是最起码的中立,无疑是清军获胜的重要保证。所以在收复南疆,彻底消灭阿古柏之前,伊犁问题只能暂时搁置了。
这边俄国人的事情刚捋顺,却轮到英国人跳出来阻止清廷继续进军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上文提到,阿古柏为了挽救失败的命运,派出智囊赛义德前往伦敦,游说英国政府阻止清廷进军南疆。此时英国还不想放弃阿古柏这颗棋子,决定拉他一把,出面替阿古柏向清廷乞降,条件是承认阿古柏为藩属国,继续统治南疆。
一时间,朝野上下反对继续进兵的声音甚嚣尘上。李鸿章等人一贯反对出兵新疆,自不待言。可这回,居然连之前大力赞成左宗棠“塞防论”的军机大臣文祥,都觉得战争应以收复乌鲁木齐为终点,对残敌可以“酌量分封”,不能“好大喜功,致堕全功”了。
时任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
总理衙门举棋不定,向左宗棠告知了此事,让左宗棠自己拿主意。左宗棠收到信件后,气不打一处来。在写给曾国荃的信中,左宗棠说道:
昨接总署函告。威妥玛等赴署,复有代南路逆酋(注:阿古柏)乞降之请,托词恐俄人乘机窜取,于印度有害,于中国边界亦多不利,图入场搅事。枢邸答之和而能峻,狡谋暂绌,将来恐不免生端。议款(注:因马嘉里事件,清廷被迫签订中英《烟台条约》)以来,彼族从未卑辞祈我之事,今忽如此,是必有故,始悟前此不肯借洋款及沪上《申报》历言西师不可轻动,及造谣我军败退关内者,非无因也。
左宗棠的态度很明确,英国人之前签订条约时咄咄逼人,又是拒绝贷款又是造谣的,为何现在态度忽然180度大转弯,肯定事出有因,我们不能被迷惑了,使得收复新疆的大计半途而废。那么左宗棠是如何应对的呢?
据《左宗棠全集》里的《年谱》记载,英国政府向中国驻伦敦的大使郭嵩焘交涉此事,声言在中亚建立一个伊斯兰教王国对中国有利,并暗示喀什噶尔王国立国就是最佳选择。郭嵩焘颇为赞成这个提议,可是当此事提交左宗棠处理时,他立刻勃然大怒。
郭嵩焘
他告知总理衙门:阿古柏一事完全是中国内政,英国或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权干涉。倘若阿古柏想要投降,他应该来到,他将被当作反对朝廷的逆贼处置。这个问题完全与总理衙门无关,属于他本人的管辖范畴。
左宗棠命人转告威妥玛,倘若英国真想要在中亚建立一个伊斯兰教王国,那么你们在印度北部的大片领土完全可以拿来使用。而且英国不是那么大吗?如果非要给阿古柏划地建国,也可以拿伦敦当首都!
严词拒绝了英国人后,左宗棠忽然想起英国人的势力在新疆渗透多年,刘锦棠负担第一线指挥的重责大任,可别着了洋人的道儿,误了军机。毕竟刘锦棠还年轻,对付洋人是没经验的。
而且经此一事后,再想从英国人那里贷款就更难了,今冬的军饷难免会有困难,如何安抚士卒,也得提醒刘锦棠做好准备。于是左宗棠给刘锦棠写了一封信,告诉他如何对付洋人。那么左宗棠是怎样建议的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如您觉得文章可读,烦请关注体元的文史沙龙,相信会带给您不一样的收获。您有何看法,欢迎下方畅所欲言,期待您的指教!